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
北京一冬苦寒,水麵結冰,有一尺多厚,地麵泥土也要上凍,野外看不見一點綠的,人們棉衣臃腫,十分不便,所以冬景是蕭條冷落的。到了春日風多雨少,十分幹燥,雖說春花可賞,但也常為大風所困擾。隻有五月節一過,又進了夏季,中午前後,都可以穿單衣服了,才比較舒暢,有了新的情趣。但是也有變天的時候,遇到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下時,還是很冷的。記憶中,有一年端午節,陪先大人漢英公逛北海,正遇上那天風很大,很冷,坐在靠北海後門裏,蠶壇西牆外麵,幾棵大鑽天楊樹前的露椅上休息,風呼呼地吹著,水麵卷起一層小小的波瀾,大楊樹的嫩葉被風刮得嘩嘩亂響,這天穿的是一件咖啡色線呢夾袍,要在好天氣,露椅上一坐,要感到熱烘烘的了,而這天卻仍然感到冷颼颼的。坐了一會兒,就出北海後門坐有軌電車回家了。那種闌珊的感覺,真是如在目前,而說起來已是許多年前的舊夢了。
元代歐陽原功一首《漁家傲》詞雲:
五月都城猶衣夾,端陽蒲酒新開臘。月傍西山青一掐,荷花夾,西湖近歲過苕霅。血色金羅輕汗袥,宮中畫扇傳油法。雪腕彩絲紅玉甲,添香鴨,涼糕時候秋生榻。
現在講詩詞的人,很少注意元人的作品,實際元人作品是有另一種味道的。如這首寫元代北京端陽風光的詞,就迥乎不同於宋詞,而他又寫得多麼典麗宜人。這“月傍西山青一掐”的句子,真是神來之筆,沒有於端午前後,傍著樓窗眺望過西山月痕的人,是絕對體會不出這句詞寫的是該有多麼美的。當年在清華、燕京兩校圖書館或各宿舍西麵窗前,憑欄外眺,最能領略這種情趣。當然,住在海澱街上,也更能朝夕看山,隻是到頤和園等處去玩的人,不大容易看到這種景致,因為這是閑中觀賞的情趣,匆匆忙忙不大容易得到。此外,時間是要在黃昏時分,到城外來逛的人這時都回家了,所以隻有長住西郊的人才容易看到。
詞中所說“西湖”,即指現在頤和園昆明湖,元代時叫“西湖”;“苕霅”即浙江省東、西苕溪的別名,作者這句的意思是北京的西湖,超過浙江西湖、苕溪等處景致了,因為押韻,所以用這一個詞。“雪腕彩絲”是五色絲線係在女孩子的手臂上;“紅玉甲”是鳳仙花染紅指甲;“涼糕”是糯米豆沙蒸熟後,冰鎮的,很好吃,性質同粽子一樣;“添香鴨”是鴨形香爐中焚香,這些都把當時端午風光很形象地寫出來了。“血色金羅”是紅色羅,“汗袥”即汗衫,現在還有這一叫法。“宮中畫扇”,宮扇指宮中一般官扇,夏日常景,如《金宮詞》:“一月日邊明更好,輕拋羅扇障元妃。”但也可專指元代宮幃故事,我們一下子說不清了,但形象仍是很美的。
這首詞在用韻上十分挺俏,險而不險,但在詠唱上給人一種十分挺拔俏麗的感受,不是執紅牙板唱的軟語吳歌,也不是鐵綽板的關西大漢唱的豪邁放歌,而正是燕趙女兒俏麗的歌聲,歌聲是俏麗的,但有一些強弓硬弩的蒙古草原的驕悍之氣,這正是元詞的特色,而所反映的歲時風光,也正有燕山的特色。江南已是紈扇輕衫了,而這裏還是“猶衣夾”,江南已是“蓮葉何田田”了,而這裏是“荷花夾”,似乎是荷葉尚未全舒呢?這首詞可講者甚多,隻從聲音、色彩、風俗故事中已畫出一幅元代端五風景畫了,詩情畫意相通,其藝術氣氛,似乎相當於《清明上河圖》了。
於此也可見北京初夏景物的特征吧,其他縱使大變,但“月傍西山青一掐”的初夏自然景觀,是永遠不會變的。隻看你是否注意到它罷了。
夏景
北京的夏景是可愛的,但這夏景又是多方麵的,公園、北海有夏景,街頭洋槐樹下有夏景,出了西直門,一望西麵遙天,“月傍西山青一掐”是夏景,而在每條胡同中,靜悄悄的每個街門裏,也有一派夏景……由哪裏說起呢?由鼓子詞《大西廂》說起吧。
在京韻大鼓的段子中,有一個名氣極大、每個鼓書藝人都常唱的段子,這就是《大西廂》。“鼓王”劉寶全也以唱《大西廂》聞名南北。晚年已是白發蒼蒼的老頭子了,還照樣唱:“二八的俏佳人她懶梳妝,崔鶯鶯得了那末不大點兒的病躺在了牙床……”而且每到一個碼頭必貼、每貼必滿。劉寶全的《大西廂》,如果照行話說,這是文段子武唱,內容說的崔鶯鶯讓紅娘到西廂去請張生,並沒有動刀動槍,但他照樣把刀槍架穿插進去,如唱到“他要是講打你就同他先動手,別忘了先下手的為強,後下手的遭殃”時,也要作打架的滑稽動作。《大西廂》實際是很詼諧的一個玩笑段子。
《大西廂》的作者是誰,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但它確是京韻大鼓中一個傑作,也常常用來作為學唱大鼓書的啟蒙教材。中間有一段描寫“西廂”夏日風光的唱詞很有意思,現引於後:
穿遊廊,過遊廊,不多之時到西廂。人人都說西廂好,果然幽雅非比尋常。清水的門樓安著吻獸,上馬石、下馬石列在兩旁,影壁前頭爬山虎,影壁後頭養魚缸,茨菇——水裏長,荷花——開茂盛半陰半陽,紅的是石榴花,白的是玉簪棒,藍的是翠鳥兒,綠的本是夜來香……
這段描繪很有趣,完全是北京的庭院夏景,而且是大四合院的樣子。首先“穿遊廊,過遊廊”,完全走廊子,不走院子,這是要有“鑽山”(即穿過山牆)走廊的大房子才具備這個條件。“清水門樓”是磨磚對縫的頂上起脊有獸吻的磚門。門對麵是影壁,像屏風一樣麵對大門,擋住視線。影壁是磚砌的,邊上種上爬山虎(即長春藤),夏天爬滿了影壁,一座綠屏障。轉過影壁,照例是大魚缸,所謂“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這是清代北京中產以上人家的典型院子,但這魚缸,大多數都不養魚,而是種花,兩三枝三角大葉子茨菇、兩三片大荷葉、一兩朵荷花點綴夏景,在荷花葉下,也許還養幾條朱紅金魚。其他石榴、玉簪、夜來香、翠鳥都是北京常見應時花木,把小院點綴得分外清幽。編鼓詞的藝人,把山西蒲州普救寺的西廂描繪成北京美麗的四合院,這是元稹、王實甫等大家所想不到的吧,地下有知也要莞爾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