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的雅號是稷園,文人學士寫詩,均稱之為稷園,而不稱中山公園,據說這樣一叫就“雅”了。是否如此呢?先不去管它,先隻說說它為什麼叫稷園吧。這當然是因為這裏在清代時是社稷壇,是祭社稷的地方。封建時代,“社稷”代表國家,《曲禮》所謂“國君死社稷”、《檀弓》所謂“能執幹戈以衛社稷”,都是這意思。“社”代表“土”,“稷”代表“穀”,合起來就代表“國家”,中山公園中心那塊“五色土”就是具體象征。五色土四周又圍以短牆,四麵中心開門,就代表“天子辟四門”,其具體規模,據《宸垣識略》所記:“社稷壇在闕右,壇製方,北向,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各四級,皆白石,上成以五色土辨方分築。內方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甃以四色琉璃磚,各隨方色,覆瓦亦如之,門四,各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
社稷壇改為公園之後,文人學士雅號之為“稷園”,如什麼“稷園禊集”、“稷園招飲”、“稷園望月”等等,便是這個道理。
社稷壇改為公園,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不過它就北京的公園史來說,是僅次於動物園的最早的公園。辛亥之後,北京最初籌建公園,是歸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所管,後來,歸內務部管了。中山公園興建,起因於一九一三年,這年春光緒後隆裕去世,在太和殿治喪,因辛亥革命時她主持清帝退位,所以當時她有“讓國之德”,讓市民隨意由東西華門、午門進去到太和門行禮。當時交通總長貴州人朱啟鈐氏負責現場照料,便到端門裏外、太廟、社稷壇等處視看,那時這些地方都是禁苑,一般人進不去,而裏麵卻很荒涼,古柏參天,榛莽遍地,社稷壇西南,即現在水榭一帶,是壇戶飼養牛羊的地方,極為荒穢。當時他就想把這裏利用起來。根據辛亥時與清室訂的條約,革命之後,清室廢帝溥儀及宮眷,應搬到頤和園,這項條約,在辛亥之後,一直拖延,未能實現。一九一四年,朱氏調任內務總長,便與清宮交涉,把三大殿以南先讓出,包括社稷壇,這樣就計劃籌建把社稷壇改為公園了。袁世凱死後,朱氏因在袁氏“洪憲稱帝”時是主要支持者,便暫時下台,暫隱天津,研究古建築,組織“營造學會”,仍然擔任公園董事會董事長。公園初開時,原名中央公園,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才改名為中山公園。孫中山先生的盛大追悼會也是在這裏開的。
社稷壇改為公園之後,有所保存,也有不少新建。保存的是“五色土”的社稷壇、祭殿、周壇兩重牆垣、演禮亭等等。新建的是進門後左右分開的曲折長廊、水榭,西南角假山、唐花塢,東麵的來今雨軒、行健會等等。進門後的大漢白玉、藍琉璃瓦牌樓,原設在西總布胡同口外,是因庚子時德國公使被害修建的。第一次歐戰結束,德國戰敗,巴黎和會之後,將這一牌樓移至中山公園,改題“公理戰勝”四字。五十年代初,又改題“保衛和平”四字。其實大無必要,反而把曆史遺跡破壞了。在新建房舍中,重建的唐花塢竣工最晚,原是木建築,於一九三六年改建,這所新建築現在外表看來是畫棟雕梁,好像是古建築,實際已是鋼筋混凝土的洋建築了。
在中山公園的經營布置上,朱啟鈐氏是花過一番精力的,進門後曲折長廊直通水榭,水榭與唐花塢隔水相對,這些位置都頗見匠心,很能體現中國營造學中園林建築的特征。美中不足的是西南角假山不但堆石欠佳,而且成為“死角”,對全園風景不起作用。另外水榭外水位太低,水枯時隻剩一點點死水,沒有把金水河的水利用好,因而水榭不得水趣,形同虛設,朱桂老於此似乎是失策了。
老實說,中山公園最珍貴的無價之寶,還是那古老的柏林、輝煌的鳳闕、紫禁城角樓、金水河波影,這才是稷園的靈魂啊!
芍藥
在二三十年代之間,每年清明之後,直至五月端陽間,有一列快車一早由天津開北京,晚上六七點鍾再開回天津,沿途其他小站都不停,由天津老站,直開前門東站,謂之“看花列車”,就是專門為了到中山公園看花來的。可見當年中山公園一春花事之盛,是多麼吸引遊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