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買賣
北京叫作買賣,江南叫作生易;北京叫買賣人,江南叫生易人;北京叫小買賣,江南叫小生易。大家都懂,但叫法兩樣,習慣成自然,很難改變。而細細琢磨這兩個不同詞語的微言大義,我愛前者而恐懼後者。何耶?買賣者,有買有賣也。豈不聞“買賣不成仁義在”之俗語乎?它是代表了雙方利益的。任何商店,在進貨時它是買方,在出售時它是賣方,每一商品流通過程,都包括著買賣雙方,必然要照顧到雙方的利益,如隻考慮單方,那就包孕著損害對方利益的因素在內。而生易一詞,“生”者,生發也,“易”者,貿易也。即在貿易當中如何生發財源,這樣所考慮的,就純粹是單方麵的了。做買賣的說:會買的不如會賣的。一說買賣,還使人想到有來有去;一說生易,便使人感到必須提高警惕。一說買賣人,還想其直樸認真;一說生易人,便想其精明厲害。一詞之差,而且是最普通的,卻也足以體現南北風俗之差異。
北京自明代以來,迄於本世紀前期,也已作了五百多年京城,商業之繁華,行會之齊備,一直是全國之最,直到上世紀末,上海許多時式物品,還最講究“京式”,北京做官回到南方,都要帶許多“京貨”贈送親友,足見當時北京商業之發達。如果有條件,多收集一些資料,寫一部《北京商業史》,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嗎?而在此小文中,我想關於舊時商業,先有兩點可以隨便談談。一是行業之複雜,二是老字號之眾多。
大約是十幾年前,有一次暑假返京,坐車經過東直門北小街,偶然看見一處老式破舊鋪麵房,前簷的白短牆上,還留著“山貨鋪”三個字,隔了一天,坐車經過下斜街南口,猛一回頭,又見一磚砌鋪麵房,前簷“柳貨店”三字,依稀可見。這兩家買賣,如果問現在的北京人,一般中青年恐怕都不知道了。因而感到北京過去商業界行業的劃分,似乎特別複雜,分得十分細。比如這“山貨鋪”和“柳貨鋪”都賣什麼呢?山貨都是笨重玩藝,什麼鐵鍬柄、扁擔、磨刀石、砧板、案板、擀麵杖、荊條筐等等。而“柳貨鋪”則專賣柳條編的大小笸羅、簸箕、井水柳罐、籮筐等,有些柳貨鋪的貨山貨鋪也賣。但柳貨鋪更集中,更專門。現在山貨鋪、柳貨鋪賣的東西,不少還是居家過日子生活必需品,但都綜合在一起歸土特產商店出售了。
手邊有一本民國九年商務印書館所編《實用北京指南》,其中詳載當時各行各業的商業店名,是很好的北京商業史資料,使我知道當時商業分行之細。如木行有木廠、木料廠、生料廠、生料板廠、桅廠等分別,另外還有棺材廠也歸入木行。其中木廠、木料廠有何區別呢?即木廠是大生意,不但出售房檁房柁,而且承包建築,即等於營造廠、建築公司,因為一切房屋建築,先要柱子、搭房架子,這全是木匠活兒,用的全是木料,任何建築,木料都是主要的,所以當時木廠是承包建築的大買賣了。而木料廠則是專門賣料而不包攬建築的。桅廠,現在人們也許感到奇怪。北京既無船碼頭,又不造木船,桅廠做什麼買賣呢?實際是當時北京每年夏天公私房舍都要搭天棚,是老式防暑降溫的重要措施,每年都要用大量杉篙桅杆,還有各處造房子,搭腳手架也需要大量杉篙。這也是桅廠的買賣,桅廠專門賣杉篙,又不賣其他木材。北京當時,占勞動力多的叫“廠”,當時北京隻木廠就有一百六十多家。大工程要許多木廠共同承包,庚子後,因前門城樓、箭樓被燒,一九○三年,福建人陳璧做順天府尹,管工重建,數十家木廠承包,因陳氏要求極嚴,木廠無法耍奸偷工減料,結果有二十來家木廠因賠累而倒閉。
占勞動力少的叫“作”,如楠木作、油漆作、包金作、鏨金作、拔絲作,都各有專門,又是作坊,又出售貨物,如購買紅木家具就要到楠木作。
金融業有金店、金珠店、銀行、銀號、銀錢店、爐房、彙兌莊、兌換所等。北京很少叫銀樓、首飾樓,把金店、金珠列入金融業,因為它主要買賣條金、葉金的原因。而二者的分別,是金店不賣珠玉,金珠店則賣珍珠,有鑲嵌首飾。另有專門賣鑽石的“鑽石局”,專門賣首飾的首飾店,賣假貨首飾。當時最大的鑽石局在前門外大街五牌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