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a飛觀:淩空而起的望樓,指宮門兩邊的闕。闕也稱觀。
b臨牖:從窗口向下俯視。臨,下視;牖,窗戶。禦欞軒:憑欄杆。禦,憑;欞,欄杆;軒,這裏指欄杆上的板。
c烈士:有功業心、胸懷激烈的人。悲心:憂國憂世之心和有才不被任用的憤慨。
d偷自閑:苟且地貪圖安樂。偷,苟且;閑,安閑,安樂。
e亮:實在,果真。不塞:未彌補,未報償。
f喪元:拋頭顱。元,頭顱。
g撫劍:按劍。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自己願意從軍討蜀。
h慷慨言:指此篇詩歌的慷慨言辭。
擬古(九首選一)
東晉·陶淵明
其四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a。
暮作歸雲宅,朝為飛鳥堂。
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b。
鬆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頹基無遺主c,遊魂在何方?
榮華誠足貴,亦複可憐傷!
【題解】
這首詩明言“擬古”,則登樓之事,未必實有,而隻是虛構形象,借以抒發情懷。陶淵明在不少詩中都表達了“榮華難久居”的思想,否定功名富貴,就是對自己歸田躬耕生活道路的肯定。這首詩前麵寫樓,已暗寓了廢替之歎;後麵懷古,生前、死後的對照,死後的悲哀,著墨甚多,境界高遠,感慨遙深。
【注釋】
a四荒:四外極遠之地。
b北邙:山名,在洛陽城北,東漢以來君臣多葬於此。
c頹基:指建築物廢棄的地基。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a
南朝宋·顏延之
江漢分楚望b,衡巫奠南服c。
三湘淪洞庭d,七澤藹荊牧e。
經途延舊軌,登訪川陸f。
水國周地險,河山信重複。
卻倚雲夢林g,前瞻京台囿h。
清氛霽嶽陽i,曾暉薄瀾澳j。
淒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存沒竟何人,炯介在明淑k。
請從上世人,歸來藝桑竹。
【題解】
全詩結構嚴謹,氣勢開闊,境界雄渾,寄托遙深,對後世相關題材的文學有較大影響。此詩之所以有如此高古雄渾的境界,亦是由於延之胸中有這一點“真誠”在。這首詩由遠景至近景,由景入情,層次非常明晰,既可見詩人筆力的雄勁,又可見其胸次的高朗。
【注釋】
a張湘州:即張邵,字茂宗。宋永嘉時從荊州分立湘州,治長沙,以邵為湘州刺史。時作者為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守。
b江漢:湘江與漢水,均屬楚國,分南北相望。
c衡巫:衡山在湘中,巫山在鄂西川東,均屬南地。南服:周製以土地距離分為五服,南服即南方。
d三湘:此處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帶。
e七澤:指古時楚地諸湖泊,其以雲夢澤(今洞庭湖)最為著稱。
f:城曲重門。
g雲夢林:雲夢澤中的樹林。
h京台:京地。囿:花園。
i霽:雨過天晴稱霽。
j瀾澳:瀾,波瀾。澳,水邊的地。
k炯介:光明正直,同“耿介”。
【名句】
清氛霽嶽陽,曾暉薄瀾澳。
登廬山
南朝宋·鮑照a
懸裝亂水區b,薄旅次山楹c。
千岩盛阻積d,萬壑勢回縈e。
高昔貌f,紛純襲前名g。
洞澗窺地脈h,聳樹隱天經i。
鬆磴上迷密j,雲竇下縱橫k。
陰冰實夏結l,炎樹信冬榮m。
嘈晨鶤思n,叫嘯夜猿清。
深崖伏化跡o,穹岫長靈p。
乘此樂山性q,重以遠遊情。
方躋羽人途r,永與煙霞並s。
【題解】
本詩為鮑照早期山水詩的上乘之作,其結構為此類詩的典型模式。首兩句敘行程;中間十四句,也是詩的主幹部分,寫廬山奇景秀色,“千岩”四句總寫山貌,以下則分別細致地描寫自然景觀,均緊扣廬山的特異之處;末四句轉為說理言誌,表示作者將隱居深山,與山水煙霞為伴。此詩語言古樸厚重,筆勢雄健豪邁。
【注釋】
a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北)人。約生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卒於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曾任前軍參軍,後世稱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
b懸裝:攜帶行裝。亂:橫渡。水區:大江。
c薄旅:漫遊在外。次:停留。山楹:山間房舍。
d盛:多。阻積:重重疊疊的樣子。
e勢:形勢。回縈:回旋圍繞。
f“(lóng zōng)”句:山勢險峻的樣子。這句說山勢險峻超出昔日人們的描述。
g“紛純”句:襲,承襲。這句說群峰紛雜則承襲從前的名聲。
h“洞澗”句:地脈,地的脈絡。這句說從深深的山澗仿佛可以窺見地的脈絡。
i“聳樹”句:天經,天體的運行之道。這句說樹木高聳,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