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禮

官場送禮,打開窗戶說亮話,很難談到什麼友誼,送之者不過為討好上官,受之者大多為搜刮財貨。過去有一個笑話,一個官過生日,小官們湊份子給他送壽禮,因為他是屬鼠的,便湊錢打造了一個金老鼠送給他。這個官看了十分喜歡,笑嘻嘻地對下屬道:“賤內下個月過生日,她是屬牛的。”這雖然是諷刺的故事,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事例還是很多的。幾十年前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在駐地保定稱觴祝壽。張宗昌這時正沒有地盤,走投無路,便動腦筋,罄其所有,鑄造了八座大金壽星,送給曹錕,擺在保定巡閱使署壽堂大條案上,絢爛奪目,大得曹錕歡心便答應給他撥一批槍械,足可成立一師人的隊伍,這樣送了一筆禮,一樁軍閥交易便搞成了。

《論語》上說“齊人饋女樂,夫子去魯”。這是春秋時代用活人作禮物送人。到了本世紀初,這種情況還是屢見不鮮。一九○七年,段芝貴鑽營黑龍江巡撫,走慶親王奕劻和他兒子貝子載振的門路,暮夜贈金十萬兩,並以一萬二千兩白銀買天津歌妓楊翠喜,送給載振作妾,這便是以大活人作禮物送人。後來讓禦史趙啟霖參了一本,但當時正是奕劻、載振父子依靠帝國主義勢力,控製那拉氏老太婆的時候,炙手可熱,誰也碰不動他。因而招權納賄的無恥之徒,反而平安無事,參他的禦史卻被奪職了。

當年做大官的人家,每天送禮的人是數不清的,有的照單全收,有的則不一定全收,或完全不收,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據說段祺瑞做國務總理、做執政,送禮的人天天來往不斷,逢年過節就更多了。外省督軍相當於清代的督撫,都要給中樞送厚禮,禮單上一開就是幾十樣,而段祺瑞都要仔細地一樣樣看過,揀一樣最便宜的收下,以全麵子,其餘全部退回。有一次齊燮元從南京送來重禮,共有二十多種。有一架大紫檀圍屏,都是用寶石鑲嵌的各種博古花紋,極為精美。段府的總管想著,這下可以全收了,一來是禮物不但貴重,而且的確精美。二來送禮的人不同泛泛,是坐鎮江南,手握重兵的大員,不能隨便謝絕,送禮為了拉關係,收禮也為了拉關係,不然豈不把送禮人得罪了。但是段祺瑞照樣不收。當時東三省張大帥給段送來一大批關東貨,像《紅樓夢》中烏莊頭賬單一樣,什麼鱘鰉魚、野豬、黃羊等樣樣都有,張作霖副官再三請段賞收,他也隻收了兩條江魚,算是給麵子了。

官場送禮,因純是利害緣由。送者有目的,收者就有戒心,怕收下禮難辦,因此不收。這並非真不好貨,而是有所顧忌。因此送禮之徒,便動足腦筋,設法投其所好,以期達到送禮的目的。中國第一位發現甲骨文的人山東福山人王懿榮,一生講求金石古文字,任國子監祭酒,為人正直,非貪婪者,門生送一般禮品是不收的,但送石刻及鍾鼎文拓片,那是非常歡迎,而且作為資料研究考證。據傳,一門生由江南晉京,路上打尖,吃吊爐燒餅,看見燒餅背麵凹凸不平處很好玩,像古文字,忽發奇想,便用紙拓了不少下來,帶到北京,送給老師王懿榮,王還題字作跋。無獨有偶,畢秋帆做陝西巡撫,過六十整壽,預先禁止屬員送禮。一個縣令派人送來二十塊古磚,都有秦漢年號。畢大喜。對送禮物來的家丁說:壽禮我一概不收,你們老爺的古磚正合我意,我就留下把玩了。那家人連忙跪下道謝,並且說:這都是我們主人親自監督磚匠燒的,挑了二十塊最好的給大人送來了。畢聽了大笑而罷。

闊人到了一定地位,送禮有時別出心裁,因此也出了名。馮玉祥就是最著名的一位。齊燮元派人送價值巨萬的壽屏給段祺瑞,段不收,而馮玉祥派人由駐地送個大南瓜給段祺瑞,段便欣然收下。吳佩孚鼎盛時,坐鎮洛陽,正好過五十歲生日,天下送禮賀壽者,雲集嵩下,有人送赤金打造的麻將牌。而馮玉祥則派人送來一壇子白水,還說明意義,這是古人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最送不起禮的是書生,俗雲:“秀才人情紙半張。”最不為世所重。康有為送給吳佩孚,是一副壽聯,這副壽聯後來名聞全國,其詞雲:

嵩嶽龍蟠,百世勳名才過半;

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另外還有一反送禮之道的是大官送小官的,或者台上的熱官送給下台在野的閑員。目的之一是照顧生活,目的之二是愛才,予以經濟上的支持,目的之三是寄願望於未來,俗名叫“燒冷灶”,等下台者重新上台之後,他會得加倍的補償。

最可貴的是私人之間友誼的、絕無任何利欲目的的送禮,姥姥看外孫,女婿看丈母娘,送個蒲包;小同學畢業分手,互贈禮品;幾十年老朋友雪裏送炭……範叔之寒,袍之贈,衷心藏之,永難忘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