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在諸侯國裏算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比陳、蔡、衛等小國強,比齊、鄭等大國又弱。麵對來勢洶洶的齊國大兵,魯莊公有些心慌。好在亂世出英雄,就在這危急關頭,一個叫曹劌的隱士站了出來。後麵的事情大夥兒應該知道了:曹劌率領魯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將齊國大兵打得落花流水。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不但誕生了一個成語——“一鼓作氣”,還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當代高中語文課本,讓高中生們傷透了腦筋。
挨了一次揍之後,齊桓公老實了很多。接下來的幾年,齊國的GDP排名躍居諸侯國第一,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因此,推舉齊桓公為武林盟主的事也逐漸提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這樣的:宋、陳、蔡、衛、鄭等國家或者因為與齊國屬於睦鄰友好關係,或者迫於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均投了讚成票;隻有老對頭魯國不同意,而且,受到魯國的影響,另外兩個小國家譚國和遂國也持反對意見。譚國和遂國太小,不禁打,幾個回合下來齊國就把他們從地圖上抹去了。
為魯國量身打造的經濟戰
於是,又輪到齊國與魯國對壘了。
在齊國爭霸的路上,魯國可謂是最大的絆腳石。在兩國的交戰史上,齊國大兵沒有撿到什麼便宜,雙方互有得失。但發生在公元前681年的曹沫劫盟事件,讓齊桓公大失臉麵,而且還被迫將占領的魯國土地還了回去。(很奇怪,似乎曹家人就愛跟齊桓公過不去,第一次是曹劌,第二次輪到曹沫。)
打又打不垮,勸也勸不服,這讓齊桓公相當鬱悶。針對這一情況,管仲為魯國量身打造了一場經濟戰。
魯國與齊國是鄰居,經濟來往很密切。魯國生產一種細白的絹布,叫“魯縞”,以薄著稱。有一句成語“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可見其知名度。管仲讓齊桓公和眾大臣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在齊國掀起一股以穿魯縞衣服為榮的流行浪潮。管仲還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全部從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縞就供不應求,價格猛增。魯國百姓見織縞有利可圖,比種田劃算多了,便主動放棄了農事,一窩蜂地織起縞來。
這還不算,管仲又添了一把火。他派人張貼公告: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可以獲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縞,可以得到三千金。頓時,魯國從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縞忙”的紡織狂潮,無人耕種,那些肥沃的田地就自然而然荒廢了。
過了一年,正當魯國人沉浸在掙大錢的喜悅之中時,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
這可把魯國人害苦了,堆積如山的魯縞再也賣不出去了,更要命的是,由於沒人耕種,糧食嚴重短缺,魯國人隻好盯著堆積如山的魯縞餓肚皮。魯莊公毫無辦法,隻好到齊國去采購糧食,可這時管仲就把糧價一提再提,提得魯莊公吐血不止,最後隻能以一紙讚成票換取寶貴的糧食。
老實說,管仲的這種做法有點“陰損”。不過,能夠利用經濟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實在是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而且,這種辦法還屢試不爽。後來,管仲又用類似的辦法搞掉了楚國等大國,為齊國的稱霸鋪平了道路。
春秋時期,諸侯國稱霸比較好玩兒,都是召集各國元首到某地開武林大會,讓他們投票承認自己為盟主。投讚成票的,咱就簽訂友好協議;投反對票的,咱就回去收拾兵器打仗。最初,齊桓公召開武林大會,反對者眾;到後來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少,開到高潮時,連東周天子都要派人來祝賀他——這就是著名的葵丘之盟,時間是公元前651年,地點在宋國葵丘(今河南民權)。
但晚年的齊桓公日益昏庸。他非常寵幸三個人:一個是把自己的兒子殺了讓齊桓公嚐一嚐人肉滋味的易牙;一個是背叛父母和祖國的衛國公子開方;一個是為了親近討好齊桓公而閹割自己的豎刁。他想在這三個人中間選一個人接管仲的班。
齊桓公問管仲:“你看易牙這個人怎麼樣?”
管仲說:“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
齊桓公再問:“你看開方這個人如何?”
管仲說:“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齊桓公又問:“那麼豎刁呢?”
管仲說:“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非人情,即不符合人之常情。在管仲看來,一個人做事要符合人之常情,否則,這樣的人很容易給國家帶來災難。齊桓公對此不以為然。當然,事實證明,他是錯的。管仲病逝之後,老弱的齊桓公竟然被這三個親信活活餓死。臨死之際,他用衣袖擋住臉,說無顏在九泉之下見管仲。
管仲不但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作家,著有《管子》一書,傳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