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春天抖空鍾,冬天踢毽子,這是幾百年中北京小孩兒最愛玩的遊戲。北京鄉音輕巧,有“兒”的尾音,但空鍾或空竹,都無“兒”尾音;毽子卻有“兒”音尾聲,不叫毽子而叫“毽兒”。“咱們踢毽兒好不好?”這是童年時常聽小夥伴們說的一句話,而彈指間,不聞此語已五十餘年矣。
毽子作為兒童玩具,與空竹比,那就更方便,因為可以自己做,不用花錢去買。那時雖然早已不用製錢,但隨便那一家,多年不開的抽屜裏,找一兩個“大官板”,如“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大錢還不難。找到後,再找一小塊羊皮,把毛剪去,比錢大一些剪兩個圓片,正好把錢包起來,邊上用花針十字交叉縫起來。再縫一個細筷子粗、半寸多高的小皮桶,製錢有眼,中間正好穿針,把這個小皮桶豎著用針線釘在中間,毽子底盤就算做好了。趁大人不注意時,偷著把大公雞抱住,從尾部拔下三五根四寸長的羽毛來,根部茸毛鬆柔,上部羽毛照眼,分插在皮桶中,便做成一個很漂亮的毽子了。
踢毽子是兒童最好的冬日遊戲,差不多每一個北京人小時候都踢過毽子,都能踢幾下。但要說會踢,那就不容易了。如果說踢得有功夫,那就更難了。據傳古代有一位會擊技的和尚,雲遊在一個山村中,看見一個近十歲的小姑娘,和孩子們一起踢毽,她一條腿獨立在井台上,另一條腿平端踢毽,連踢五百尚未住腳。和尚大感吃驚,覺得這小孩得天獨厚,腿功秉賦極好。後來收她作徒弟,練成最出色的“彈腿”功夫。我小時同院一位女同學,小學五六年級時,也能連踢二百多不住腳。後來又是歌唱家,又是運動員,中學、大學中很出風頭,現在遠隔天涯,算來也已垂垂老媼了。
踢毽所謂“會踢”,是要做到一整套踢毽子的本領,都可以來一手。兒歌雲:“裏踢、外,蹽毛、探海,翻過來,瞧瞧,八仙過海!”即右腳踢一下,著一下地,謂之“踢”;左腳獨立,右腳連踢不著地,謂之“端”;用腳麵踢,謂之“蹦”;用腳踝,即外側踢,謂之“”;左右腳對踢,謂之“盤”;左右交叉一盤一,謂之“裏踢外”;前麵踢高,跳起,用左右腳跟再從左右腿後麵把毽子踢起,謂之“探海”。變化無窮,每種幾個,一口氣連著把全套都踢下來,才叫“會踢”。當時這些會踢的小朋友,在孩子中便是受人仰望的英雄了。我很粗,始終踢不高明,但我有另一功夫,會製毽子,做得很好,所以會踢的人也引我為同道。兒童遊戲,踢毽子之外,最普通者,尚有彈球、玩煙卷畫片等,一般人童年都經曆過,幾年前,一位老表兄還同我說小時候玩大聯珠洋片的事,現在煙卷牌子雖多,但無畫片了。
拉洋片
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夏天逛荷花市場,真是男女老少,貧富官民,沒有一種人不喜歡,沒有一種人不適宜的場所……我孩提時,暑假到什刹海玩,是由太平倉、西皇城根、西步壓橋繞過去的,一走完樂家花園北牆根,不遠,就到了荷花市場。在大柳蔭下,遠遠的就先聽到一種聲音:“咚咚鏘……咚咚鏘……”這是什麼呢?這是老太太和十來歲的兒童最愛看的玩藝——拉洋片。
聲像娛樂工具發展到今天,家家都有電視機,到處都可看到電影、錄像,自然沒有人再提“拉洋片”了。但是在五六十年前,那還是非常吸引鄉下老太太和孩子們的玩藝。
“咚咚鏘……咚咚鏘……看了一片又一片。噯,來到了十裏洋場上海灘,你看那嗚兒地一聲汽車屁股直冒煙,還有那再看一片杭州景,西湖上桃紅柳綠三月天……咚咚鏘、咚咚鏘,再來看這一片,那吳佩孚大戰閻錫山,娘子關前迫擊炮,轟轟、轟轟打上個沒有完,眼看著閻老西兒要玩兒完……咚咚鏘。”
“拉洋片”,正名叫“西洋景”,到現在還有“拆穿西洋景”的說法。因畫上有西湖景致,所以也叫“西湖景”。一架像鋼琴般的彩畫箱子,又用架子架起來。後麵吊著八到十張大畫片,前麵有四五個裝有凹凸玻璃的洞眼,放下一張畫片,即可從洞中張望。箱子邊上還裝著鑼鼓架,拉繩和片子連在一起,一拉,鑼鼓有節奏地亂響,片子也吊起一張,演唱人按次序拉動演唱。旁觀者可以看到上麵的片子,引起了興趣,坐下來再看看放大了的圖片。十分好玩,主要在於演唱人的精氣神和滑稽有趣的唱詞,調子基本一樣,但唱詞不同,各人有自編的詞。北京“拉洋片”也出過名人,天橋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就是載譽京華的“拉洋片”藝人,他的箱子大,片子大,都是庚子以來的時事片,唱詞吸引人,所以名滿京華,成為“拉洋片”演出界的名人。“拉洋片”最後一片隻能在下麵從洞眼中張望,從不拉上來給旁觀的人看,因為那是畫著伊甸園偷吃禁果的圖像。但孩子們不大注意這個,更愛看的是“迫擊炮轟娘子關……”。我記憶中,天橋因路遠,很少去,而且也不大喜歡那地方,那時的拉洋片對我說來無所謂,而什刹海拉洋片太值得思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