但老奸巨猾的子玉沒有按照先軫設下的棋路走。他不理不睬,繼續圍攻商丘。
此刻的先軫已經做到了三軍元帥。他不但打仗有一把刷子,而且具有極高的政治眼光。他知道,單憑晉國是難以與楚國抗衡的,最好的辦法是把齊國與秦國拉下水。於是,他向進退兩難的晉文公建議,讓他把宋國送來的禮物分給齊國和秦國,請求他們予以調和。同時卻將曹共公扣留不放,並且把曹國與衛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宋國。衛國和楚國有親戚關係,曹國則是楚國新收的小弟——連小弟都罩不了,以後誰還跟他楚國混啊?齊秦二國的調和自然就被楚國拒絕了,這兩國惱羞成怒,也派兵幫助晉國。
形勢一下子就對晉國有利了。
這種形勢,坐在都城裏喝著熱茶看熱鬧的楚成王心知肚明。因此他發了一封“加急電報”給子玉,要他撤軍。但心高氣傲的子玉一心要跟晉國軍隊一決雌雄,婉拒了楚成王的命令。
當然,子玉不是傻子,為了把晉軍吸引到對己方有利的南方來決戰,他走了一步相當高明的棋。他派使者到晉軍大營,提出一個方案:你們不是想讓我從宋國撤軍嗎?OK,沒有問題,但前提是你們必須先從曹國衛國撤軍,而且把所占領的土地還給他們。
晉文公正在喝茶,聽到這個方案,差點兒笑噴了。什麼腦子?曹國衛國這兩個鴨子已經被我們煮熟了,而宋國你們啃了那麼久都沒啃下,現在居然被你們拿來做籌碼。也真虧你們想得出來。
狐偃說話還比較客氣:“你回去告訴子玉先生,準備開戰吧。”
先軫製止了他倆。
這晚,先軫請晉文公與狐偃吃火鍋,說出了自己的隱憂。他說,晉國出兵攻打曹國衛國,目的是為了解救宋國,如果反對子玉的方案,就與當初出兵的目的相背離了,又如何向齊國秦國交代呢?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子玉的方案是息事寧人,你好我也好,曹衛宋都得到了和平,拒絕了會引起諸侯國的反感。
晉文公說:“那咱就接受這個方案吧。”
意外的是,先軫又搖頭說:“NO。接受了這個方案,楚國就成了曹衛宋三國的恩人,從而使他們對我們產生怨恨,我們以後就沒法在中原一帶混了。”
拒絕和接受都不行,晉文公和狐偃這才意識到子玉的過人之處。怎麼辦呢?他倆把目光投向先軫。
先軫說:“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拒絕或者接受子玉的方案呢?為什麼就不能自己搞一個方案呢?”
先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利用曹國衛國急於複國的心理及信息上的不對等,秘密地把土地還給他們,但要約定一個條件:讓他們與楚國絕交;其次,針對子玉驕傲自大的性格,故意扣留他派來的使者,誘使他放棄宋國,前來決戰。那時我方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正可以狠狠地收拾他們一回。
晉文公一聽,高興地說:“中!就這麼辦。”
果然,事情完全按照先軫的計劃發展。子玉得知使者被扣的消息後,勃然大怒,馬上就率領聯軍北上,攻擊晉軍。
很快,子玉和先軫就在曹國都城陶丘這兒碰頭了。
子玉的悲劇
這時先軫沒有主動進攻,卻向晉文公提出,要兌現當年晉文公重耳對楚成王的承諾,即“退避三舍”。晉文公納悶兒地說:“莫非你怕了?”
先軫當然不是怕了,他是考慮到陶丘的地勢條件對己方不利,真在這兒決戰,未必就能打敗楚軍。而假如退後九十裏,一方麵可以兌現承諾,獲得好聲名,另一方麵可以獲得更有利的地勢。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晉文公沒說別的:“中!”
於是,就在兩軍對壘、眾目睽睽之下,先軫率領晉軍撤出戰場,往後退了九十裏,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止。子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著就追了上來,也來到了城濮——這個注定要名垂千古的地方。
這時,正是公元前632年晚春。城濮上空烏雲彌漫,預示著一場惡戰即將來臨。
楚軍陣形是:以鄭、許兩國軍隊為左翼,陳、蔡兩國軍隊為右翼,楚國軍隊為中軍。先軫一看他們這陣勢,樂了。一般來說,那種來幫忙打架的角色,戰鬥力往往都很差勁,最多可以做拉拉隊,站在一邊敲鑼打鼓,鼓舞士氣,而子玉居然把他們拿來做主力,想不輸都不行。以晉軍為例,雖然聯軍齊國與秦國軍隊都不弱,但先軫並沒有派他們直接參戰,原因就在於此。
戰鬥開始了。
陳、蔡兩國軍隊正氣勢洶洶地往前衝,突然看見一隊老虎從對方營中衝過來,一時嚇得驚慌失措。就算有些膽大的士兵,其坐騎也被這隊老虎嚇得失魂喪魄,到處亂竄,把整個右翼都給衝散了。晉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把楚軍右翼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