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甕山西湖風景畫(2 / 3)

十七孔橋

小時候在山鄉讀書,讀過不少篇古文,記得讀到《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雲何龍”一句,總生出不少遐想。“長橋臥波”,綠悠悠的水麵,縹渺浩瀚,架著一道長虹似的橋,該是多麼美麗的一種景色呢?自幼生長在北國山村,山多水少,很少見到橋,因此更憧憬“長橋臥波”了。後來到了北京,雖非江南水鄉,但也有不少名橋。先見金鼇玉橋,後見堆雲積翠橋,總感到還不是長橋臥波的意境。最後看到頤和園十七孔橋,真像一下到了神仙洞府一樣,“長橋臥波”的美景終於見到了,此時真是置身在“長橋臥波”之上了,同時也真感到古人遣詞狀物之工了。一個“臥”字,便寫盡了長橋的姿態。

十七孔橋在昆明湖東麵,連接東岸和湖中涵虛堂、龍王廟小島。閩侯林紓在《遊頤和園記》中追記庚子前到昆明湖畔的情況道:

循河塘而東,至廓如亭銅牛之次,稍北有文昌閣,嚴扃其扉,壽富(人名)謂禁地不宜前。仍複南折,登繡漪橋,西望玉帶橋,穹然高起……隱隱然,均不能至。而北望玉泉之上,微見樓殿數疊,出萬樹上。

這是光緒中葉,林琴南進入頤和園的情況,可以看出,是由東南角便門進去的。當年文昌閣的門關鎖,文昌閣以北便是禁地了。

十七孔橋在位置上,處於昆明湖的東南角,西連俗稱龍王廟,即廣潤靈雨祠、涵虛堂等建築小島,東接昆明湖東岸,橋長近五十丈,橫臥在昆明湖的碧波中,位置極為得宜,眼界也極開闊。西麵是龍王廟水域,是昆明湖水最深的地方。有人在筆記中描繪這裏風景道:“在龍王廟以南,棹舟逾橋,水木明瑟,時有棲鷺出林,沒於雲際,甕山倒影,葭菼參差,景光宛然……又盛暑雖不宜午泛,而初夏荷葉田田,最宜艇子。”這段文字寫出了十七孔橋西,龍王廟左側的風景。橋的東頭,配合建築一座八角的廓如亭,置身亭內,有臨波之感。亭旁就是有名的銅牛,背負乾隆時的銘文,冷冷地臥在湖邊,已經二百多年了。這些配合,都更為十七孔橋的風景添彩。

如果作為一個欣賞家,欣賞十七孔橋之美,那一句話是說不清的,因為它的美是多方麵的。比如四時不同,有四時之美;晨昏各異,又有晨昏之美,而更重要的則是從不同角度去領略,如站在園中各處望橋,或站在橋上望園中各處。比如站在橋上眺望萬壽山,這是十七孔橋的最好鏡頭。扶著漢白玉橋欄欣賞萬壽山,包括遠處的玉泉山、香山,更遠一些的縹渺的西山,這時由近而遠,水波、雕欄、長廊、綠樹、崇閣、黃瓦、山色、塔影、青天、白雲,渾然一體,如果世界上真有“蓬萊仙山”,你會感到那絕不會勝過這裏了。北京春天多風,在風天站在橋邊,望著昆明湖動蕩著的波濤,似乎萬壽山也會浮動起來,一線白石欄杆也成為一條晃動著的珍珠項鏈了。二是站在萬壽山麓看十七孔橋,這在庚子前自然是辦不到的,但頤和園開放之後,這便成為遊人不可忽略的一個美麗畫麵了。從知春亭一帶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隨處都能望到這一臥波長橋,宜晴,宜雨,宜雪,宜月,無時不是靜靜地臥在那裏,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賞她,那就更美了。

這樣美麗的石橋,她是無獨有偶的,她有個“姐姐”在蘇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橋,一線煙痕,橫臥在楞伽山下石湖的柔波上,像夢一般的美麗,同她的造型一樣,隻是沒有她華瞻而已。如果說十七孔橋是“宮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橋就是江村的浣紗女了。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