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細菌性疾病(五)(3 / 3)

3.對症處理對於有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白血症者,應酌情補液、輸新鮮血或人體血白蛋白等。嚴3腹瀉者,可酌情使用迷走神經阻滯劑。為了恢複腸道正常平衡,可使用菌生,回春生等活菌製劑。如有中毒性有結腸穿孔者,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預後)

大多數病人可以不治而愈,但可遷延日久,影響身體。重病例,病死率達10%,應盡早使用萬古黴素治療有病人均可望恢複。

(預防)

由於近年來從便盆槽、毛巾架、護理偽膜性結腸炎病有工作人員之中分離,並且證實本可以通過老被汙染物品或醫院工作人員的手,從一個病人傳給另一病因此,對偽膜性結腸炎病人應進行隔離,對其汙染的環境應行消毒;嚴格抗生素使用的指征;少用或不用抗生素預防染;胃腸道手術前準備,盡量不用抗生素來清潔腸道對於用抗生素的病人,應嚴密觀察如出現腹瀉應及時停藥,必要時做內窺鏡檢查,爭取盡快確診,以延誤治療。

十七、腸結核

腸結核是最常見的肺外結核之一,是由結核杆菌侵犯道而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絕大多數繼發於腸外結核。本既往常見,但自70年代以來已明顯減少,住院人數僅為50代的15%,約60發生20歲的青壯年人,女性較為見,男女之比為1:1.85。

(病原學)

結核杆菌屬於放線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屬,細長:彎曲,兩頭微鈍,不能活動、無莢膜,長與寬約為1毫米。

如爪,為嚴格需氧杆菌,革蘭染色多呈弱陽性,具有抗性,因此又稱抗酸菌。結核杆菌含有類脂質、蛋白及多糖體脂質主要含有關的分枝菌酸類脂質則與上皮樣細胞和結-結節的形成有關結核蛋白可使機體致敏,可產生結核菌素應,依抗原結構不同區分為人型、牛型、鳥型結核杆菌,其中:人有致病性者主要為人型,其次牛型結核杆菌。我國結核病:為人型結核菌所致。本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近年來采用熱鮮氣相色譜法可以快速、準確的鑒別分枝菌型,有助於結核病的快速診斷。

(流行病學)

1.傳染通肺結核病人,特別是開放型排菌病人,是的傳染源。其次為病牛的奶,患結核病中所產之奶,如未分加熱或消毒食用後可被感染。

2.傳播途徑結核杆菌侵犯腸道的途徑:

腸源性為主要的傳播途徑。絕大多數腸結核是由於開放性肺結核,由於經常吞下含有結核杆菌的自體痰液同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共餐,或飲用未經消毒而含有結核護(常為牛型)的牛奶或乳製品,均可引起原發性腸結核。而慢性腸結核係指結核原發性病灶發生在腸粘膜,結核感染到達腸係膜淋巴結形成腹部的原發綜合征。此型腸駕在我國現已少見。

血源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特別是急性血行(粟粒性)結核患者中,通過血行播散而發生腸結核,常為慢性結核感染的一部分。

直接蔓延往往由於盆腔結核或腹膜結核直接廋所致。

3.人群易感性未感染過結核杆菌的人,通常對免疫力,也就是易感者。易感者容易受到結核杆菌紀染,感染後多數人不發生結核病,僅有少數人發病,這取入侵結核杆菌的數量多少和毒性的大小,百日咳、糖尿病、矽肺、器官移植等均可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容易發生結核病。

(發病機理和病理)

腸結核的好發部位為回盲部,次為升結核,而空腸、榜核、降結腸、乙狀結腸、十二指腸等處少見,但闌尾結核並長見,罕見於直腸及胃。這是因為:①結核杆菌嗜好淋巴組織腸末端及回盲部淋巴組織最豐富,所以容易形成結核病灶(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腸內容物滯留在回腸末端的時間較長。且結腸近端有逆蠕動、使腸內容物在盲腸逗留的時間更長,此,就增加了結核杆菌與回腸、盲腸粘膜的接觸機會。隨著變進一步發展,感染可從回盲部向上、下擴散。形成典型的核病變,至於發生那一型腸結核,往往取決於機體當時免疫:態及外因,如果機體的免疫力較強,侵入結核杆菌數量較毒力較弱,則發生增生性病變,大多數為原發性腸結核,反為潰瘍性腸結核。

增生型腸結核此型臨床上較為少見,病變多局限於—腸,亦可累及升結腸近端或回腸末端。粘膜下層及漿膜層有量的結核性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使腸壁增厚、變硬,腸變窄而引起腸梗阻。

呈充血、水腫,並形成結核結節,就是結肉芽腫,是由多層放射形排列的類上皮細胞為主要成分,其中有多核的結核巨細胞,其外周為淋巴細胞浸潤。結節中結核菌不多。單個結節的直徑為0.1毫米,有時單個結節主要是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而類上皮細胞反而減少,細胞排稀疏,是機體抵抗力減弱的表現。其後結核結節逐漸融合,發生幹酪樣壞死,繼而破潰形成潰湯,多呈環狀,有時深達肌層及漿膜層,腸係膜淋巴結引起局限性腹膜炎或腸係膜淋巴結核。潰瘍發展緩慢,常與鄰近組織發生粘連,很少引起穿孔痊愈合後因瘢痕組織大量增生及腸管之間的相互粘連,容易生腸狹窄或腸梗阻。

混合型如果在增生性病變的基礎上同時存在有多之潰瘍者,即為混合型。

(臨床表現)

因為腸結核大多數起病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負腸外結核病並存,特別是近年來抗結核藥物的廣泛使用,歲病例較前減少,致使其臨床表現常被掩蓋而延誤診斷。因為遇到活動性結核病人出現消化道症狀時,應高度警惕腸胃的存在。本病臨床表現如下:

全身性表現發熱、盜汗、消瘦、貧血、虛弱等,多年規則發熱或低熱,一般在38度左右,同時有活動性腸外結或腸結核活動期,也可以熱或稽留熱。多見於潰瘍增生型腸結核一般無全身性表現。

(病發症)

1.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常與腸係膜淋巴結結核、結性腹膜炎同時並存。

2.腸梗阻多見於增生型腸結核,表現為部分性腸梗症狀,如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腹脹、腸型,可觸及腹部包及壓痛等。

3.腸穿孔因潰瘍部位的血管受損破裂可發生腸出醜但較少見。穿孔主要為亞急性及慢性兩種,可在腹腔內形成腫,潰破後形成腸胃炎,多發生於梗阻近端擴張的腸曲、少數孔者因並發腹膜炎、休克而死亡。

(實驗檢查)

1.血象潰瘍型結核可有貧血,血沉増快,淋巴細胞高,白細胞計數正常,如有繼發感染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高。

2.糞便抗酸杆菌檢查潰瘍型腸結核糞便鏡檢可見少膿細胞和紅細胞。糞便濃縮找到結核杆菌,僅在痰液同時檢陰性時有意義。

3.檢查X線鋇劑造影檢查對腸結核的定性和定診斷均有重要意義,而鋇劑灌腸常用於有腸梗阻者或廣泛:變的病人。

4.潰瘍性結腸炎本病多有膿血便,腸結腸很少見腸阻等並發症比腸結核更常見X線檢查、乙狀結腸、纖維結鏡檢查有助於二者鑒別,必要時作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治療)

腸結核的治療要點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消除症狀,善全身狀況,促進病灶愈合,防止並發症,有腸外結核徹底治療。

1.支持及對症治療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含維生素食物,有活動性結核者應臥床休息,進食少者及有水電解質亂者酌情補液,對不完全性腸梗阻者應行胃腸減壓,以緩解近端的腸曲膨脹與瀦留。

2.抗結核藥物治療一般以鏈黴素、異煙肼或對氨水酸為首選,二藥聯合應用為宜。對於較重的腸結核或伴有嚴的腸結核,對上述藥物已產生耐藥性時,可改異煙肼、利福平或乙胺丁醇聯用,常可獲良好療效。總療程1年半。可采用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水楊酸治療2個月。

常用劑量異煙肼0.3克,早上頓服利福平0.45克、乙胺丁醇75克空腹服鏈黴素175克,肌注,曰1次,對氨水楊酸每次1克,每日2次飯後服。服藥期間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經常檢查肝功能。

3.手術治療粘連或腸狹窄所致的安全性腸梗阻,治療無效者急性腸穿孔或慢性腸穿孔引起糞瘺保守治療效者腸道大出血經積極搶救不能滿意止血者。

(預防)

經積極抗結核治療,腸結核的療效甚為滿意,預後良預防主要是加強宣傳,積極治療腸外結核,注意個人衛生、食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