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耳

《詩經·周南》

采采卷耳a,不盈頃筐b。

嗟我懷人c,寘彼周行d。

陟彼崔嵬e,我馬虺f。

我姑酌彼金罍g,維以不永懷h。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i。

我姑酌彼兕觥j,維以不永傷k。

陟彼砠矣l,我馬瘏矣m。

我仆痡矣n,雲何籲矣o!

【題解】

《卷耳》是一篇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的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行者懷人思歸的惆悵。“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正麵對這種悲愁的心態提示。懷人是世間永恒的情感主題,這一主題跨越了具體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曆代詩人吟詠的好題目。

【注釋】

a采采:毛傳作采摘解,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為是狀野草“盛多之貌”。卷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

b頃筐:淺而容易裝滿的竹筐。一說斜口筐。

c嗟:語助詞,或謂歎息聲。

d寘(zhì):擱置。周行(háng):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

e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詞。崔嵬(wéi):山高不平。

f虺(huǐtuí):疲極而病。

g姑:姑且。罍(léi):器名,青銅製,用以盛酒和水。

h永懷:長久思念。

i玄黃:黑色毛與黃色毛相摻雜的顏色。

j兕觥(sìgōng):一說野牛角製的酒杯。

k永傷:長久思念。

l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謂山中險阻之地。

m瘏(tú):因勞致病,馬疲病不能前行。

n痡(pū):因勞致病,人過勞不能走路。

o雲:語助詞。雲何:奈何,奈之何。

步出夏門行a·觀滄海b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c,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d,山島竦峙e。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f,洪波湧起g。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h,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i。

【題解】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遼東半島的少數民族),追殲袁紹殘部,經過碣石山時登山觀海後的紀遊之作。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以景托誌的名篇。

【注釋】

a步出夏門行:一名《隴西行》,屬漢樂府“相和歌·瑟調曲”。

b滄海:大海,指渤海。

c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樂亭縣灤河入渤海口附近,後陷入海中。一說指今河北昌黎縣西北之碣石山。

d澹澹(dàn):水波動蕩貌。

e竦峙(sǒng zhì):高高直立。竦,通“聳”。

f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g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h星漢:銀河。

i“幸甚”二句:樂府本是用來配樂歌唱的,這二句是配樂時附加的,不屬正文。意思是:好極了,讓我用詩歌來詠唱自己的誌向。幸甚:表示非常慶幸。

【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七哀a

曹魏·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b,妾若濁水泥c。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d。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題解】

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淒清冷寂的氣氛,籠罩全詩。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被後代詩人反複運用來表達閨怨。詩歌結尾,思婦的思念就像那縷飄逝的輕風,“君懷良不開”,她到哪裏去尋找歸宿呢?結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

【注釋】

a七哀:該篇是閨怨詩,也可能借此“諷君”。

b清路塵:形容路上飛起的輕塵。

c濁水泥:形容水中泥。

d逝:往。

雜詩(七首選一)

曹魏·曹植

其六

飛觀百餘尺a,臨牖禦欞軒b。

遠望周千裏,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c,小人偷自閑d。

國仇亮不塞e,甘心思喪元f。

撫劍西南望g,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h。

【題解】

這是曹植《雜詩》七首中的第六首。詩人登高遠眺,以“烈士”與“小人”對比,借以明誌,直言自己以身許國的打算。而大敵當前,國家多事,自己卻被投閑置散,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悲憤交加,慷慨陳詞。篇幅雖短,卻波瀾迭起,氣象萬千。在曹植詩中,誠為異軍突起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