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a台端:唐侍禦史的別稱。
b版籍:版圖,疆域。
c函關:函穀關之省稱,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代父送人之新安
明·陸娟
津亭楊柳碧毿毿a,人立東風酒半酣b。
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
【題解】
陸娟,生卒年不詳,明代雲間(江蘇鬆江府)人,華亭陸德蘊(潤玉)之女,馬龍妻。其父隱居北郭,有高行,曾為明代書畫家沈周的老師。題中“代父”當指代父親作送別詩,不是代父送客。這首詩設色豔麗,如同畫卷,頗有女性的特點,關於送別本身著墨不多,呈現更多的是一個少女對美麗春光的無限歡欣。
【注釋】
a毿毿(sān):毛發、枝條等細長的樣子。這裏形容柳條細長柔軟。
b酣:酒喝得很暢快。
諸門人送至龍裏道中(二首)
明·王守仁
其一
蹊a路高低入亂山,諸賢相送愧間關b。
溪雲壓帽兼愁重,風雪吹衣著鬢斑。
花燭夜堂還共語,桂枝秋殿聽躋攀c。
相思不作勤書禮,別後吾言在訂頑d。
【題解】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這組詩寫離別的愁緒,但意境開闊,傷別而不哀怨。首聯寫景中敘事,次聯寫景中抒情,第三聯有寫景,有敘事,有抒情,最後一聯作諄諄教誨。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各種表達手法的融彙使用,情、景、事不可分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師生相送的故事,而且每個環節都十分具體,親切可感。
【注釋】
a蹊:小路。
b間關:這裏指諸賢相送走了很遠的路。
c“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舉行的殿試。躋攀,上升。舊時把登科及第喻為折桂,這裏是說等著聽登科及第的喜訊。
d訂頑:訂正愚頑。
其二
雪滿山城入暮關,歸心別意兩茫然。
及門a真愧從陳b日,微服c還思過宋年。
樽酒無因同歲晚,緘書d有雁寄春前。
莫辭秉燭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隴煙。
【題解】
詩人把舍不得與諸子分離的茫然情愫如實寫來,詞情深婉,依依惜別,通過外界景物的襯托,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氛圍。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到了傍晚,也到了要分別的關口,大雪滿山,離別的情緒彌漫心頭。我像當年的孔子在陳國、宋國遭遇艱難一樣,作為你們的老師,我是深感慚愧的。現在我們一同在這個年末喝了這樽濁酒來告別,以後到書信往還時恐怕就要到春天了吧。既然離別在即,我們就抓住這寶貴的時光,晚上多坐一會兒,因為明天一旦分別,就要遠隔煙雲了,再相互思念而不得見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情呀!從詩中可以看出王守仁與學生感情的厚重。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