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

有一年在巴黎奎斯馬戲場“明日”國際雜技節比賽會上,中國的鑽圈獲得了“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抖空竹獲得金獎。抖空竹也能得國際獎,朋友這樣告訴了我,我真有點飄飄然了。幾十年前在東安市場升平茶社看什樣雜耍,王雨田、王桂英父女抖空竹,一邊抖,一邊說笑話道:“抖起來了,抖起來了……”北京習慣把升大官、發大財、出大名叫“抖起來了”,一語雙關,十分有趣。今天,抖空竹居然轟動了巴黎的花花世界,得了國際金獎,可不真是“抖起來了”嗎?

抖空竹是十分有趣的,它既是兒童遊戲,又是雜技表演。它在北京的曆史也很長了,而且受到學人的重視,被寫入到很有名的著作中去。嘉慶時前因居士《日下新謳》竹枝詞雲:

楊柳抽青複隕黃,兒童鎮日聚如狂。

空鍾放罷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

詩後注雲:“京師舊諺雲:‘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至今猶然也。空鍾截竹為之,高二三寸。實其兩端,旁開一孔,中心貫挺,挺出筒外,繞以長線,一手持線急抽,乘勢脫放,就地旋轉,嗡嗡有聲,為放空鍾。”所說“空鍾”,就是“空竹”,所謂鍾者,因為抖起來聲音嗡嗡作響;如單空竹(即一頭有圓扁,一頭尖,如葫蘆尖),抖轉之後,倒放在地上,即旋轉不停,更嗡嗡作響,如鍾聲餘韻,故謂之“空鍾”。更有一種小的,兩頭尖,如前麵注中所說“中心貫挺”、“乘勢放脫”等等,這就好像放陀螺一樣,不能抖,隻能繞上繩,一抽一放,這後來北京叫作“風葫蘆”。再有“鍾”、“竹”音近,而且空鍾圓筒、圓盒均為竹製,所以又叫作“空竹”了。康熙時柴桑《燕京雜記》雲:

京師兒童有抖空鍾之戲,截竹為二短筒,中作小杆,連而不斷,實其兩頭,竅其中間,以繩繞其小杆,引兩頭擻抖之,聲如洪鍾,甚為可聽。

柴桑所記,更為明確,是“抖”而不是“放”,竹筒是二而非一。如用現代物品來比擬,則其形狀如舉重運動員之杠鈴,或練習力之啞鈴耳。兩則記載,所說並非同一形狀。北京叫空鍾、空竹,外地叫地鈴、扯鈴。但以北京的最好。坐觀老人《清代野記》記雲:

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惟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製,清越而長。

一個小小的玩藝,有這麼許多文獻可征,亦可以看出它也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一個細胞,而且京華空鍾,或曰空竹,是全國最佳者了。

竹枝詞注解中所引的諺語,“楊柳兒青”雲雲,那在劉同人《帝京景物略》“春場”中就已引用了,可見這首兒童歌謠,最晚也還是明代的舊物呢。迄今也有四五百年的曆史,比“星條旗”的年紀要大上兩倍可能還不止。

空竹什麼年代變為雜技項目,一時說不清。在清代雜耍園子,有什樣雜耍之說,其中有文有武。“文”即單弦、排子曲,各種大鼓書、相聲等,“武”即武戲法、弄盤子、抖空竹等。但台上表演和落地攤又不是一種。有的武玩藝,隻能在地攤上表演,如拳棍、摔跤、耍叉等。至於空竹則當年既能在台上表演,也能在地攤上表演,比較自由。我最早看表演空竹,那還是在西單商場地攤上看的。表演者是王雨田、王葵英父女,那時王桂英歲數小,學藝未成,隻能在場子中跟著打下手,或者打錢時,拿著小笸籮向觀眾要錢。王雨田是耍叉的,北京雜耍武檔子中,耍叉是單一功,叉上有鐵環,耍起來嘩啦啦亂響,光閃閃上下飛動,叉還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動繞來繞去,十分驚險。當年著名武生俞振庭唱《金錢豹》,耍的就是這種叉。老式戲台有柱子,一挑台簾,他能打出手,把叉先扔出來,釘在台口柱子上,叉環亂響,叉杆亂顫,坐在台前的人自然吃驚,但還愛看他這一手。王雨田耍叉,無此驚險動作,隻是叉環嘩嘩亂響,先耍一通,吸引看玩藝兒的遊客。等到四圈板凳上坐滿人,圈外站了不少人。父女二人就表演空竹了。抖空竹以王葵英為主,其父把場作配角。

照例王雨田先把空竹抖轉了,一鬆繩子一扔,他女兒在一丈外一張繩子接住,一邊抖一邊還要說笑話。先抖雙的,再抖單的,再抖茶壺蓋,再抖酒葫蘆。前兩樣是竹木製品,掉了不會摔壞。後者是瓷的,不能掉,一掉就碎了。說也好笑,小時為了學他們抖茶壺蓋,偷著不知道摔碎過家中多少茶壺蓋,為此也不知挨過多少罵。現在想來,真像夢一樣的遠,又像蜜一樣的甜。

王桂英、王葵英抖空竹,有一套動作,把空竹抖轉之後,接著抖出各式花招,計有“風擺荷葉”、“黃瓜架”、“回頭望月”、“片馬”、“流星趕月”等招數。她們表演時,都穿中式短衫褲,帶大襟緊身小褂、散腿褲子、緞鞋。據說這次在巴黎演出抖空竹,姑娘們穿的是大紅短裙,大紅羊皮小靴,這樣古老的空竹不但已走向世界舞台,而且服裝也西洋化了。我想它不久的將來,可能列入奧林匹克的比賽項目,和藝術體操並肩媲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