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

我不懂京戲,實際也不懂其他劇種的戲,真正好戲,偶然看看,也能欣賞一番,但無常興,往往戲還沒有完,我就坐不住了。因此我很少坐在前台聽戲,有些唱戲的朋友,約我去看戲,我情願到後台為他們服務,我別的做不來,捧個小茶壺去給他們飲場還會做。因而我就做飲場的,沒事在後台看他們化裝、勾臉、穿戲衣等等,也十分有趣。

我不是守舊複古派,但直至今天,仍覺得京戲是應該在有上、下場門的老式戲台上唱最好,把文場去掉放在樂池中就可以了。揀場的留著也不影響劇情,本來它就是寫意的,無法寫實,新式舞台反不如老戲台協調。

有一年從新聞廣播中,聽到北京舉辦舞台美術設計布景展覽會的消息,這是一個別開生麵戲劇藝術的展覽,也看到一部分照片。雖然遠隔數千裏之外,不能參觀,但隻在報紙上看一眼,也感到很好玩了。展覽會上展出了梅蘭芳用過的“大簾”,行話又叫“守舊”,這是很難得見到的一種精美的刺繡品,因為現在唱戲不用這玩藝了,所以在展覽會上展出,是很能吸引觀眾的。可惜新聞照片上看不十分清楚,其五彩繽紛的絲織刺繡品的光芒,都看不出來,十分可惜。

什麼叫“大簾”或“守舊”呢?這裏不得不稍加解說。話要先從舊式戲台建築說起,老式戲台,好比三大間進深的大廳,前簷就是台口,有柱子,廳的前半部分是表演的地方,即俗話說的“前台”,在廳的中間,橫排著一個屏風似的木隔斷,隔斷後麵是堆放“行頭”(衣服)、道具和化裝的地方,即俗話說的“後台”。這個隔斷是木頭做的像老式房屋的隔扇一樣,中間有一大塊地方,一般是一個圓形大窗,大窗兩側有兩個門,右麵是上場門,左麵是下場門,過去中間大窗及左右門上,都掛著匾,中間四字:如“霓裳羽衣”、“歌舞升平”等,上下場門上小匾有二字或三字,常見如“出將”、“入相”、“陽春”、“白雪”,也有三字者,曾記得有一台守舊,上場門掛“今演古”,下場門掛“假當真”,十分貼切。這個隔斷俗名“龍虎板”,以分前後台,因係木製,窗欞門框,也都雕刻著牙子,也都油漆彩畫,新的時候,也很漂亮。但是不管怎麼漂亮,真要唱戲的時候,就這樣敞著門窗,還是不能唱,最少門上要掛上門簾,叫作“台簾”,再講究些的,用一個大簾子把龍虎板上中間的大窗也擋起來,這就叫“大簾”或叫“守舊”,這個大簾有一丈多高、兩丈多寬,布裏子,緞麵子,而且全部繡上五彩絲線或金線的花紋,顏色配得極為豔麗,如大紅緞子上繡五彩牡丹,大紅緞子上繡金龍,紫色緞子上繡展翅金鳳,掛起來作為舞台背景,富麗堂皇,那本身就是極為精美的刺繡藝術品。上、下場門的門簾,和大簾是一套的,京戲演員在上、下場門上隨著台簾的起動,踩著鑼鼓點兒,還有一套十分優美的表演動作,都是十分珍貴漂亮的。

北京後來不少戲園子,前台有柱子的戲台都改建了,但其式樣還大多不同於新式的扇麵形的旋轉台,也無鏡框式的台口,而隻是一個伸出來的不足二尺高的長方形平台,三麵臨池子,有欄杆,一麵通後台,有大隔扇,掛大簾,同鄉間的戲台和最老式的戲台比,少掉台口最擋觀眾視線的兩根柱子,已經大大改良了。但也少掉不少戲,如武戲盤柱子作功夫、拿順風旗等。至於俞振庭演“金錢豹”,把鋼叉由後台台簾扔出,釘在柱子上的功夫,就不能演了。但還能掛大簾。

現在,有些劇團不用“守舊”了,拋棄了精美的藝術結晶——大簾,改用現在的那種幕。近幾年雖不去劇院看戲,但常在電視上看,那二道幕還飄動著,一個搖著馬鞭子的人從邊上出來,晃晃悠悠不倫不類,像滑稽人一樣,這還談到什麼藝術呢?使人看了非常不舒服,遠不如上、下場門,台簾一撩,演員搖著馬鞭出來,自然好看。不過京劇現在基本上沒有人看了。這些都將成為絕響,隻在各地還新成立了幾處戲劇博物館,可以保存一些舊物供人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