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3 / 3)

a及門:正式登門拜師受業的學生。

b從陳:跟隨,引用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的故事。

c微服:為隱蔽身份而改穿的服裝。此句用典,《孟子·萬章》上記載,孔子在魯國、衛國過得不順心,又遇上宋國的司馬桓要攔截殺害他,就改變裝束通過宋國。

d緘書:書信。

送顧舍人使金陵還鬆江

明·王世貞

汝豈因鱸膾a?吾曾識鳳毛b。

青雲c歸暫得,白雪d和誰高?

海色鍾山雨,秋聲笠澤e濤。

南征有諸將,為語聖躬勞。

【題解】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後七子”領袖之一。全詩圍繞顧舍人南下慰問南征將士和因此行而順道還故鄉兩條線索展開,分合自如。鱸膾、鳳毛、白雪等典故的妙用,使情感表達蘊藉深沉。“海色”、“秋聲”一聯,構思新巧,意境開闊,綰合金陵、鬆江,從而自然過渡到公事之上。

【注釋】

a鱸膾(lú kuài):亦作鱸鱠、鱸魚膾、思鱸、思蓴鱸等等,喻思鄉賦歸之典。《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b鳳毛:比喻人的華美風度和傑出才華。

c青雲:常借指歸隱。

d白雪:《陽春白雪》,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高雅樂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夠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常跟“下裏巴人”對舉。

e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越王勾踐曾在這裏大敗夫差。

別吳中諸子

明·讀徹

相晤a了無意,臨歧b還黯然c。

回看吳苑樹,獨上秣陵d船。

春老還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鷗略似我,聚散綠波前。

【題解】

讀徹(1588—1656),明末清初江蘇蘇州中峰寺僧,字見曉,又字蒼雪,號南來,俗姓趙,呈貢(今屬雲南省)人。吳地自來是文化發達的地區,與吳中諸子過從唱和,是徹公一大樂事。這是徹公與諸位朋友告別,前往金陵時寫給朋友的一首抒情詩,詩中沒有記錄離別雙方所說的片言隻字,而是借分別時的山水風光和時令氣候來襯托離別的心境,頗有餘韻,意味深長。尤其是最後一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似乎白鷗也懂得了作者的情思,一會兒聚在一起,一會兒又散開了。

【注釋】

a晤(wù):遇,見麵。

b臨歧:本為麵臨歧路,後亦用為贈別之辭。

c黯然:情緒低落、心懷沮喪的樣子。

d秣(mò)陵:秦漢時期今南京的稱謂。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淒淒,秋色遙看入楚a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b,白雲相送大江西。

【題解】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少孤家貧,刻苦好學。此詩將詩人情感融入景物,自然委婉地映襯出好友離別時徘徊悱惻、依依不舍的感情。

【注釋】

a楚:指友人貶謫地江西。

b逐客:這裏指詩人的朋友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