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是門學問,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很難考證了,總之是很古老的事了,豈不聞《詩經》之語乎?“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焉。”古老的《毛詩》時代,早在孔老夫子之前,送禮的事兒就相當普遍。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禮是要講究往來的。往來的目的說得很清楚,無它,永以為好焉。中國是禮儀之邦,永以為好,這種良好的願望,是有悠久的曆史傳統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傳統的美德之一。豈不聞俗語又雲,“禮多人不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官不打送禮的”……關於這類送禮的諺語太多了,其中心還是一個,就是前麵所說的那種良好的願望。

從古至今,送禮分多少種類,似乎還沒有人作過統計,這裏不妨約略言之,也都以北京的舊事為例。一是邦交之間的禮物,這是人間送禮的最高檔。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英皇喬治第三送給乾隆皇帝的兩輛華麗的四輪西式馬車、兩架十二磅榴彈炮還完整如新地擺在那裏,大概後來隨大火化為灰燼了。舉此一例,可見皇帝之間送禮故事的一斑。

二是封建時代,作大官的送給皇上、皇後、皇太後等人的禮。“送”應該叫孝敬,“禮”應該叫貢品,這一套繁文縟禮太複雜了,那是說也說不清楚的。近代最出名的是西太後那拉氏,她一輩子收的貢品是要用天文數字計算的了。更重要的,給這種人送禮,還怕“孝敬”不到。常言道:閻王好見,小鬼難搪。給那拉氏孝敬,要先孝敬李蓮英,給她送大份,便要給他送小份,甚至給他要大大份。據傳袁世凱做北洋總督,用一百萬兩黃金,作一百萬金大洋給那拉氏賀萬壽,鑄成一百十六萬,十六萬送給李蓮英當意思錢。這也是舉個例子以見一斑耳。

三是小官送大官,直到民國初年的大總統。這一類最複雜,一是官職大小相差太遠,等級最多,以清代說:親貴王爺、外省督撫,到小縣裏的典史、教諭以及什麼監大使、外委藍翎之類太多了。以民國以後說,大總統、總長、督軍,直到一個小小的錄事。以工業來說,大經理、大董事長,直到小雇員,像《日出》裏黃省三那樣的可憐蟲,也是說不勝說的。二是送禮的目的也不同,有的是層層管轄,不得不送;有的鑽營門路,為做更大的官而送;有的為討好上級來送;有的則是為了保住飯碗而送,也是千奇百態,筆難盡述。

至於親朋之間,為友誼關懷送禮,那又當別論,不過也是複雜的。俗話說:“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不要說大戶人家,即使寒門小戶,親友禮尚往來,也要考慮一下不同的情況,哪家該重,哪家可輕,哪家一個蒲包就可以了,哪家便要配二色,或者四色,這都是當家人,家庭主婦要心中有數的。至於大戶人家的主婦,那就更要懂得這門學問了。精於此道的,自家又省錢,麵子上又好看,親戚朋友都誇好。不然,自家多花了錢,送了禮,弄不好還得罪了人,這就是弄巧成拙了。

《紅樓夢》裏的人,是精通此道的,一部《紅樓夢》,不知寫了多少次送禮的事,不隻是簡單寫送禮,而且寫出了送禮的學問。鳳姐在秦可卿房中,第一次見秦鍾,沒有帶見麵表禮,馬上派人回家去拿,平兒素知鳳姐和秦氏厚密,就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頭(即一匹量好尺寸的緞子衣料)、兩個狀元及第的小錁子送來,鳳姐還說太單薄。又如江南甄家派了家人給賈府送禮,賈母便吩咐說,預備下尺頭,等著賞女傭人。果然,男家人剛送完,女家人又來了。賈母說我知道他家的規矩,男家人送過,一定還要派女的來。再如湘雲送凍石戒指給大觀園中諸姐妹,先派家裏傭人送來幾個,留著自己又帶來幾個。寶玉笑她,為什麼不一起送。她洋洋灑灑地說了一番道理,分析細微,中肯扼要,說得寶玉啞口無言了。單舉這三個例子,就可看出送禮的學問有多麼複雜,而《紅樓夢》中平兒、賈母、湘雲等位,對各種人情禮往的關係,了解得多麼熟悉,分析得多麼細微,掌握得又多麼得體,真夠得上送禮專家的顧問,有資格當外交部禮賓司司長了。

普通人家,人情禮往不太多,頂多七家、八家有來往的人家,這都還容易記,也容易掌握禮輕禮重。但是像榮、寧二府那樣的人家,以及再小一些,如清代的一般官吏之家,人情禮往都很多,有時送一次禮,禮品的種類也很多,這隻憑心記,就不行了。還必須借助於文字,這就有了“禮單”、“禮賬”等書麵記錄。禮單是送的品種多,要用紅紙開個長條單子,前麵寫上一兩句客氣的話,再把禮品一宗宗寫明。如甄府給賈府送禮,便先送上禮單,上麵寫著“上用妝緞、蟒緞十二匹”等五項,共七十二匹紗綾綢緞,正顯了織造府的氣派。這些禮品,都要一一記在禮賬上,以便將來查考,照著相當的數字,給人家回禮,這一套也是十分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