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1 / 3)

m葵藿:葵和豆的花葉傾向太陽,故古人每用為下對上表示忠誠渴慕之辭。藿,豆葉。

n努躬:意謂努力親身去做。

o鄉閭:即鄉裏。

p言睇(dì):一邊說話,一邊斜視。

q賀蘭巔(diān):賀蘭山的山頂。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明·張寧

一曲清商a,人別後、故園幾度。想翠竹、碧梧b風采,舊遊何處。三徑c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d畔,淇泉e路。空回首,佳期誤。歎舞鸞鳴鳳,歸來遲暮。冷淡還如西草,淒迷番作f江東樹。且留他、素管g候冰絲h,重相和。

【題解】

張寧,字靜之,海鹽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官禮科給事中。有《方洲集》四十卷。這首送別詞寫得淒迷動人,將離愁別緒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意味悠長。這首詞主要是想象好友去後,自己的孤寂與惆悵。作者雖然是此時的送別,可是詞作卻從上一次的送別寫起,寫了好朋友走後,自己生活的無趣無聊。下片由對過去的回憶轉到近日的生活:和朋友隻有短暫的相會,回想起來,美好的日子都被這無情的離別給耽誤了。等他們回到家中後,草是冷淡的,樹是淒迷的。這一切作者已經不忍再多看下去,於是就再奏一曲,為自己的朋友送別。

【注釋】

a清商:商聲,古代五音之一。古謂其調淒清悲涼,故稱。

b碧梧:綠色的梧桐樹。常用以比喻美好的才德或英俊的儀態。

c三徑:漢代蔣詡隱居故裏,庭中辟三徑,閉門謝客,唯與高逸之士求仲、羊仲來往。

d嶧(yì)山:古稱“鄒嶧山”、“邾嶧山”,在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e淇泉:“淇水”與“泉源”的合稱。典出《詩經·衛風·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f番作:更換為。

g素管:指管樂器。

h冰絲:指冰蠶所吐的絲,常用作蠶絲的美稱。此指琴弦。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a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題解】

高啟(1336—1373),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這是詩人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仆仆地趕回沙上祭祖,滿身泥土塵埃和雨露。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讓人感受到一絲悲哀與淒涼。

【注釋】

a寒食: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陝西

明·高啟

重臣分陝去台端a,賓從威儀盡漢官。

四塞河山歸版籍b,百年父老見衣冠。

函關c月落聽雞度,華嶽雲開立馬看。

知爾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長安。

【題解】

這是高啟送友人去陝西赴任的送別詩。詩中點出漢人從蒙古人手中奪回政權,建立了大一統的明王朝,同時對曆史興衰變遷作出深深的慨歎。句句切合送別的主題和朋友要去的地方長安。最後兩句,作者是說宋元以前,陝西是中國心髒,天下士子爭相而入,可是自宋以後,長安似乎就不是人們關注的地方了。現在首都在江左,所以詩人說友人到陝西肯定還要回頭看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