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本詩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時,亦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現在多用來形容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誌難伸的困境。尾聯作者告訴眾人,不要因為詩多表現愁思就成了讖語,春鳥與秋蟲他們的叫聲都是自然的產物,而其代表的不同象征僅是人為附加的因素而已。尾聯亦富含哲理性,闡述了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影響。
【注釋】
a讖(chèn):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名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在乾隆三十八年的除夕之夜,萬家團圓的時刻,一個人踽踽獨行時創作的詩歌。“千家笑語漏遲遲”,當除夕來臨,萬家燈火中傳來的是別人熱鬧的歡聲笑語,在他們愉悅的氣氛中仿佛時間也為之駐足。猛然間,憂患生於作者心中,他突然意識到這種歡樂的景象是難以持久的。他從世事的變化中敏銳地察覺到了“康乾盛世”背後潛藏的危機。“憂患潛從物外知”闡發了由表象發掘事物本質的過程,認識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哲理與“見微知著”類似,作者提醒眾人不要被眼前的歡樂遮蔽了眼睛,因為禍福相依,要能夠聽到歡愉背後哀哭之聲。
吳興雜詩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題解】
這首詩以清新脫俗的語言描述了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光,還包含了作者的哲學思考。首句“交流四水抱城斜”描寫了吳興城水網密布,河道縱橫的景色風光。“散作千溪遍萬家”簡明扼要地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風貌,蜿蜒迤邐,形象而生動。“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則顯示了居住在此的居民充分利用河網縱橫的條件,因地製宜地種植作物。作者從耕種經驗中總結出了認識論應該遵循的原則,即根據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研究和考察事物的本質屬性。
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選二)
清·龔自珍
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a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題解】
這首詩談論的是人生價值的問題,即如何超越時空或個體的局限性,而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存在與超越”是本詩關注的焦點。
詩歌的前兩句描述的是時空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作者此時剛剛辭官歸隱,雖然已經離去,但內心始終牽掛著朝政。往日所期望立下的功業在今天已然化作了泡影,麵對著落日,詩人不禁產生了人生有限,逝者如斯的感慨。
然而作者的意誌並未就此消沉下去,他雖然已經成為“落紅”,但並不意味著他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他的使命變成了“護花”,將自我之軀變成養分,供給後來者。這樣就完成了詩人自身價值的評判,他從獨立的個體變成了整體的部分,從而超越了時空的限製,顯示了個人的價值。詩人追求的是一種奉獻式的人格理想,所謂“終是落花心緒好”,他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心態,這種心態也是他能夠超越時間限製的一重原因。
【注釋】
a落紅:落花。
【名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a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題解】
《己亥雜詩》是作者創作的一係列組詩,共三百餘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百二十首。己亥年是清道光十九年,此年作者辭官歸隱,在京城與杭州之間來往奔波,這些詩作就寫於這一階段。這些詩作的主要內容是提倡變法、“改圖”,充滿了變革的激情,是作者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感悟。詩歌描述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寄寓了作者求賢若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