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1 / 3)

【題解】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成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真三代的諫臣。師元好問,其文不蹈襲前人,雄深雅健,著有詩文集《秋澗集》一百卷。這首詩是送別友人姬仲實而作,詩中借送別抒發了對統治者不任用有識之士的不滿。首句是說現在朝廷中有很多善於阿諛逢迎的小人,他和朋友以前偶然相會的時候就曾經深刻探討過這個問題。第二聯是詩人對朋友的勸慰,說他何必像古人那樣去感慨時事並且一味去鑽研道術一類的東西。第三聯寫他和朋友因為下雨無法趕路,所以就在旅店裏住了三個晚上,自己的很多疑問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得到了解答。最後還是對朋友高深學問的讚歎,言下之意,他這樣的人才卻沒有得到重用,這真是朝廷的悲哀。

【注釋】

a末術:指不能正確治理國家的方法。

b從諛:亦作“從臾”,奉承。從,通“慫”。

c邂逅:指不期而遇。

d賈傳:這裏當指賈誼典故,懷才不遇之人讀《屈原賈生列傳》都會引發自己遭遇的感慨。

e東門:複姓,這裏當是指古代的某個人。春秋時有東門襄仲。漢代有東門雲,曾任荊州刺史;又有善相馬者東門京。泥(nì):拘泥、局限。

f孤虛:古代方術用語。即計日時,以十天幹順次與十二地支相配為一旬,所餘的兩地支稱之為“孤”,與孤相對者為“虛”。古時常用以推算吉凶禍福及事之成敗。

g幽懷:隱藏在內心的情感。

水調歌頭·送王修甫東還

元·王惲

樊川a吾所愛,老我莫能儔b。二年鞍馬淇上,來往更風流。夢裏池塘春草,卻被鳴禽呼覺,柳暗水邊樓c。浩蕩故園思,汶水日悠悠。

洛陽花,梁苑d月,苦遲留。半生許與詞伯e,不負壯年遊。我亦布衣遊子,久欲觀光齊魯,羈絏f在鷹g、早晚西湖上,同醉木蘭舟。

【題解】

王修甫是王惲的好友,一生漫遊齊、梁、燕、衛之間,能詩善詞,與王惲唱和頻仍。這首詞就是王惲送別王修甫所作。詞中表達了對悠遊於山水之間的清閑生活的向往,傾吐了自己久在官場的疲倦與身不由己。

【注釋】

a樊川:唐詩人杜牧的別稱。杜牧別業(別墅)樊川,有《樊川集》,自稱“樊川翁”。

b儔(chóu):同輩,伴侶。這裏是自歎到老也趕不上杜牧。

c“夢裏”三句:化用謝靈運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d梁苑:西漢梁孝王所建東苑,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後人常以“梁苑隋堤”為吟詠曆史勝跡之典。

e詞伯:稱譽擅長文詞的大家,猶詞宗。

f羈絏(xiè):馬絡頭和馬韁繩,泛指馭馬或縛係禽獸的繩索。引申為拘禁、束縛、滯留。

g鷹(bài):當為地名。古代用來鼓風吹火的皮囊,俗稱“風箱”。這裏當是代指養鷹者提供的讓鷹停歇的地方。

浣溪沙·送王子勉都運關中

元·王惲

薊北a分攜已六年,秋風淇上又離筵b,一尊情話重留連。

內史調兵惟漢相c,春潭通漕笑韋堅d,嶽雲e拋翠上吟鞭f。

【題解】

這首詞是王惲送別朋友王子勉赴任所作。詞中將友人比喻成唐代開通漕運的大臣韋堅與宋代傑出的少年英雄嶽雲,表達了對友人少年得誌的讚賞與其日後建功立業的期待。

【注釋】

a薊北:薊縣之北。薊縣,在天津市北部,鄰接北京市和河北省。

b筵:酒席。

c漢相:這裏可能是針對元代統治者是蒙古人所說。

d韋堅:唐代大臣。時渭水曲折淤淺,不便漕運,他主持征調民工,在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壅渭為堰以絕灞滻二水,向東開鑿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渠道,在華陰縣永豐倉附近複與渭水彙合,又在禁苑之東築望春樓,下鑿廣運潭以通漕運,使每年至江淮載貨之船舶在潭中集中。

e嶽雲:嶽飛之子,中國曆史上傑出的少年英雄。他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在反抗金兵侵略戰鬥中屢立奇功。

f吟鞭:詩人的馬鞭,多以形容行吟的詩人。

水調歌頭·送王子初之太原

元·王惲

將軍報書切,高臥起螭蟠a。悲歡離合常事,知己古為難。憶昔草廬人去,鬱鬱風雲英氣,千載到君還。歌吹展江底,長鋏b不須彈。

路漫漫,天渺渺,與翩翩。西風鴻鵠c,一舉橫絕碧雲端。自笑鶺鴒d孤影,落日野煙原上,沙晚不勝寒。後夜一相意,明月滿江幹。

【題解】

這首詞是王惲送友人王子初去太原上任所作。此詞情真意切,依依難舍,字裏行間充滿對人生無常的喟歎與無奈。詞人將離開友人的自己比喻成離群的孤鳥,獨自忍受寒苦,可見王惲與王子初的友誼非同一般。

【注釋】

a螭蟠(chī pán):亦作“螭盤”,如螭龍盤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