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甕山西湖風景畫(3 / 3)

知春亭

頤和園雖然據記載,在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竣工,那拉氏幸園從這一年開始,但並非所有工程都是這一年完工的,其後仍陸續不停地增建。如諧趣園就是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建的。另外在東岸的知春亭,也是後添的建築。在這美輪美奐的壯麗的頤和園中,不知有多少亭台樓閣,而這個知春亭卻迥出儕輩,可以說是極為超群的一個點景建築。

作詩講究“詩眼”,關鍵性的一個字用得好,便可成為千古名作。“春風又綠江南岸”,著一“綠”字,便意境全出。因而我常想到園林藝術,似乎也有可以稱作“眼”的東西。《紅樓夢》中寫劉姥姥逛大觀園,賈母帶她坐在沁芳橋沁芳亭上,縱覽全園,把全園風景盡收眼底,因而這亭便可以作為“眼”。我也常常想到頤和園的知春亭,覺得它也夠得上是頤和園的“眼”,也就是點活萬壽山、昆明湖的風景之“眼”了。

頤和園的仁壽殿,是仿照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安排的,在殿後先堆些山石,栽些鬆樹,先擋住全園的景物,這叫作“欲露先藏”。正大光明殿後麵也是鬆樹假山,不同的是正大光明殿坐北麵南,而仁壽殿是坐西麵東。轉過仁壽殿,順假山石前行,沒有多遠,便有“豁然開朗”之勢了,但看的還不夠全麵。再進一步,來到知春亭上,深入湖中,翼然臨於水上,便可把頤和園中北麵萬壽山,南麵十七孔橋、龍王廟,西麵六橋長堤,以及碧波瀲灩的昆明湖盡收眼底,把偌大的頤和園一覽無餘,這是知春亭在園林設計上最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說,這裏就是頤和園的“園眼”吧。因此今天誰要第一次去逛頤和園,進園後也要先到知春亭坐上幾分鍾,把全園麵貌看個清楚,然後再去仔細地遊覽其他地方。那種進來看完仁壽殿,便擁進樂壽堂庭院,踏上遊人雜遝的長廊的逛法,不為智者所取。

這裏為什麼叫知春亭呢?為什麼不叫“宜夏”、“迎秋”、“喜冬”而偏偏叫“知春”呢?因為這裏得春最早,知春最先,感春最強。這個亭子在昆明湖東岸正中,伸入湖麵約五六丈遠,地勢低得接近水平,四周又沒有阻擋的東西,不要說園內的景物,連園外遠處的玉泉山、西山也曆曆可見。春天一到,在這裏首先看到的是在陽光下泛著耀眼光芒,漸漸消融的春冰和在昆明湖水麵上浮動著的水氣;遠處所見,則是一層層深淺不同,天天在變幻著顏色的山色;高處則是飄渺的春雲,襯托著閃閃發光的佛香閣的大黃屋頂,這一切都熏染著遊人的身心,坐在亭子下的欄杆上,在暖融融的氣氛中,觀賞一番,最後伸個懶腰,打個哈欠:“啊——春天來了!”站起來,跺跺腳,然後再去尋幽訪勝,登排雲殿、佛香閣,逛後山,過十七孔橋,那就隨您的便了,這就是知春亭的“知春之趣”!

宜春的地方,自然也要過夏、秋、冬,但秋景則迥不相同矣。近人周印昆重九前後詠知春亭詩雲:

頤和魚鳥獨知春,無奈秋多水又陳。

扶梗亂荷亭下立,最能愁煞外邊人。

雖然意在言外,但肅殺之氣亦可想見矣。

知春亭畔雜樹不多,如果說“向陽花木早逢春”,知春亭夠不上;或者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則庶幾近之。因而每到春天常常想著知春亭畔那暖洋洋的波光,似乎老在眼前浮動。知春亭畔該有多少春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