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龍回
二月二日,龍抬頭。過去過年,由臘月開始,節目不斷,陸陸續續,似乎一直要過了二月初二才算結束。中國六千年前,就有龍的形象,視為神物,直到晚近,才日漸淡漠。過去年年皇曆上總要有圖注明今年“幾龍治水”,由一龍到九龍,各年不同。“雲從龍,風從虎”,《易經》上明確寫著。中國從古是農業國,靠天吃飯,祈求的是風調雨順,龍是管雨的,自然要敬重它。蟄伏一冬,春天來了,它要抬頭理事了,自然也有一番盛典。明沈榜《宛署雜記》雲:“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曰引龍回。”《京都風俗誌》亦記雲:“俗謂此日為龍抬頭,此日飯食皆以龍名。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麵條為龍須,扁食為龍牙之類。”
從上兩則所記,可見明、清以來,“二月二”作為節令的故事。妙在後一則,當時是有皇上的年月,真龍天子,至高無上。而老百姓居然要吃它的鱗、吃它的子、吃它的須、吃它的牙,這還了得。不由地使人想起“批逆鱗”、“捋虎須”等成語,以及“老虎口中拔牙”的俗諺,似乎感到這是性命交關的事。看來當年有皇帝真龍天子時,還是比較民主的,因此似此種種也居然沒有成為防擴散材料,這不奇怪嗎?
二月二的風俗故事,不隻明、清,早在元代就有了,歐陽原功《漁家傲》雲:
二月都城春動野,引龍灰向銀床畫。士女城西爭買架。看馳馬,官家迎佛喧蘭若。水暖天鵝紛欲下,鷹房奏獵催車駕。卻道海青逢燕怕。才過社,柳林飛放相將罷。
這首詞中說的是元代北京二月裏的風光,一上來就寫了引龍回的風俗。歐陽玄《圭齋集》中有十二首《漁家傲》,按月寫元代大都歲時風土,是很有意思的,不過有些事,因年代久遠,頗難理解,也不易說清了。但也有不少風俗,在幾十年前的北京則還在部分人家中存在著,如前麵詞中“引龍灰向銀床畫”一句,說的就是二月初二的“引龍回”或稱作“引錢龍”的故事。這是很有趣味的事,到那天,天不亮就起來,捧一畚箕細爐灰,打開街門,很神秘地拿爐灰沿著臨街房子的牆根,撒一條細線,進了大門,沿著牆根,彎彎曲曲,一直撒到房中,繞床腳撒一圈,再沿牆撒到灶下為止。要撒的細,但絕不能中斷,像是後來大掃除時,在牆根屋角撒石灰粉一樣。記得做孩子時有孩子的想法,雖然“龍”呀等等,在腦海中存在著,但並不占主要地位,感興趣的隻是一點點細爐灰沿牆根居然能撒成一條線,而且蜿蜒不斷,感到十分好玩,因此不但愛親手撒,而且特別注意斷不斷的問題,這樣就在腦海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還宛在目前。
中國古代人以極豐富的智慧,幻想出“龍”這樣的神物,變化無窮,實在是了不起。北京人對它更有特別的熱愛,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風誌》也說:
龍抬頭,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是日食餅,為“龍鱗餅”,食麵,為“龍須麵”,閨中停針,恐傷“龍目”。又以祭餘、素燭遍照壁間,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
事實上這種風俗包含著很重要的衛生意義,因冬去春來,天氣漸暖,萬物萌生,各種害蟲也都在“龍抬頭”的日子裏,日漸“起蟄”,因而從明代開始在二月二還有“熏蟲兒”的風俗。《康熙宛平縣誌》雲:
因薦韭之餘,家各為葷素餅啖,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兒”,謂引龍以出,且使百蟲伏藏也。
不過“引龍回”後來民間叫作“引錢龍”,那完全是發財意思,就是希望錢像龍一樣,不斷滾了進來。正是財神前對聯的意思:“財源茂盛滾滾來。”所以錢龍不但引進,而且不能斷,不但要引到水缸處,還要引到財神龕那裏,燒完香,上完供,磕完頭才算完呢。
過了二月二,“年事”才算全部過完,惟似此春明故事知者已少,隻能當作“民俗學”的資料談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