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 3)

為避同僚送行,乘夜離開零陵,返回故裏;留詩二首,以贈諸友。

是年四月,張浚主持北伐,命李顯忠出濠州,趨靈璧;邵宏淵出泗州,趨虹縣。五月,李顯忠取靈璧,虹縣,宿州。因李、邵二將不和,宋軍大潰於符離。張浚上書自劾。六月,孝宗下“罪己詔”。楊萬裏讀孝宗罪己詔後無限感憤,作《讀罪己詔》三首。

秋季,路遇故將軍李顯忠;前輩王大寶,均有詩。至臨安,謁見胡銓。在臨安寓居徐元建孝樓,有詩紀之。與徐元建、趙師暢等人唱和。

冬季,孝宗與胡銓談及當代詩人,胡銓舉薦數人,楊萬裏為其中之一。十二月,張浚再拜相,有賀啟。因張浚舉薦,除臨安府教授。除夕前兩日,與嶽甫同遊西湖。

隆興二年甲申(1164),三十八歲

聞父疾,未赴臨安府教授任,從臨安返回吉水。晚春行田南園,拖耒耕耘。與族叔楊文遠、叔祖楊彥通相唱和。

六月,胡銓除權兵部侍郎,有賀啟。八月初四,父楊芾卒,年六十九。胡銓為之作墓誌銘。八月二十九日,張浚卒,楊萬裏作挽詞及祭文。

與周仲覺、盧山人相唱和。年底曾赴安福。

十二月,宋金和議。宋割商、秦地與金。金宋由君臣關係改為叔侄關係;減銀絹各五萬兩;改歲貢為歲幣。此次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乾道元年乙酉(1165),三十九歲

楊萬裏在家丁父憂。《送王才臣赴秋試序》:“予退居南溪之北涯,三年,戶不閉而無客。”寒食上塚,有詩,抒家國之感。

晚春時,往永和鎮,途中作《農家歎》。關心農事,有憫旱、祈雨之作。為吉水令餘童飛鳧閣題詩。

六月,友人黃世永卒於貴溪,賦詩悼念,有哀辭。

與族叔楊輔世相酬唱。

乾道二年丙戌(1166),四十歲

居家。與族人楊輔世、楊文遠,友人周仲容、蕭伯和等人往來酬唱。胡銓新居落成,作詩祝賀。赴永和鎮訪周必大,時周必大寓居於永和鎮本覺寺。

夏,劉浚(字景明)遊長沙,作序送之。

十月,赴長沙拜會張,謁見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劉珙。在長沙時與甘彥和等詩人交遊。

年末,由同知樞密兼參知政事陳俊卿舉薦,入臨安;除夕,宿於臨川戰平。

乾道三年丁亥(1167),四十一歲

抵達臨安,上書知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知樞密院事陳俊卿,均得以謁見。獻《千慮策》,獲二人讚許。據羅大經《鶴林玉露》:“虞雍公初除樞密,偶至陳丞相應求閣子內,見楊誠齋《千慮策》,讀一篇,歎曰:‘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五月,利州東西路安撫使兼四川宣撫使兼知興元府吳卒,六月,即命虞允文為四川宣撫使代替吳,未及舉薦楊萬裏,《千慮策》也未被朝廷采納。時有蜀人魏致堯上萬言書,楊萬裏為之題詩,含孤憤之意,雖是贈人之作,亦自抒胸臆。

六月,返回家鄉吉水。門生羅椿來謁。居家時與周必正、胡公武等人唱和,有詩寄張。十二月,羅椿辭歸,作序送之。

乾道四年戊子(1168),四十二歲

同鄉蕭仲和赴長沙謁張;鄒元升來訪還安福,均有詩相送。

為永州譚吉先作《一經堂記》。胡銓有詩至,和作寄之。

楊輔世之官麻陽,賦詩相送。與周必正相唱和。

十月,陳俊卿拜右相,有賀啟。

乾道五年己醜(1169),四十三歲

族叔楊文黼為鬆溪主簿,賦詩為之送行。友人周仲覺來訪。與同鄉張器先、張濟翁相唱和。六月,虞允文除樞密使,有賀啟。八月,陳俊卿、虞允文拜左、右相,有賀啟。

韋邦彥來訪,有唱和。

十一月,上書陳、虞二相,論國家攻守形勢。讀張浚諡冊,賦詩感慨。

羅椿來謁,及其歸,以詩送之。

乾道六年庚寅(1170),四十四歲

三月,將之官奉新,與周必大晤別。赴南昌,在南昌謁見胡銓;有與南昌帥吳芾、參議吳鬆年啟。四月二十六日,接奉新縣令任。有謝右丞相虞允文、知隆興府吳芾啟。五月,上書陳俊卿、虞允文。有函寄胡銓,張。

師劉安世卒,有挽詩。

秋,赴南昌,遊西山、秋屏。

奉新縣大旱,隆興府主簿何季華勘查災情,據實上報,楊萬裏作詩讚之。

十月,由虞允文舉薦,除國子博士,有謝啟。奉新鄉人紀念劉珙,建懷種堂,請楊萬裏作《懷種堂記》。

楊輔世約卒於本年。

乾道七年辛卯(1171),四十五歲

二月,舉行銓試、公試、類試,楊萬裏任考教官。三月,外戚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朝論嘩然,左司員外郎兼侍講張上疏力諫不可,並詰責宰相虞允文。張說於是罷命。五月,友人丘出守秀州,賦詩送之。張出知袁州,楊萬裏上疏力諫,並上書丞相虞允文陳述,皆不果。七月,楊萬裏除太常博士。《誠齋楊公墓誌》:“上疏乞留左司員外郎張,黜罷軍器少監韓玉。雖去而玉亦罷。由是名重朝廷,遷太常博士。”

友人王十朋卒,有挽辭。

冬,王庭仞奉詔至臨安,除直敷文閣,領祠祿如故。

乾道八年壬辰(1172),四十六歲

正月,輪對上兩劄子,論吏治、人材。三月,師王庭仞卒,時年九十三歲。四月二日,進士唱名,楊萬裏委省試官。黃鈞出知瀘州,以詩送別。

赴紹興謁永佑陵,遊龍瑞宮、禹穴,均有詩作。有詩寄友人馬大同。傅自得將漕七閩,賦詩相送。

九月,遷太常丞。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入冬,有《與虞宣撫書》。

乾道九年癸巳(1173),四十七歲

正月,友人陳從古知襄陽,楊萬裏為其詩集作序。四月,遷將作少監。友人林充朝出為桂路提刑,賦詩送之。與韓元龍唱和;韓將漕江東,丁時發將漕湖南,葉翥持節淮東,均賦詩送行。十一月,孝宗行郊祀禮,大赦,命百官輪對,楊萬裏上兩劄子。

周必大有函至。為友人劉承弼作《水月亭記》。

淳熙元年甲午(1174),四十八歲

正月,拜知漳州,陛辭,上二劄子,請獎廉吏、輕賦稅。與眾朝士餞別於西湖,啟程回鄉。

楊萬裏抵嚴州,為知州事曹耜新堂題詩。袁樞時為嚴州教授,楊萬裏為其《通鑒紀事本末》作序。友人張為通州判;馮頎寓嚴陵,均有過從。為馮頎詩集作後序。

二月,四川宣撫使雍國公虞允文卒,享年六十四歲。楊萬裏作《虞丞相挽辭》、《祭虞丞相文》。

返回故鄉。十月,妻兄羅上義卒,明年為之作墓誌銘。十一月,龔茂良拜參政,有賀啟。十二月,周必大有函至。

淳熙二年乙未(1175),四十九歲

春季,閑居在家,與詩友族人相唱和。林光朝任廣東提刑,以詩寄之。三月,周必大除敷文閣待製、侍講,舉楊萬裏自代,楊萬裏有謝啟。春夏之際,多作鄉村景物詩。夏,改知毗陵,上章力辭,丐祠,繼續家居。

秋,鄒彥明卒,有挽詩。楊萬裏在家做一小齋,名釣雪舟。十月,曾敏行卒,有挽詩。十一月,友人胡泳卒於金陵,有挽辭。

淳熙三年丙申(1176),五十歲

本年家居,與同鄉、友人相唱和,所賦詩篇多有閑適意味。劉浚來訪,有詩贈之。與彭仲莊相酬唱。為左揆壽祠堂題詩。為王國華環秀樓題詩。吉水徐令解職造朝,賦詩送行。為朱景元直節軒題詩。同年知韶州梁安世寄詩至,有和作。閩漕傅自得寄書及詩至,有和作。為劉光祖、劉世祖兄弟作《怡齋記》。

淳熙四年丁酉(1177),五十一歲

初春,和張榕溪閣之作。有詩寄題富川鄧時舉覿仙閣。

與常州守陳庸啟;四月八日,之官毗陵。途經上饒西,遇蕭德藻。到毗陵任後,有謝表,謝前丞相蔣芾啟。與王藺相識,藺時為常州教授。陳碖來謁,為其父陳淵文集作序。

自是年四月至淳熙五年閏二月詩作編入《荊溪集》。

淳熙五年戊戌(1178),五十二歲

在常州任上。正月十九日,詣天慶觀謝雪。長子楊長孺與門生羅椿同試南宮,落第。

二月,祈雨報恩寺,遊翟園。羅椿西歸,賦詩送之。三月,張來函,請楊萬裏為宜州知州韓璧作《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四月,範成大拜參知政事,有賀啟。周必大有書至。六月,有喜雨、望雨之作。尤袤來訪,為之作《益齋藏書目序》。胡達孝為之作畫,以詩相謝。友人蔡戡使廣東,賦詩送行。範成大寄詩至,有和作,並題其石湖精舍。友人陳舉善卒,有挽詩。為胡《蒼梧集》作序。陳俊卿判建康府,有賀啟。

淳熙六年己亥(1179),五十三歲

正月,除廣東常平提舉,有謝丞相趙雄啟。有詩贈友人李大性、陳從古。遊翟園賞梅。為華鏜《六經解》題詩。春末,離常州返鄉,途中多遊覽寫景之作。

秋季,幼子楊壽夭折。李燧來訪。族弟楊廷弼與羅惠卿同遊南嶺石人峰遇虎,作詩紀之。為王子俊《史論》作跋。十二月,友人胡公武卒,為作墓誌銘。

自是年二月至年底詩作編入《西歸集》。

淳熙七年庚子(1180),五十四歲

正月,為王孚作《王氏慶衍堂記》。朝廷召胡銓,以詩送行。

之官五羊(廣東)過泰和,賦詩贈知縣李紳、主簿趙蕃,並為趙藩思隱堂題詩,為龍舜臣遜誌齋題詩。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晨炊黃廟鋪,宿海智寺。經萬安、惶恐灘、皂口、分水嶺,二十九日過大庾嶺,取道南雄、黃田、韶州、英州,過真陽峽、清遠峽,一路飽覽山光水色,以詩記之。春末,抵達廣州。提舉司任所在廣州城內。

有謝表及謝丞相趙雄啟。張卒於江陵,楊萬裏作文祭之。葛碨除右正言,有賀啟。

三月,遊越王台。長子長孺(壽仁)、次子次公(壽俊)抵達廣州,旋以應試辭歸。

五月,胡銓卒,為作行狀。周必大除參知政事,有賀啟。

夏秋之時,遊連天觀、蒲澗,均有詩紀之。蔡戡赴湖南提刑任,賦詩送之。時範成大知明州,寄詩至,楊萬裏和韻相謝,遣人問訊範成大,並以《西歸集》寄之。

冬,臥病。

自是年至淳熙九年六月詩作編入《南海集》。

淳熙八年辛醜(1181),五十五歲

楊萬裏在廣東常平茶鹽任上。正月,福建茶使吳飛英送新刊《東坡集》,賦詩謝之。二月,移官廣東提刑。閏三月二日,自廣州啟程赴韶州就提刑任。廣西漕梁安世來賀啟,有回啟。範成大以端明殿學士帥江東兼行宮留守,寄詩賀之。謝從善卒,有挽詩。彭元忠歸饒州,賦詩送行。有詩寄題臨武知縣李子西。

是年三月,潮州沈師起義,起義軍從福建進入廣東梅州一帶,九月楊萬裏召諸郡兵馬鎮壓沈師起義軍;十二月,廣東安撫鞏湘誘沈師出降,殺之。年底楊萬裏自潮州班師返回廣州。據《誠齋楊公墓誌》:“提舉廣東東路常平茶鹽。就除提點本路刑獄。閩盜沈師犯南粵,驚報至,即躬率師往平之。孝宗大喜,天語褒曰‘仁者有勇’,又曰‘書生知兵’。”

淳熙九年壬寅(1182),五十六歲

正月從潮州啟程經石塔寺、橫翠亭、味田驛回廣州,途經蕉步時收到家書及家釀。抵達惠州後,遊豐湖。正月十二日遊蘇東坡白鶴峰故居。自惠州經曲灣、石灣,抵達廣州,為東廟及浴日亭題詩。自廣州返棹,歸韶州。

二月,作文祭呂祖謙。七月,朝廷因楊萬裏“督捕有功”加直秘閣,有謝表及謝宰相啟。為範成大作《聖筆石湖大字歌》。

楊萬裏繼母羅氏卒,丁母憂,離任還鄉。丁母憂期間無詩。

王碢來訪,寓一夕而別。友人陳從古卒。

淳熙十年癸卯(1183),五十七歲

在家居喪。郡人宣溪王維藩來訪。

四月,友人王碔卒。

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五十八歲

十月除服,始複作詩。為楊輔世《達齋先生文集》作序,為李燧《似剡老人正論》作序。為江西安撫、知隆興府程叔達作《江西宗派詩序》。

召為吏部員外郎,有謝宰相王淮啟。

十一月上旬入臨安。周必大有書至。

十二月,為霍篪《當世急務》作序。

自是年十月至淳熙十五年春詩作編入《朝天集》。

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五十九歲

在杭州吏部員外郎任上,寓居蒲橋。春季,與尤袤、陳仲諤、田清叔、彥師魯、謝諤等人遊覽唱和。

任銓試、公試、類試考官。五月二十三日,遷吏部郎中。五月二十四日,因地震感應上《論天變地震書》。

與秘書監沈揆遊西湖。陳仲諤、李嘉言等有饋贈,均賦詩以謝。與顏師魯遊裴園。

八月初八,兼東宮侍讀。上《淳熙薦士錄》於左相王淮。

與尤袤、葛碨、餘端禮、何澹、羅點等人泛舟西湖,登孤山。

冬,王信、章森使金;詹碔出守宣城,何萬出守平江,均賦詩相送。為曾敏行《獨醒雜誌》作序。羅點為浙西提舉,賦詩送別。

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六十歲

正月,為曹耜家藏《韋太後回鸞圖》題詩。正月十八,遷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上巳、寒食時,與陸遊、尤袤、沈揆、莫叔光等遊處。與陸遊唱和尤多。

三月,皇太子趙召宴,賜金杯、羅,並為之書“誠齋”二大字。

趙汝愚出帥益州,楊萬裏等友人為之餞行。王叔簡出為潼川通判,賦詩送之。為徐賡雙桂樓題詩。有詩跋陸遊《劍南詩稿》,以屈原、杜甫相況。

五月三日,作《樞密院官屬題名記》。五月二十六日,由朝散郎授朝請郎,旋命左司郎中。為尤袤遂初堂題詩。六月,為《南海集》作序。陸遊、陳傅良、袁說友均為之題詩。陸遊出知嚴州。七月,周頡除湖北路轉運判官,王季德出為江東路提刑,孫德操出知鎮江,均賦詩相送。陳俊卿卒。跋薑特立《梅山詩集》。

九月,為友人劉承弼作《劉氏旌表門閭記》。為喻良能園亭題詩。為安城趙寬之慈順堂、競秀亭題詩。有詩跋張碦《約齋詩乙稿》。陸九淵以刪定官奉祠,楊萬裏冒雪送之,賦詩二首。吳景出知筠州,賦詩送行。十二月,除左司郎中。十二月二日,吳燠卒,為之作墓誌銘。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六十一歲

正月二十日,翰林學士洪邁知貢舉,楊萬裏等十人為參詳官。趙像之出為湖南路提舉,楊萬裏賦詩為之送行。上巳,與沈揆、尤袤、王厚之、林憲等人遊西湖。為汪立義《大學致知圖》題詩。大理寺丞謝深甫出任江東提舉,錢寺正出守廣德軍,均以詩相送。薑夔赴吳謁見範成大,賦詩相送。為《荊溪集》作序。為黃齊賢《通鑒韻語》作跋。

三月,杪試進士,為省試官。四月十七日,侍集英殿觀進士唱名。張碦索詩,以《南海集》、《朝天集》贈之。五月,秘書監沈揆將漕江東,賦詩送別。李子西寄詩至,和作相謝。同尤袤、京鏜在西湖餞客。林憲寄詩至,作詩相謝。六月,友人劉渙寄所刻《南海集》,又以《朝天集》寄之。林漕閩,李大異西歸,均以詩送行。

七月三日,因大旱應詔上書。與薑特立、張碦有唱和。為徐安國《西窗詩編》、吳夢與樂府詩題詩。九月十日,與尤袤遊淨慈寺、劉寺。張碦得祠祿,寄詩賀之。朱時敏出帥潼川,賦詩送行。

十月,宋高宗趙構卒,有挽詩。除秘書少監,兩廣提督譚惟寅來賀啟,有回啟。喻良能出知處州,賦詩送行。十一月,孝宗詔皇太子趙碝參決政務,楊萬裏上書諫之,不果。除夕,張碦以詩索《荊溪集》,次韻寄之。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六十二歲

正月,朝廷開議事堂,皇太子趙碝隔日與朝臣相見議事,楊萬裏所諫未采納。送《西歸集》、《朝天集》與尤袤,尤袤作詩稱讚,楊萬裏複和韻謝之。有和趙不黯、段世昌贈詩,張碦詠梅詩。袁說友贈詩,有和作。曹冠贈詩集,賦詩謝之。張碦送牡丹、酴、黃薔薇及酒,楊萬裏和其《酴》、《聞子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