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書法家,清代樸學的殿軍人物之一。此詩是詩人《舟中三君子》中的第一首,其他兩首分別是《篙》和《纖》。此詩描述了舵在行駛時所發揮的指引方向的巨大作用,讚揚了它濟人危難、穩重安定的智慧,借以表現那些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同舵一樣所具有的美德,同時還隱含了對他們高風亮節、不事張揚個性的稱譽。
【注釋】
a轉移:改變,比喻渡過難關。
己亥雜詩(八十九首選三)
清·黃遵憲
其五
雲中水火界相爭,相觸相磨便作聲。
此是尋常推阻力,人間浪作震雷驚。
【題解】
這首詩通過描述雷在自然界的形成過程,闡述了事物之間普遍聯係的哲理,並且以小見大,無意中揭示了拓撲學連鎖效應的原理。“雲中水火界相爭”是詩人對雷形成現象的描述,這個認識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不可苛責。作者所處的時代,電子是當時人類對微觀世界最新的認識成果,“相觸相磨便作聲”正是對電子間相互摩擦現象的描述。作者將這種自然科學取得的認識成果寫入詩歌,並通過提煉深化得出了新的哲理,即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係。電子之間的摩擦是一種聯係,它是日常存在的極為普遍的現象,這是其中一層含義,也是“尋常推阻力”的含義。而電子摩擦產生的爆響,也即所謂的雷聲又是另一重聯係。第三,這陣陣的驚雷影響著人世間生活的普通民眾,他們聞雷而心驚,知道很快就要下雨了。這是聯係普遍存在的第三重現象。
小小的電子之間,竟能產生如此大的能量。它們的行為是自然規律,卻能在人們心中引起這樣大的波瀾。這是詩歌所揭示的拓撲學中的“蝴蝶效應”,它指的是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其八
夢回小坐淚潸然,已誤流光五十年。
但有去來無現在,無窮生滅看香煙。
【題解】
黃遵憲在晚年仿效龔自珍創作了《己亥雜詩》八十九首,大約在光緒二十五年前後。梁啟超稱這些詩歌是作者“一生曆史之小影”,這個說法應該是正確的。作者此時回憶已經度過半百的生命,突然發現自己為之奮鬥的故國依然無所改變,自己的努力化作一番流水。這使他感到深深的絕望。
“但有去來無現在”一句是作者清醒的意識,我的生命隻有對於過去的回憶,而我的未來也非常清晰,那就是邁向死亡的終極。可是作者缺少的恰恰是他最為珍惜的時間,他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已經沒有了“現在”。“無窮生滅看香煙”則充滿了哲理意味,香煙飄渺,它既是有形之物,又是無形之物。它剛剛產生的時候可以被視覺捕捉,可是當它飄蕩無影的時候仿佛又徹底消失了。但香煙真的不存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它可以被嗅覺察覺,依舊存在。這種生滅循環頗具有佛教輪回因果的色彩,是作者晚年消極悲觀情緒下產生的對人生的主觀感悟,其中充滿了辯證的色彩。
其九
日光野馬息相吹,夜氣沈沈萬籟微。
真到無聞無見地,眾蟲仍著鼻端飛。
【題解】
此詩是作者對險惡政治生活的描繪。首聯二句“日光野馬息相吹,夜氣沈沈萬籟微”都是化用莊子典故寫成的。“野馬息吹”的本義是說造化無窮,變幻多端,霧氣浮動的形狀如同奔馳的駿馬,而塵埃漂浮遊蕩,這都是由於世間萬物相互吹息造成的。天籟即天風吹動山石孔竅而發出的聲音,泛指自然界所發出的各種聲響。這兩句反映了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係的觀點。
“真到無聞無見地,眾蟲仍著鼻端飛”說的是作者哪怕已經退讓到“無聞無見”的境地,與外界不發生任何聯係了,但還是有飛蟲在他眼前飛來飛去。這是諷刺那些小人無端生事、搬弄是非,給詩人平靜的生活造成了無端的煩惱。此句是本詩的名句,也是哲理意味最濃的一句。現代人引用它的過程中又生發出了新的哲理,指那些雖然已經失去權勢之人依然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在他的周圍還有不少小人,仰仗其鼻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