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3 / 3)

三月,高宗未葬,用洪邁議,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俊配饗高宗廟廷,楊萬裏上疏論張浚應從高宗配饗。《宋史·楊萬裏傳》:“高宗未葬,翰林學士洪邁,不俟集議,配饗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萬裏上疏詆之,力言張浚當預,且謂邁無異指鹿為馬。孝宗覽疏不悅,曰:‘萬裏以朕為何如主!’”

四月,落直秘閣,貶外,出知筠州。張碦、袁說友以詩送行。舟過嚴州,州守陸遊載酒迎於釣台。經豫章,與趙善括結識。張碦寄詩至,並饋茶。吉州太守朱礏顏造朝,賦詩送之。與蕭民望齊雲樓、李俊臣南樓、彭元亨春風樓題詩。

七月,彭文蔚來訪,為其《補注韓文》作序。八月,始作《易傳》,又作《易外傳序》。楊長孺《申送易傳狀》:“先父故寶謨閣學士楊萬裏生前所著《易傳》,蓋自淳熙戊申八月下筆,至嘉泰甲子四月脫稿,閱十有七年而後成書。畢生精力,盡於此書。”

九月,赴筠州任。到任後,有謝表及謝右丞相周必大啟。為師王庭仞《盧溪先生文集》作序。為劉承弼作《西溪先生和陶詩序》。作《誠齋江湖集序》。

自是年四月至淳熙十六年九月詩作編入《江西道院集》。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六十三歲

以詩贈安城劉偉。有詩和尤袤。

二月,孝宗禪位於趙碝,是為光宗。有和表。侍禦史胡晉臣向光宗薦賢,楊萬裏為其中之一。四月,除朝散大夫。為張碝《南湖集》作序。五月,複直秘閣,又以宮寮轉兩官,均有謝表。為師劉廷直作《浩齋記》。六月,除朝議大夫。七月有詩答陸遊。周必大罷相,有函致之。尤袤以詩求《江西道院集》,遣人送之。

八月十二日,朝廷有征召之命,即日啟程。九月十二日抵達臨安。聞王淮卒,有祭文。張碦作詩賀楊萬裏赴召。為徐賀詩作跋。顏師魯出守泉州,賦詩送行。為《江西道院集》作序。

召命楊萬裏以筠州守臣奏事。十月三日,奏事選德殿,上三劄子。十月二十九日,除秘書監。陸遊以詩賀楊萬裏歸館。

十一月,奉命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乘舟北征。經瓜洲、皂角林、楚州,至盱眙,與太守霍遊覽唱和,又為其《當世急務》作序。至嘉興,葉翥宴集同年九人於櫻桃園,楊萬裏與錢襲明,何異相唱和。

十二月六日,朝廷任命“奉太上皇帝、皇後等尊號及冊寶”等官員,其中“舉寶官”六名,楊萬裏在選。十二月二十六日,進呈《壽皇日曆》,奉詔為進讀官。

自是年九月至紹熙元年十一月詩作編入《朝天續集》。

宋光宗趙硏紹熙元年庚戌(1190),六十四歲

正月三日,約同舍遊西湖。有詩和宗。長子楊長孺赴零陵簿,賦詩告誡為官之道。正月五日,以送伴金使侍宴集英殿。寄題朱熹武夷精舍十二詠。伴金使北返,至蘇州,遇雪,與知州袁說友唱和。雪中登姑蘇台,又陪金使觀燈。至無錫,陪同金使遊惠山,賦詩懷尤袤。抵盱眙,伴送金使事畢,返臨安。

諫議大夫何澹請置紹熙會計錄,於是詔何澹同戶部尚書葉翥等檢正都司,稽考財賦出入之數。楊萬裏因上奏薄賦斂、節財用之道。

赴張碦南園觀海棠,並與之唱和。四月九日作《朝天續集序》。被命為複考殿試進士,鎖宿半月;二十五、二十六日進士唱名,前三甲餘複、曾漸、王介來謝啟,有回啟。劉光祖因論近佞貶外,楊萬裏上書,請複劉光祖言職,或留朝任用,不果。劉光祖將漕潼川,賦詩送行。五月,以秘書監兼實錄院檢討官。張子顏卒,有挽詩。九月,為何異作《建昌軍麻姑山藏書山房記》,為曹冠作《郴州仙居轉船倉記》。

十月,孝宗日曆成書,提舉史官參知政事王藺按舊例俾楊萬裏作序,王藺去位,左相兼攝史事留正不用楊萬裏序,改名禮部郎官傅伯壽作序。楊萬裏於是自劾“失職”,請求辭官。光宗不許,又上狀乞宮觀。十月二十六日,晉中奉大夫。

丘贈使北詩一軸,為之賦詩作跋。湖州太守饋酒,賦詩謝之。十一月三日,特授直龍圖閣,江東轉運副使。陸遊寄詩至,有和作。彭龜年、樓鑰有詩送行。離臨安,途中訪範成大,又訪袁說友。十二月二十六日就江東轉運漕任,有謝表。

自是年十一月至紹熙三年八月詩作編入《江東集》。

紹熙二年辛亥(1191),六十五歲

章森自建康移帥江陵,賦詩送之。寒食前遊鳳凰台。有詩寄張碦。三月三日祭叔祖楊邦墓。賦詩送劉黨之,劉黨之為劉安世之子。為張所書《西銘》作跋。遊定林寺,半山寺。

初夏,以詩投建康留守餘端禮。與餘端禮、總領錢端忠、提刑傅伯壽遊清涼寺。吉州守方崧卿新建六一堂,為之作記。薑夔來謁,送還《朝天續集》。

八月初,離建康行部,巡視考察江南東路各州縣。九月上旬,返回建康。永豐陳懋簡卒,為作墓誌銘。為蕭德藻《千岩摘稿》作序。應詔舉薦吳師尹、徐文若等人。孫逢吉為湖南提刑,賦詩送之。送《江東集》與王藺,王藺有和詩。

紹熙三年壬子(1192),六十六歲

寄《江東集》與範成大,範成大有詩稱賞,回贈《石湖洞霄集》,楊萬裏和作謝之。寒食前一日行部,奉詔“決獄”於上饒。此行曆安徽宣城、寧國、績溪、祁門,入江西浮梁、樂平、弋陽、上饒,經安仁,過鄱陽湖,經都昌、抵江州;循長江經彭澤、湖口、舒州、池陽、銅陵、蕪湖、和州,歸建康,曆時兩月。

為常寧縣丞葛奇鬆詩作跋。

朝廷擬於江南八州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裏以攝江南總領上奏,力陳此舉不便於民,觸怒丞相留正及吏部尚書趙汝愚。五月四日,召赴行在,上劄辭免,以疾請祠祿。

丘入蜀,賦詩送之。為曾三異雲巢題詩。作《江東集序》。

八月十一日,除知贛州,稱疾不赴任。離建康返鄉。九月十六日,抵達故鄉吉水南溪。

為謝諤桂山堂題詩。賦詩送劉惠卿。與同鄉、族人多有唱和。

是年八月至開禧二年五月詩作編入《退休集》。

紹熙四年癸醜(1193),六十七歲

正月,開辟東園,作九徑,種花九種,名之為“三三徑”。二月,蕭燧卒,有挽詩。三月,除直秘閣,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有謝宰執啟。作《泉石膏肓記》。為朱知微作《不欺堂記》。七月,作《吉水縣屯田租記》。

九月五日,範成大卒。

十月,為王孚作《山月亭記》。為李兼作《唐李推官披沙集序》。有詩寄朱熹。吉州知州胡長卿移官廣西提刑,賦詩送別。十二月,為臨川黃齊賢作《通鑒韻語序》。永豐縣宰黃景說以詩投贈,賦詩作答。江州知州沈瀛寄函附詩至,有答函。

紹熙五年甲寅(1194),六十八歲

陳恂來訪,為之作《明遠樓記》。為王子俊南山隱居題詩。

六月,宋孝宗趙卒。七月,趙汝愚、韓碕胄等以太皇太後命,立嘉王趙擴即位,是為寧宗。為範成大《石湖集》作序。為蕭彥毓《梅坡詩集》作跋。為邵陽守潘燾作《邵州希濂堂記》。十月,晉中大夫。為瀏陽李之傳作《李氏重修遺經閣記》。為歐陽巨卿作《五美堂記》。

十一月,謝諤卒,為作神道碑。

十二月,為零陵譚知言作《譚氏學林堂記》。

尤袤卒於本年,楊萬裏有祭文,已佚。

宋寧宗趙擴慶元元年乙卯(1195),六十九歲

為曾三英月窗題詩。周必大寄詩及函至。有函寄朱熹。

四月八日祠祿秩滿,賦詩,周必大有和作。

吉州知州趙希仁移官廣東,賦詩送行。為黃世高問政堂題詩。周必大來訪,劉訥作圖,賦詩題記。中秋,周必大召王子俊賞梅,以詩寄楊萬裏,有和作。

八月十三日旨下,除煥章閣待製,上劄辭免。周必正來賀啟,有回啟;又有啟謝丞相餘端禮。

簡壽玉來訪,旋赴臨桂主簿任,賦詩送之。十月,為湖南攸縣廖仰之、廖天經兄弟作《廖氏龍潭書院記》。有函答蔡戡、王容。廣東提刑趙希仁遣騎問候,複信謝之。程大冒卒,為之作挽詩。十二月,為孫逢年文集作序。有函答何異。歲末入城,訪周必大於平園,歸來大病。周必大有函至。

慶元二年丙辰(1196),七十歲

與周必大時有詩函往來。為張履《腴莊圖》題詩。致書江東漕司萬鍾,請托長子楊長孺書考事。趙正則來訪,賦詩送之。二月,為劉先覺《看雲圖》題詩。湖州守虞儔遣騎持書問候,有函答謝。黃景說通判全州,賦詩相送。有函答廣東提刑唐弼。為邵州首黃汶作《邵州重複舊學記》。五月,為隆興帥蔡戡作《隆興府重新府學記》。

六月,上奏狀,以年過七旬,請致仕。左相餘端禮罷政領宮祠,有啟問候。秋,呂祖儉自吉州貶所移高安,賦詩送行。為羅宗禮作《羅氏萬卷樓記》。有函寄知樞密院事鄭僑,催請致仕。王琳之官融水,賦詩送之。湖廣總領張抑赴召,賦詩寄之。送牛尾狸與周必大,並寄詩;周必大有和作。為周必大天香堂賦詩,周必大刻石。十月,為贛縣令黃文作《贛縣學記》。分別有函寄周必大、黃艾、胡聖聞、王容,有詩寄錢子文。十二月,三省同奉旨,不允致仕。

慶元三年丁巳(1197),七十一歲

楊萬裏族弟楊濟公、楊才翁來訪。為萬鍾元亭題詩。趙寬之之官章貢,賦詩送之。朱熹寄書至,有答函。為知縣李子立問月台題詩。為李寅仲作《廣漢李氏義堂記》。七月,上奏請致仕。八月,李元之寄詩至,賦詩相謝。曾三異寄詩至,有和作。為族弟楊複貧樂齋題詩。周必大索《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及《海鰍賦》,以函送之,周必大有謝函。

慶元四年戊午(1198),七十二歲

正月六日,寧宗舉行郊祀大禮,進封楊萬裏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楊萬裏有謝表。正月七日,作《隆興府奉新縣懷種堂後記》。正月十七,由中大夫晉位太中大夫,有謝啟;周必大有賀函。

有函答宣教郎胡渙。江西漕使趙不迂寄書及禮至,複函謝之。唐人鑒來訪,臨行時賦詩送別。次子楊次公得監安仁河稅,周必大有賀函,楊萬裏有謝啟。吉州知府趙文友謁告省親,楊萬裏有書及詩送別。為亡友段世昌《龍湖遺稿》作序。

慶元五年己未(1199),七十三歲

二月十七日朝命下,以通議大夫、寶文閣待製致仕。

與周必大有唱和。韓亞卿移漕江東,賦詩送行。有函寄朱熹。五月,安福劉德禮卒,為作行狀。為黃堂伯一經堂題詩。賦詩送廬陵丞劉約之。張抑寄詩及禮至,有答函並賦詩謝之。六月,有函於萬安宰趙師論騷賦。王琳歸融州,賦詩送行。為彭惟孝碧雲飛觀題詩。有詩跋朱熹《楚辭解》。

秋,患瘧疾,繼而患腹疾,兩月後方愈。有函寄張碦,介紹幼子楊幼輿往見。有函答朱熹。次子楊次公之官安仁,賦詩送之。十一月,為何侑《覽古詩斷》作序。有函致周必大,為其新樓賦詩,旋入城謁之。

慶元六年庚申(1200),七十四歲

贛州知州張貴謨寄詩並饋酒,楊萬裏有和作及謝函。致函淮西總領韓亞卿,湖廣總領林郎中,言吉水連年水旱,請免和糴。

三月,為任盡言《小醜集》作序。為陳礐《樂書》作序。朱熹卒,作文祭之。

五月,幼子楊幼輿歸,攜太常少卿虞儔函,虞儔請楊萬裏為其母作墓誌銘,楊萬裏有複函。為蕭逵作《靜庵記》。

六月,長子楊長孺之官南昌,因致函隆興府張孝伯等人,請加照顧。有函答胡。為曾光祖壽衍堂題詩。何異薦謝正之來謁,有詩贈之。

八月,京鏜卒,有祭文、挽辭,後又為之作墓誌銘。張孝伯寄函至,邀楊萬裏赴豫章,複函謝之。

九月,有函寄長子楊長孺。淮東漕使虞儔寄詩至,賦詩謝之。有函答謝峴,虞簡易,傅伯壽。

十月,幼子楊幼輿之官澧浦、慈利監稅,賦詩送之。為太和宰卓洵寄新刻山穀快閣詩真跡題詩。

嘉泰元年辛酉(1201),七十五歲

有函寄範莘(範成大之子),聞範成大集已刻印,渴求一讀。

本年與隆興府知府張孝伯、江西路提刑彭憲、王有函,托請照顧長子楊長孺;與湖北提舉傅伯成,胡,湖北提舉陳樸,請關照幼子楊幼輿。

去歲以鄉邑災荒,請當政者蠲除和糴,得允所請,適逢總領韓亞卿書禮至,因複謝函;吉州趙亦為蠲除和糴來謝函,有答函。

族弟楊挾赴郴州,賦詩送之。蜀帥劉德秀遣騎送函問候,贈《太平禦覽》,楊萬裏賦詩並函寄之。六月,為劉應時《頤庵詩稿》作序。為彭醇《澈溪居士文集》作後序。餘端禮卒於潭州,為作挽詩、祭文、墓誌銘,並寄函唁其家屬。為周子益《訓蒙省題詩》作序。十月,應張瀛之請,作《湖北檢法廳盡心堂記》。有函寄虞祖禹兄弟,談為其父虞允文作銘詩事。與徐元、陸遊、徐宋臣有書函往來。

嘉泰二年壬戌(1202),七十六歲

為太和宰趙汝謨《勤民》圖題詩。次子楊次公安仁監稅任滿,回鄉。劉季澄攜詩來訪,楊萬裏有和作。始得淋疾。長子楊長孺寄書至,作《武陵春》詞寄之。劉訥繪《三老圖》(楊萬裏及周必大、周必正),楊萬裏、周必大均有題詠。入冬,有詩及函寄袁說友。太和宰趙汝謨赴臨安,賦詩送之。為安福歐陽似得作《醉樂堂記》。

嘉泰三年癸亥(1203),七十七歲

二月,為謝周卿作《長汀縣重修縣治記》。四月,為《二曾居士集》作序。

七月,為王徙《三近齋餘錄》題詩。

九月二十一日準省劄,下旨召赴行在,楊萬裏上奏辭免。三十日召,不準辭免。有謝表及謝丞相啟。入城訪周必大。為胡渙觀生亭題詩。有詩寄張碦,薑夔。十一月召,不允辭免召赴行在,再上奏請免。賦詩贈吉州首胡元衡。為師劉邵才《杉溪集》作後序。

嘉泰四年甲子(1204),七十八歲

正月,為邑士蕭季隨作《瑞蓮齋記》。晉封廬陵郡侯,有謝表。寒食有函答袁樞。有函答張演,又為其飾庵題詩。四月,應胡元衡之請,作《六一先生祠堂碑》。淋疾又複發。作《易外傳後序》。七月,為劉文鬱《周易宏綱》作序。有詩寄題趙充大東山堂。淋疾加劇,醫囑忌文字勞心。為王峴專春亭、桂堂題詩。

十一月,周必大卒,年七十九,楊萬裏為作祭文。

開禧元年乙醜(1205),七十九歲

春季,為鄒有常愛蓮亭,李少度燕穀題詩。吉州守胡元衡赴召,賦詩送之。

六月,為沈作賓作《山居記》。有詩贈李吉州,為張仲寅甘老堂題詩。

除夕,賦詩送次子楊次公入京受縣。

開禧二年丙寅(1206),八十歲

正月,服用周叔亮所送之藥,有效,賦詩送之。十五日,奉旨準免召命,除寶謨閣學士。二月二十二日,朝廷下《寶謨閣學士告辭》,楊萬裏上奏辭免,不允,又賜衣帶、鞍馬,有謝表。

端午,因病止酒,賦絕句,為詩之絕筆。

五月八日午時卒,享年八十,有遺囑、遺表。據楊長孺《請諡狀》:“(聞韓碕胄欲用兵北伐)先臣萬裏失聲慟哭,謂奸臣妄作,一至於此,流淚常太息者久之。是夕不寐,次朝不食,兀坐齋房,取春膏紙一幅,手書八十有四言。其辭曰:‘吾年八秩,吾官品,吾爵通侯,子孫滿前,吾複何憾!老而不死,惡況難堪。韓碕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狼子野心,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不免逃移。今日遂行,書此為別。汝等好將息!’……既書題畢,擲筆隱幾而沒。實五月八日午時也。”

十一月七日,葬於吉水汙泥塘,距家八百步。

是年五月韓碕胄請寧宗下詔伐金。因準備不足,用人不當,加之金軍早有戰備,導致北伐失利。次年,韓碕骨被殺,宋、金罷兵議和。

附注:本年譜主要是彙集眾家之說整理而成,不敢掠美,故在此說明,並致以謝意。所采用的諸家主要有:於北山《楊萬裏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王守國《誠齋詩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所附《誠齋年表》、章楚樊主編《楊萬裏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年版)所附《楊萬裏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