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苦於嚴冬,盼望早日回暖,春天早日到來。因此,千百年來,我國民間特別重視冬至節,南北各地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其曆史是很悠久的了。崔寔《四民月令》雲:“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這是一千年以前的記載了。清代嘉慶時蘇州顧鐵卿《清嘉錄》“冬至大如年”條目記雲:

郡人最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盤。節前一夜,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宴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諺。

同時又引徐士《吳中竹枝詞》雲:

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

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不過南北各地,風俗小有差異。乾隆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雲:

長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傳至正統己巳之變,此禮頓廢。然在京仕宦流寓極多,尚皆拜賀。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麵”之遺意也。

“正統己巳之變”就是一四四九年明英宗朱祁鎮土木之變。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帶兵親征,師還,潰於土木,朱祁鎮被額森俘虜北去。這是明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後來好多是非皆因此而生。這次戰爭也影響到北京風俗的變化,其時正是於謙防守北京,十分危險緊張的時候,自然不能再按往常那樣講求節令禮俗飲宴了。因此其他講北京風俗的書,如《帝京景物略》之類,也不記“冬至大如年”了。但是在離開北京幾百裏的山鄉中,卻不同於北京,仍然長期地保存著古老的風俗。小時在唐河上遊山鄉中讀私塾,立冬之後開始讀夜書,即吃過晚飯仍要到塾中去,在老師的監督之下,於小小的三號煤油燈畔讀書寫字,有時感到是很苦惱的,甚至有無所逃於天地間之感,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亦有其相對的樂趣,所謂“青燈有味是兒時”,是一種充滿生氣而又寧謐安詳的詩的境界。

塾中最重冬至節,那天白天生徒們的父母都要為老師準備些好吃的,晚上用托盤端了送到塾中給老師喝酒宵夜。生徒們要給牌位磕頭,給老師磕頭行禮,這還是《四民月令》中所說“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的遺意。一千年前的古老風俗,在半個世紀之前的北國山村中,還認真地履行著,所謂“北來風俗猶近古”,禮失而求諸野,該有多麼古老而醇厚了。

冬至晚上是塾中最熱鬧的時候,平時的功課這天都不做了,把三號煤油罩子擦得雪亮,在燈光下分頭製作“九九消寒圖”。《帝京景物略》所謂:

日長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暖之候。

畫一枝素梅,日染一瓣,八十一天之後,染成紅梅,則春深矣,這是非常有情趣的玩藝。除此之外,還有編一句詞,全用九劃的字編出,四字、五字句各一,用雙鉤寫在白紙上,逐日用銀朱筆描一筆,八十一天之後,便將到回黃轉綠之際了。最普通的一句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按正體字寫,每字都是九筆。有一位塾師王守先先生,是位師範畢業生,熱愛祖國,有新思想,編了一句新詞道:“為甚英、美、俄、法來侵淩?”“來”字少一筆,“淩”字多一筆,但也總算是八十一筆了。這位先生是生在本世紀初的,對庚子之變,印象深刻,所以編出這樣的句子,雖然有些勉強湊字,但還是有意義的。他又編一首“九九長歌”,記得開首是“問吾民、問吾民,為甚英美俄法來侵淩……”數句,用蠅頭小楷按我國地圖的邊界輪廓寫了一圈,遠看是個黑線畫的地圖。把上麵一句話雙鉤寫上,一天填一筆,我們這些“鄉童都逞好喉嚨”的學生,覺得很好玩,很了不起。但學生一時還編不出這樣的“九九圖”。像我這樣愚頑的蒙童,隻能作“圈九叢、叢九圈”了。

用一張正方小白麻紙,四麵折四個邊,中間折九個正方格,用朱筆按折線畫出格子。用銅筆帽擦幹淨,抹上朱紅,印圓圈圈,每行三個,每格三排,九個紅圈,九格印滿,便是九九八十一個圓圈。邊上寫上最簡單的九九歌詞詩句:“點盡圖中墨黑黑,便知野外草青青。”“上點陰,下點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點時按照歌中說明點,隻用墨筆按天氣塗一半。北方冬日,晴多、陰少,隻下雪,不會下雨,因而大多是把紅圈圈的下一半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