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
清代外官給北京大老送幹禮——銀兩,五月節、八月節送來,有一專名詞,叫“冰炭敬”,即夏天孝敬你買冰,冬天孝敬你買炭,因而統名之曰“冰炭敬”。孫寶瑄《忘山廬日記》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正月初二記雲:“家君得宮保銜,家叔得三眼翎。又送來傅相與大哥賀歲書,並饋炭儀三十金。”這是冬天,如在夏天,便是“冰儀”了。
夏天到了,常想起京華舊事,很自然地想起了北京的冰,似乎冰也是北京的好,北京的沁人脾肺。當然這是遊子的主觀感覺,客觀上大體世界各地的冰都是一樣的,小時候教自然課的老師不是講過嗎?水在零度之下便會凝結成固體的冰,這本是物理現象啊。雖然不少年了,但也未敢忘掉。
客觀世界有冰,人為萬物之靈,懂得利用冰,於是有了防暑降溫的設備。“冰桶”——這是半世紀之前北京人的叫法,很少叫“冰箱”。更不懂現在廣東人之所謂“雪櫃”。當然,舊時冰桶、冰箱與今天雪櫃之不同,還不單純是名稱上的差異,而是內容上的不同,蓋一本天然人工,一是電氣化也。
半世紀前北京的家用冰桶是什麼樣兒呢?先說造型:下麵一個二尺五六寬、二尺多長,略作方形的、高約八九寸的木檔底座。像春凳一樣四隻方腳平穩地擺在地上。上麵籠統說是一個大木箱子,稍特殊者,是上大下小的形狀。這個大木箱一般有三道銅箍,不論黑、紅、綠油漆,配上耀眼的銅箍,都極為典雅漂亮。在中部銅箍的下周,每麵都有兩個雕成貫圈花紋的孔,以散發冰的涼氣。桶內有一層籠屜式的木檔子擱板,正擱在二道銅箍的部位上。擱板屜子是活絡的,拿起屜子,把冰放在下麵。這冰自然是天然冰,那時,北京大約除去協和醫院、清華、燕京等洋派十足的機構外,是找不到電冰箱、人造冰的。北京當年用的全是頭年三九天藏在各冰窖的天然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水放出來,先到昆明湖,再開閘放水,流到護城河,流進德勝門水關積水潭,在三九天,在那凜冽的寒風中,溫度降到攝氏零下十五度,那清冽的泉水,便結成晶瑩的堅冰了。可以結到多麼厚呢?一般都有一市尺厚。鑿冰人戴著皮護耳氈帽,腳下穿著草靰鞡,手持冰釺子,奔跑在冰上,把冰大塊大塊地鑿下來,在深入地下一兩丈的地窖中,像砌城牆一樣,把那些大塊冰藏起來,以備來年夏天出售,供北京人消暑時享用。皇家冰窖的故事,前麵已經寫過小文介紹過了,這裏不再多贅。
這種冰桶的底層,就放著一塊這樣的天然冰,大約一尺多見方吧。木冰桶內部,都是錫鑞皮包過的,不長鏽。冰桶四壁,外木內錫鑞,很厚,可隔熱,冰在底部慢慢融化,化的水由下麵小孔中滴滴嗒嗒,像銅壺滴漏般的流出來,因此底下要有一個容器盛著。一般要由上午化到晚間才化完。
每天用的冰,冰窖的送冰車天天在上午八九點鍾就送來了,很便宜。清代光緒間浙省詞人嚴緇生特別讚美北京的冰,認為南中所無,曾寫《憶京都》詞道:
憶京都,賞夏綠荷灣。冰果登筵涼沁齒,三錢買得水晶山。不似此間蒸溽暑,縱許伐冰無處所。
詞後注雲:“冰窖開後,兒童舁賣於市,隻須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這在沒有雪櫃、空調的舊時代,居住炎方,縱然有錢,也是辦不到的。
老北京這種考究的冰桶擺在什麼地方呢?大北屋,掀起大竹簾子進入室中,迎麵後牆所掛中堂、對聯下麵,先是大條案(也叫大幾案),條案前大八仙桌、兩邊兩張大椅子,或太師椅,或交椅均可,在八仙桌前便放一具黑油銅箍發亮耀眼的大冰桶,從那貫圈孔中散發著沁人的涼氣,配著窗上的綠紗(冷布)、院中的槐陰,試問,這時室中,還有絲毫暑氣嗎?
一般中產之家,堂屋八仙桌前的冰桶中,是不鎮葷腥之物的,魚呀、肉呀,都在廚房裏的冰箱中,這裏鎮的是綠豆湯、酸梅湯、奶酪、香瓜、西瓜之類的東西。客人來了,寬衣讓座之後,大暑天的,喝什麼呢?打開冰桶蓋,用小彩花碗盛兩碗冰糖熬的綠豆湯,該多麼清暑解渴呢?如果抱出一個六道筋青皮大西瓜,噗哧一切,血紅的大沙瓤,主客均可痛快淋漓地大嚼一頓了。在使用電氣雪櫃的今天,有誰還記得在這樣的黑油冰桶前大吃西瓜的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