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2 / 2)

【名句】

真到無聞無見地,眾蟲仍著鼻端飛。

晨登衡嶽祝融峰

清·譚嗣同

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

但有浮雲度,時時一蕩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題解】

這首詩記述了譚嗣同登上衡山時的感受,是作者壯誌豪情的集中體現。祝融峰是衡山的主峰,相傳祝融氏做過帝嚳的火官,其功績是“以火施化”,被後世尊為火神,他死後葬在衡山之陽,後人以衡山的主峰為祝融峰來紀念他。

詩歌的首聯,作者從高處著筆,以俯瞰萬物的氣勢描繪了祝融峰的高峻,暗含著對自我人格的期許,“四顧乃無峰”寫出了作者傲視群雄的氣魄。詩歌的尾聯是本詩的精華所在,也是體現哲理性的詩句。“半勺洞庭水”寫出了祝融峰的高峻,俯視之下,仿佛洞庭湖都變成了一勺之水。這種高絕的景象不禁讓人產生聯想:人要高瞻遠矚,隻有站在高峰之上,隱含著立誌高遠,心懷天下的含義。作者將自己比作一條將要乘風而起,行雲布雨的巨龍,在天下哀哀、寒風凜冽的現實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

【名句】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獄中題壁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題解】

這首詩表現了譚嗣同作為一名理想主義者甘願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是中國儒家哲學中“殺身成仁”精神的體現。首聯寫維新變法失敗後,參與變法者到處流亡躲避的窘迫處境,寫出了作者的辛酸與苦楚。“望門投止”出自《後漢書·張儉傳》,張儉因上書彈劾宦官侯覽圖謀不軌,反被侯誣為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作者希望那些逃走的維新誌士能夠學習杜根的忍耐,堅持到勝利到來的一天。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作者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令人讚歎。“殺身成仁”是儒家哲學裏關於奉獻的最高境界,《論語·衛靈公》雲:“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正義事業而獻出生命的代價,隻有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才會勇敢地麵對敵人的屠刀,這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品質已經臻於至善,而他們對於生命的體悟也已達到哲學層麵的高度。

【名句】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早梅疊韻

清·寧調元

姹紫嫣紅恥效顰,獨從末路見精神。

溪山深處蒼崖下,數點開來不借春。

【題解】

此詩是通過讚美早梅淩寒開放的傲岸不屈,表現詩人對自由精神和獨立品德的向往。首聯“姹紫嫣紅恥效顰,獨從末路見精神”描繪了梅花不與眾花為伍,睥睨世俗的偉岸姿態。

“溪山深處蒼崖下,數點開來不借春”點出了早梅盛開的地點,它不選擇在鬧市人群中開放,而是躲避在深山斷崖之下。這種危險的地方罕有人跡,它選擇在此處開放意欲表明自己不是為了愉悅世人而綻放花朵,同時也呼應了上文中的“末路”,暗示詩人所處環境的艱難和危險。“數點開來不借春”則是詩人精神的表現,梅花淡淡地開放了幾朵,是其憑借自身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春天的功勞。“不借春”也可以解釋為不將花朵借給春天,意為詩人不會向達官顯貴、功名利祿低頭。他會堅持個人的品德,不慕榮利,不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