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職業道德修養離不開職業實踐活動。同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和職業活動實踐相結合,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我們隻有把職業道德修養成果付諸職業實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平凡的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三、積極開展職業道德評價
職業道德評價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根據一定的職業道德原則、規範、標準,對自己或他人的職業行為的是非善惡進行的判斷,表明自己對某種道德行為的態度。古人把這種職業道德評價稱為“內省”,這是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或自己的職業行為,或肯定讚揚,或否定批評。這種道德評價對推動個人乃至整個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一,職業道德評價可以裁決人們職業道德行為的優劣好壞。一定的職業道德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要求,需要認定和判斷。而職業道德評價就是完成這個裁判任務的。它不僅可以對被評價者產生強烈的影響和震動,也可以提高人們識別善惡好壞的能力。
第二,職業道德評價是維護一定的職業道德原則與規範的保障。職業道德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人們的行為是否符合職業道德規範要求,是靠職業道德評價來判定的。通過職業道德評價可以不斷指出個人行為的是非得失,使人們遵循職業道德規範而不越軌,從而達到維護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範的目的。
第三,職業道德評價影響個人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個人的職業道德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能靠自發形成。職業道德評價可以推動人們進行職業道德修養,可以促使道德行為當事者發揚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糾正不良的職業道德行為,幫助人們建立職業道德情感,堅定職業道德意誌和信念。
職業道德評價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社會輿論,二是內心信念,三是傳統習慣。
社會輿論評價是指社會、集體或他人對行為當事人的職業道德行為進行善惡優劣判斷和傾向性態度的表達。社會輿論評價對人們的職業道德修養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首先,它是社會對某種職業道德行為的善惡判斷和褒貶態度的直接表達方式,行為當事人一般都會十分重視。其次,它是向當事人傳遞行為價值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使當事人從中了解該行為的社會後果。再次,社會輿論雖然不像法紀那樣具有強製性力量,但它對人們職業行為的調節、約束力度和作用卻不可低估,它是法製強製力量的有效補充,具有法紀約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通過讚譽或譴責,迫使當事人從中了解來自社會的善惡裁決,從而影響當事人的職業行為。我們經常所說的“輿論的譴責”、“輿論的壓力”、“眾口鑠金”、“唾沫星可以淹死人”等,就是指這種社會輿論評價功能的巨大作用。
內心信念也是人們對自己的職業行為進行評價的一種力量。內心信念的職業道德評價功能,是通過日常所說的職業良心來發揮作用的。所謂職業良心,就是個人對他人和社會履行義務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是個人意識中各種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機結合。職業良心在職業行為過程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在行為之前,職業良心對選擇行為的動機起製約作用。其次,在行為進行中,職業良心起著監督作用。再次,在行為之後,職業良心對行為的後果和影響產生評價作用。職業良心會對人們的職業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人們常說的“良心的責備”、“內疚”、“羞愧”等就是這種力量的表現,它會使人們對合乎職業道德的行為產生精神上的滿足,從而堅定職業道德情感和信念,勇於把優良職業道德發揚光大;也可以促使人們對不道德的行為感到羞愧、內疚,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避免再發生類似的行為。
傳統習慣也是職業道德評價的一種形式,它是一定社會一定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行為方式。因為社會道德具有曆史繼承性的特點,所以,一般來說,一個社會總是同時存在兩種傳統習慣,一種是曆史上沿襲下來的舊的傳統習慣,一種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狀況所產生的新的傳統習慣。在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存在著兩種傳統習慣,一種是社會主義社會新傳統習慣,一種是舊的傳統習慣。對傳統習慣要做曆史的、具體的和辯證的分析。舊的傳統習慣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新的傳統習慣也存在著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因素。傳統習慣是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並且已經和人們的傳統情緒、民族情緒、社會心理密切結合在一起,成為民族風俗和社會風俗。所以,傳統習慣總是源遠流長,深入人心,它不依賴於輿論傳播媒介,也不需要專門灌輸,而是來自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直接體驗和長期積累。由於傳統習慣是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因而它在職業道德評價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任何從業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製約和影響。如果人們的行為違背了某種傳統習慣,就會受到社會成員的批評和譴責;如果人們的行為符合某種高尚的傳統習慣,就會受到社會成員的積極肯定和褒揚。對待曆史遺留下來的舊的傳統習慣,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麵不斷批判、清除其落後的、消極的東西,特別是那些不利於新道德、新觀念形成的東西;另一方麵,要吸取其有生命力的東西,用社會主義精神加以改造,努力形成社會主義新習俗、新風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毛澤東同誌說過:“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就會灰塵滿麵。我們同誌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滿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陳毅同誌也說過:“應知學問難,在於點滴勤。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在這方麵,雷鋒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每天用記日記的方式,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解剖,進行道德評價,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共產主義道德的優秀戰士。我們每個人在職業道德修養中,既要重視社會輿論的約束作用,更應重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的作用,經常捫心自問,自我反省,嚴於解剖自己,勇於自我批評,不放過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個小缺點,小毛病,甚至對一個不良的思想苗頭也不放過,經常使自己保持心中無“鬼”、心中無愧的心境,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四、學習先進人物
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向先進模範人物學習,以先進模範人物為楷模,激勵自己提高職業道德素養,也是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
先進模範人物,實際上是一定社會所標榜、推崇的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的化身。所謂理想人格,就是符合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典範人物。任何社會都十分重視道德典範的社會示範作用。我國封建社會曆代統治者所大力渲染的那些所謂“賢臣”、“忠臣”、“烈女”、“二十四孝”等等,就是封建統治者所倡導的道德典範。各個社會都十分重視道德典範的引導作用,是因為道德典範的教育不同於道德理論的教育,它具有更真實、更具體、更易於感染人的特點。一個道德典範的產生,往往會對整個社會的精神麵貌發生很大影響,推動一代人以至幾代人的成長,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更是英雄輩出,各行各業都有大量的模範人物,像機械工業紅旗手馬恒昌,紡織工業勞模郝建秀,環衛工人的楷模時傳祥,當代雷鋒朱伯儒,商業一團火張秉貴,傑出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當代勇士徐宏剛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從本質上看,絕大多數人,特別是青年人都程度不同地向往和追求某種高尚的理想人格,渴望建功立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對英雄模範人物充滿敬佩之情。因此,充分發揮先進模範人物的感染作用,“擇其善者而從之”,就能推動社會職業道德風尚的大力進步。
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是實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榜樣。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思想,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風氣。”學習先進要糾正一些錯誤認識。有的同學認為先進模範人物的言行超越了社會現實,是高不可攀、學不來的。有的認為先進模範人物隻講奉獻,不計個人得失,是“冒傻氣”等等。這些糊塗認識恰恰暴露了一些同學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方麵的差距,這也往往成為一些同學拒絕學習先進人物,拒絕進步的擋箭牌。就像古代封建社會亦會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高風亮節的人物一樣,共產主義道德行為和道德典範並不是一定要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產生出來。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公有製的社會經濟製度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製度,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道德規範體係,正是具有共產主義道德風尚的先進人物產生的社會基礎。先進人物也決不是高不可攀的,學不來的。李素麗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共汽車售票員,她的工作可以說是再平凡不過了,她能做的一切,很多人經過努力都是能夠做到的。然而許多人為什麼做不到,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信念,缺乏紮實的職業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