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錢
報載某個地方,在建造樓宇,挖掘地基時,挖出了大量的古錢,其中大多是唐代的,也有不少秦、漢以來的五銖、半兩等古錢,這肯定是前朝不知名氏的一個窖藏,生前經之營之,聚之唯恐不多,藏之唯恐不秘,而身後渺茫,千百年後,又無意中被發現出來,而當年窖藏者則無處查考了,仔細思量,能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之感乎?不過,不談這些,隻就古器物來言,還是一條很有趣的消息。在目前古物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一下子多了這麼許多古錢,不是很有價值的事嗎?
古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自從秦代以來,我國就創造了外圓內方,中間有方孔的“孔方兄”,直到清代的“宣統”,每一個皇帝都要鑄自己年號的錢,總計起來,真不知鑄了多少千千萬萬,前後兩千年,那是數也數不清的。明、清二代,在錢法上基本是穩定的。在北京有兩個鑄錢的機構,在外省,各省有各省鑄錢的機構。這些鑄錢的機構,不論北京和外省,都叫“局”,新鑄好的錢,第一次拿出來流通,叫做“新出局”的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道:“抬了三張炕桌,每一張上搭著一條紅氈,放著選淨一般大新出局的銅錢……”所說“新出局”,就是這個意思。
各省鑄銅錢的“局”都歸各省藩台衙門管,如福建的叫“寶福局”,山西的叫“寶晉局”,雲南的叫“寶雲局”,甘肅的叫“寶鞏局”等等。北京是京師,則有兩個局,一是戶部的寶泉局,一是工部的寶源局。寶泉局在北新橋大街路西,寶源局在東單石大人胡同。明、清兩代流通的製錢,可以說最早都是由這兩個局鑄造出來的。為什麼說最早都是由這兩個局鑄造出來的呢?這要由各種製錢的第一枚錢說起。
即使在今天,人們家中可能還保存著一枚兩枚的製錢,如“康熙通寶”、“光緒通寶”之類吧。它最早是怎麼鑄出來的呢?在清代,一個新皇帝登基了,寶泉、寶源二局奉旨按照新皇帝的年號鑄新錢,先用純銅鏨鑿成二錢三分重的錢樣子,謂之“祖錢”,送進宮去給皇帝看,禦覽認可後,再以之翻出模子,鑄造一批一錢六七分重的,這就是翻砂翻出的了,叫作“母錢”。這種母錢送進宮中,留下一些,保存在宮中,作為“錢式”,以當曆史上實物資料。一部分就作為錢樣子,命令寶泉、寶源二局依式鑄造。並且把母錢式樣用公文頒發各省錢局依式鼓鑄,很快一個新朝代新年號的製錢就在各省流通開了,但是它的根,還在北京寶泉、寶源二局,所以說,所有的製錢,最早是這兩個局鑄造出來的。
清代的製錢,就其本質說來,是當年國家發行的唯一的法定錢幣,因之叫“製錢”。當年雖然也用紋銀,但是以重量計算,不斷地澆鑄銀錠,在流通時被剪成碎銀,又不斷被聚攏重新澆鑄,國家始終沒有固定單位的法定“製銀”,因而白銀,不論大元寶也好,小錠子、錁子也好,都不是法定錢幣,隻有製錢才是國家規定的通貨,小到一文錢,大到幾千貫、幾萬貫,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