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鋪分書局、書社、書莊、書鋪,文具店分筆墨店、墨盒店、南紙店、紙店、賬本店、圖章館、刻字鋪,而古玩鋪、扇畫鋪、燈畫鋪、古畫鋪、帖鋪、裱畫鋪又各分行業。

同樣是銅器,有銅器鋪、白銅鋪、紅銅鋪、黃銅鋪、銅絲鋪,銅錫店、錫店、鐵鋪,叫店、叫鋪各有區別,從不相混。

棉花、顏料、染坊、綢緞則叫莊,如有長駐外地的采購員叫“坐莊”,緞叫“莊”、綾叫“店”、布叫“鋪”、叫“莊”,以大小分。有“踹布局”,現在人不知什麼意思,是專賣鞋底布的。絲線、棉線、絨線,又各有所分。而絨線鋪兼賣雜貨,即針、線、頂針、頭油等小百貨,所以“絨線鋪”,在北京特別多。

衣服則有估衣鋪、戲衣局、新衣莊、新衣襪店、雨衣店、壽衣店,估衣鋪特別多,新衣局卻較少。因當時很少買現成新衣者,一般家庭衣服都主婦自己做,或找女工做。而好的衣服又找成衣局裁縫做,在記憶中自己家親朋同學家,很少聽說人買現成衣服,都講究買衣料。另外還有專門西服莊、軍衣莊,還有專門“祭衣莊”兼賣“顧繡”,現在人們很難想象了。

帽子、靴鞋、皮貨、繡貨、花邊、欄杆(實際也可算花邊,是各種幔帳等的流蘇)、絛帶、絨球,這些都有專店,一方麵是生活用,一方麵是戲劇用,如絨球,大量戲裝頭麵,而生活緞帽盔大紅絨球,就是這種店專門生產出售的。

北京冬天取暖是大事,當時有專門賣老式爐子的“白爐鋪”,又有專門賣西式爐子“洋爐鋪”,都很多。

有專門賣嫁妝的嫁妝鋪、專門喜轎鋪、專門蠟鋪、專門死人冥衣鋪、專門抬棺材的杠房。

吃的牛、羊、豬肉、雞、鴨、魚等不要說了,其他還有醬羊肉鋪、湯羊肉鋪、醬牛肉鋪、蒸羊肉鋪、醬肉鋪、爐肉鋪、滷蝦鋪(即硝店)、臭豆腐鋪、麵筋鋪、果脯鋪、茶湯鋪、真素南果鋪、瓜子店、糕幹鋪、蜜供局,至於那數不清的餑餑、點心、南貨鋪、幹果子鋪,就不必多說了。

藏香局、通草鋪、哈噠店、龍頭鋪、荊條鋪、掛貨鋪,凡此種種,都知道是賣什麼的嗎?

至於老字號:什麼明代就有的西鶴年堂藥鋪、六必居醬園、月盛齋醬肉,清代早期的同仁堂、飯館子廣和居,清末以來,那就更多,數也數不清。不少老字號,現在還叫這個名,也不必多說。不過隻有名稱,並無內容。過去樸實認真、貨真價實,各有特色的傳統風格,都已煙消雲散,蕩然無存了。深感保存個名稱,還算容易,保持傳統風格的優點,太難了。說得再好些,也隻是有名無實而已,不必再說了。

商場

東有“市場”,西有“商場”,這是舊時北京的兩個商業中心,最熱鬧時,幾乎要超過前門外大柵欄等處了。

《魯迅書簡》寫給乖姑信有雲:

我今天出去,是想買些送人的東西,結果一無所得。西單商場很熱鬧了,而玩具鋪隻有兩家,雪景無之,他物皆惡劣,不買一物,而被扒手竊去二元餘,蓋我久不慣於圍巾、手套等,萬分臃腫,舉動木然,故賊一望而知為鄉下佬也。

這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六夜八點半”寫的,距今已六十年矣。文章寫得實在傳神。但我這裏不作藝術欣賞,而隻想談談西單商場舊事,抄迅翁一段舊聞,作談古的引子,首先說明二點:一是那時西單不但已有商場,而且“很熱鬧了”;二說明大文豪魯迅先生逛過西單商場,我也逛過西單商場,這不也很光榮嗎?列位不要笑我,世界上誇耀類似這樣光榮的人多得很呢。撇過笑話,還是說說西單商場舊事吧。

北京甘石橋南麵路東,舊時有條饊子胡同,連著的是背陰胡同,這兩條小胡同在路北各有一所大宅子,幾乎占了整條胡同。饊子胡同是公爵巴圖堪的宅第,後來成為某貝子府。背陰胡同路北是貝子傅喇塔宅。辛亥之後,這些王公貝子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紛紛把第宅賣掉,此即杜少陵所謂之“王侯第宅皆新主”也。背陰胡同的大房子後來作了北京醫科專門學校的醫院,近三十年代,北平大學合並各學院,這裏成了平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當時在北京也是比較著名的公立醫院了。饊子胡同那所大房子,東北軍到了北京後,萬福麟買了下來,修繕一新,作為公館,高大的磚牆圍著,先是轅門,後是三間大紅正門。在其公館的南麵,以及臨西單牌樓街東一片,有不少空地,有的還是庚子時代的火場,燒過後還沒有蓋起來。當時張作霖大元帥府在北溝沿順成王府,東北軍的闊人住在西城的很多,西城的學校也多,大小公寓中住滿了外地來北京上學的學生,每人每年一般要用掉二三百元大洋。很明顯西城購買力提高了,而繁華商業區,不是前門外,就是王府井、東安市場,距離都遠。華僑廣東商人黃樹滉等集資十萬元先在南麵辦西單商場,後又看準北麵這塊空地大可利用,便在東北軍閥萬福麟等人中集資,仿照東安市場的樣子,蓋起了大片商業用房,臨大街三層,裏麵兩層,往南去是平房,起名“西單商場”,簡稱“商場”二字,這是北京把大型百貨營業場所叫“商場”的開始。最早商場是民國十九年六月一日開幕的。有鋪商一百五十七家,攤商二百八十餘家。有大飯館富慶樓,小館較好者明湖春,又因其公館前胡同名“饊子”,音同“散資”,不吉利,便改名為“槐裏”,音諧“獲利”。眼光不錯,果然一上來就做了近十年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