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努力學習理論知識
職業道德修養是一種理智的、自覺的道德養成過程。高尚的職業道德的養成,需要有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理論。作為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無論在校期間還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後,都要充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職業道德基本知識的學習,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理論指南,也是改造主觀世界的銳利武器。隻有掌握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端正思想路線,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明確職業道德的根本目的和正確方向。而職業道德理論更是職業道德品質形成不可缺少的理論前提。一個人如果對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規範和要求都不大了解,更不知道為什麼要確立這些原則、規範和要求,那就很難進行職業道德修養,很難有正確、理智的職業道德行為。
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會決》指出:“我國的實踐已經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製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使社會主義優越性進一步發揮出來。同時,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麵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近年來,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產生了一些人生觀、價值觀方麵的困惑,如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與眼前利益的關係,追求經濟效益與拜金主義的關係,追求物質生活的幸福與享樂主義的關係,追求個人利益與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關係以及如何消除腐敗現象、坑蒙拐騙的市場欺詐現象等等。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職業道德理論的學習,可以幫助人們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係列重要的道德原則問題明辨是非,糾正錯誤思想,把握好人生道路的航向。這些重要的道德原則問題包括:
1.價值觀。不同階級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同一階級的人其人生價值觀也不盡相同。人生價值,實質上就是個體的人與社會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是處理個人與社會關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確立怎樣的人生價值觀,對一個人的職業道德行為的影響,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在對待、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上,如果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把個人價值目標的實現看得高於一切,重於一切,而認為個人的社會價值是無足輕重的,那麼他在一生的為人處世以及職業工作中,必然時時處處表現出強烈的利己主義的思想傾向和行為方式。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導下,一個人可能會因為善於打“小算盤”,利用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不時地占到一點“小便宜”而沾沾自喜,但是,貪圖個人蠅頭小利的結果,隻能是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名譽,喪失了各種可能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喪失了工作單位、上級領導對自己的信任,從而切斷了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獲得更大個人價值和利益――個人社會價值的道路。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貪小便宜而吃大虧的道理,往往是許多人不甚明白的。
2.榮辱觀。一個人以什麼為榮,以什麼為恥,分清什麼樣的職業行為是高尚的、光榮的,什麼樣的職業行為是卑鄙的、不光彩的;怎樣的為人處事方式是應該肯定的,怎樣的為人處事方式是應該否定的;怎樣的工作態度是值得讚揚的,怎樣的工作態度是被人看不起的;怎樣的人生是令人羨慕的,怎樣的人生是人們所不屑一顧的……這種榮辱觀的確立對職業道德養成的影響也是直接的。具有了是非分明的正確的榮辱觀,才有可能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人情或其他因素所困,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就不會因善小而不為,因惡小而為之,始終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3.幸福觀。幸福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字眼。人生的目標就是為了追求幸福、獲得幸福。然而,怎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怎樣的事業才是甜蜜的?怎樣的職業才是讓人引以為自豪的?對這些問題,不同人的理解,不同人的回答顯然是大相徑庭的。這是因為,幸福實質上是由於人感到某方麵的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由於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性格愛好不同,人生追求的目標不同,所以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帶有主觀性,也必然帶有差異性。實現了同一個目標,辦成功了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感到很幸福,而有些人則並不以為然。從這個意義上說,幸福的標準是多元的。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應該有所差異的。幸福是個多解方程。然而,幸福的主觀標準又是受社會客觀標準製約的,因而又帶有客觀性。這是因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在社會關係中生活的,所以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又是受社會關係製約的。個人對幸福的追求不能建立在犧牲他人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這是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底線。馬克思主義認為,積極向上的幸福觀是在符合社會利益條件下的個人精神滿足。個人隻有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使個人的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實現,個人的工作與成就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才能真正體味到幸福的真諦。人們不但受益於整個社會道德的進步,受益於他人的道德行為,更因為自身道德水準的提高,使心靈更加充實,行為更為得當,而取得更多的成功,得到更多的愉悅。所以,道德建設並不是對社會成員的束縛,而是使社會成員更加幸福的階梯。
4.義利觀。義利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道德問題。義與利的關係實質上就是道義與利益的關係。人們從事一定的職業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自己、他人及社會諸多方麵的利益和矛盾。對待處理這些矛盾是重義輕利還是惟利是圖?是舍利取義還是以個人利益為重?是先人後己還是先己後人?是大公無私還是損公肥私?是以社會效益為重還是以經濟效益為重?是一切向前看還是一切向錢看等等。在這些問題上的是非觀念將直接支配人們的職業行為。
此外,還有法紀觀、主人翁精神、使命感、職業責任感等等有關職業道德的原則性是非界限問題。要正確認識這些原則問題,明辨是非,對理論的認真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職業道德基本理論,可以使我們在職業道德的修養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二、堅持知行統一
職業道德修養實質上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職業道德修養的這一實質,決定了它更注重實踐,強調知行統一的特點。所謂“知”,就是指在職業實踐中經過理論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而獲取的正確認識。所謂“行”,則是指社會實踐,即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人們把職業道德、情感、信念、意誌的修養,不斷地轉化為職業行為,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身體力行,這就是知行統一。
中國古代許多倫理學家很重視道德修養,他們所總結的修養之道,有許多合理的東西,值得借鑒,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脫離實踐。他們之中有的人認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因此,隻要“存心養善”,把先天的善良本性加以發揚光大,就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還有的人主張閉門思過,甚至到深山古刹悟道思過來修身養性。我們說這些觀點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就是因為它把社會實踐排除在道德修養之外。我們堅持職業道德修養必須知行統一,注重實踐,這是因為:
第一,實踐是職業道德修養的基礎。人們隻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隻有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才能形成人們之間的道德關係。離開了社會實踐,人們的行為也就無所謂善惡好壞,自然也就談不上道德修養了。所以,隻有投身於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切實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認識自己在道德選擇能力上的不足和道德思想方麵所受的消極影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原則、規範和要求,才能堅定自己的道德意誌和信念,戰勝和克服腐朽落後道德思想的消極影響,抵製來自社會各方麵對自己職業道德意誌的考驗。因此,我們說實踐是職業道德的源泉,職業道德是在職業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每個人隻有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進行自覺的修養,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
第二,社會實踐是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職業道德修養本身並不是目的,而隻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培育人們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從而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離開了實踐這個目的談職業道德修養,顯然是毫無意義的。
第三,實踐是檢驗職業道德修養的標準。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也是檢驗職業道德修養的惟一標準。人們的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不能通過觀念來檢驗,也不能憑一個人口頭上說的動聽與否來加以判斷,而隻能看他在職業實踐中的實際行動。顯而易見,雷鋒成為我們時代的道德楷模,不是因為他的日記寫得精彩;徐虎事跡報告會之所以能打動人,靠的是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而不是他的演講口才。所以,職業道德修養不能隻搞“閉門思過”,隻有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隻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判斷一個人的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評判一個人職業道德修養,不能隻看他怎麼說,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樣做。
第四,實踐是推動職業道德修養的動力。職業道德修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在工作實踐的推動下不斷進步,日臻完善。同時,社會是不斷前進的,作為意識形態的職業道德,必然要反映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要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必然會對人們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新的要求,從而推動人們的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