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緣·情緣
藏書的意義
我最心愛的讀物
讀書樂
賭
閱讀
我的書
為什麼我們要讀一本書?
讀書之樂
一個嶄新的世界
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的藝術
書緣·情緣
愷蒂
是一段書緣,還是一段情緣,竟讓這紐約的獨居女人千裏迢迢為了倫敦小街這破落關門的書店而如此神傷?
如同每一個晴日的上午,陽光將這排歪歪斜斜的二手書店的影子投到街中心上,街上還少行人,穿著對襟毛衣,半禿著頂,動行悠緩的店主們正在將一切生意準備停當,撣下一桌麵、櫥窗中的灰塵,把書架上那排排參差的布麵、皮麵書擺正,再將一匣匣便宜的小本平裝書移到門外,沿著窗前的牆根擺齊。不用吆喝生意,不用招攬顧客,這群書商們如同他們店中中層書架上的那些小羊皮裝幀而成的上個世紀的書籍,雖並不昂貴,但卻見過世麵,口中叼著一枚煙鬥,看著大紅色的雙層汽車在街上陽光屋影間叮咚過往。
她跨下了一輛黑色的計程車,纖巧單薄的女人,遊移的目光掠過那一家家擺著書的櫥窗,68號,72號,76號,78號,82號,尋尋覓覓,像是丟失了件寶物。最終停了下來,但麵前的84號卻是空空如也。灰蒙蒙的玻璃窗裏麵蛛網遍織的書架東倒西歪,地上散落著些廢紙,滿是塵埃;推門進去,沒有想像中驚喜問候,空空的樓梯通向另一些同樣廢棄的房間。孤身女人想張口告訴主人她已到來,她信守了諾言,但空屋中並無人回應,隻有一陣冷風襲過,淚水順著麵頰靜靜地流淌下來。是一段書緣,還是一段情緣,竟讓這紐約的獨居女人千裏迢迢為了倫敦這街這破落關門的書店而如此神傷?手中握著那本薄薄的小書,是為了還徹靈街(CharingCrossRoad)84號的那一種心願?
他約她出來聊天,選定的地方是孔乙己酒家,麵前擺的是一樽紹興花雕,自然少不了一碟五香豆,還有幾樣小菜。談著各自喜歡的東西作家,納布可夫、錢鍾書、尤瑟納爾、沈從文。談著那本他最鍾愛的書,《說吧,記憶》,在倫敦買到的初版本,自然便談到那些古舊的書屋,裏麵的善本孤本初版本那些隻有愛書人才能欣賞的古老氣味。記得那條破街嗎?我最愛做的是星期六早上睡個懶覺,約幾個朋友去唐人街飲早茶,然後就去對麵那條破街的老店中翻舊書。為什麼我從未在那裏遇見過你呢?回憶起從未共同經曆過的倫敦往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徹靈街84號現在是做著什麼樣的買賣。知道那位紐約的老姑娘和那位一絲不苟的舊書商,他們通了20多年的信,最終卻仍未能謀麵,是沒有緣分?
1949年10月,一切開始於一封很簡單的從紐約到倫敦的商業性的信函:
先生:
你們在《星期六文學評論》的廣告上說他們長於經營絕版的書籍,你們所用的“珍本書商”一字讓我有些害怕,因為我總是把“珍本”與昂貴相聯的。我是位窮作家,但對書卻有一些“珍本”般的嗜好,我所要的書在這裏都很難買到……寄上我的最急需的書的名單,如果你們有幹幹淨淨不超過5美元一本的二手貨,請買了寄來。
(1949年10月5日)
署名海淪娜·漢弗(HelenaHanff),還特地注明了“小姐”。
其實,這位小姐那年已30有3,是一位以寫電視、舞台劇本為生的自由撰稿人。漢弗出生於製衣人家庭,父親原本是位民謠說唱藝人,雖為生活所迫做起了手藝活,但夫妻倆仍喜歡帶著女兒去逛戲院。漢弗19歲時進費城大學讀英文,但家境貧困,一年後輟學,求職謀生,後來得一戲劇寫作獎項,便以寫作糊口。對書的熱愛來自於在紐約市立圖書館中的刻苦自學,特別得益於英國劍橋大學一位阿Q教授(SirArthurQuiller-Couch)的著作。然而美國書價昂貴,漢弗熱愛英國文學,便將買書的對象轉向英倫三島,偶然選中一家小書店寫了信去,第一次訂貨便得到價廉物美的圓滿服務,海峽這邊,徹靈街84號Marks&Co書店的主管,弗蘭克·杜爾先生,則是漢弗20年通信的對象。
雖然30有餘,漢弗卻仍是輕鬆活潑,特別是簡牘之上,更善於以輕鬆調侃的筆墨,信手寫來,天馬行空,不拘格式。杜先生給他回的第一封信中稱之為“女士”,漢弗第二封信信尾便加了注腳,“我希望‘女士’在你們那邊的含義與這邊不一樣”。杜先生下封信中便乖乖稱之為“小姐”了。第五封信後,漢弗已將信首的尊稱“先生”或“閣下”改為直呼其名,信的內容也像是寫給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友,且不乏親昵、撒嬌之態:
弗蘭克·杜爾,你在那兒究竟幹什麼?你什麼都沒幹,你隻是閑坐著!
我的利·亨特在哪裏?我的《牛津詩集》在哪裏?……
你把我冷落在這裏,坐在圖書館中,在那些不屬於我的書上寫著長長的眉批,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會把我的圖書卡收走!
我已經安排了複活節的小兔子給你們帶去禮物,等它到達時,你可能已慵慵而死了。
春天到來之際,我要一本情詩集,不要濟慈或雪萊,請寄給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詩集,你自己挑選吧,要一本小開本的,可以放入褲兜中帶到中央公園去。
行了,不要隻坐在那裏,快去幫我找書吧,真不明白你們書店是怎麼維持的。
(1950年3月25日)
漢弗性情率真,人更是善良,通信之初,她便得知戰後的英國經濟困難,肉類、雞蛋等食品都是限量供應,女人的長統襪更是奢侈品。1949年聖誕節她將一塊重6磅的火腿寄往倫敦,讓杜先生分給書店中的同事們,以後美式食品源源不斷幾年。漢弗本身手頭並不寬裕,她的慷慨大度讓書店的工作人員們把她視作親人,紛紛與她通信,聊天。隻是杜先生從未在信中對漢弗的輕鬆笑語做任何回報,他是正人君子,地道的好丈夫,典型的英國紳士,惟一的報答是兢兢業業地為漢弗尋覓好書。直到1952年,杜太太登場寫信給漢弗道謝這幾年的禮物,並向漢弗介紹說杜先生已有二女,杜先生才在漢弗的強烈要求之下,在答謝漢弗所寄給他妻女的長統襪時,將例來一貫的信頭的“漢弗小姐”的稱呼,改為“親愛的海倫娜”,寫信的日期恰與情人節巧合,不過想必當時杜先生壓根沒有注意到。
親愛的海倫娜:
我同意,現在寫信給你,是該把:“小姐”放棄的時候了。我並不如你想象的那樣古板。隻是因為我所寫給你的信,都得在辦公室的卷宗中存檔,所以我覺得正式的稱呼更合適,但這封信與書沒有關係,是不會被存檔的。
真不知該如何報答你這麼多好禮物,我能說的隻是,如果有一天你來倫敦,橡樹街37號會有一張床給你,你愛待多久便待多久。
(1952年2月14日)
去家裏做客的邀請一直沒有兌現,漢弗幾次猶豫要去英格蘭圓夢,但終因手頭拮據而放棄。倒是杜先生緊接著寄去的那本沃頓的《傳記》(指《約翰·鄧恩傳》)著實讓漢弗驚喜不已:
噢,天哪,老天感謝你沃爾頓的《傳記》,這本書出版於1840年,百年之後還能這樣完美,真是奇跡!如此漂亮,久經摩挲的粗裁本!我真同情他,這位曾於1841年在書的扉頁上簽名的戈登先生。他那一群不肖子孫呀!幾乎不值分文地便把它賣給了你!真希望在他們出賣圖書館之前,我曾去那邊赤腳跑過!
(1952年3月3日)
20年間,漢弗總共從徹靈街84號購書近50種,這個數目並不大,算不得是位好顧客,但保持著與書店的杜先生及其他人的通信來往,卻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她在50年代初英國困難時期慷慨出手的豪情,為她帶來了英倫的真摯的友誼,也是這紮書信的人情味所在。60年代末,漢弗頗為潦倒,寫出去的劇本屢遭拒絕,書的選題也無人感興趣。1969年1月,紐約冬天很冷,漢弗從圖書館回到家中,已近6點。她手上捧著一摞書,把從門房中取來的信件放在書上,走向電梯。在電梯中,她發現在那一大堆賬單之間,有一封薄薄的藍色的從Marks&Co寄來的航空信封。這信有些異樣,因為杜先生所寄的信,信封上的地址都是單行距打成,而且向來是把她連名帶姓拚全的,而這封信上,地址是雙行距,她的名字是由一個字母H代替的。她隻道是杜離開了書店,沒太在意,夜深人靜捧杯獨坐時,她才打開此信。這一夜,她再沒有睡著。因為信中的消息,是杜的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