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細菌性疾病(五)(1 / 3)

(發病機理和病理)

血症型本型最多見於有嚴重免疫缺陷者或有嚴:的疾病者,如肝硬化、糖尿病、嚴重貧血者本病發病率高,病率高。這些病例盡管給予抗生素治療,病死率高達50%,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全身不適、肝脾腫大等者表現為發熱、右肋部疼痛,肝脾腫大、肝區叩痛明顯,初期診為阿米巴肝膿腫。因此有人稱此為“阿米巴肝炎”綜合征。實際為亞急性經過的敗血症表現。此外還有些人表現性闌尾炎、急性腸係膜淋巴結炎等表現,以腹痛最為突出,時可觸及直腸包塊。

本病的腸外並發症還有腦膜炎、甲狀腺炎、頸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角膜炎、虹膜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全眼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深部靜脈栓塞、動脈炎、腹膜炎、膽囊炎、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衰竭,啟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色素沉著關節炎等。

(試驗室檢查)

部分病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加快,大便為稀粘液便,可查見白細胞及紅細胞從尿、糞、眼分泌物、咽氣管分泌物,傷口滲出液、痰液、腸淋巴結、腹膜透析液等均可培養出耶爾森菌。血清抗體采用凝集試驗,常用菌株為抗原,抗體效價高峰出現於病程3-4周。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如在冬春季節,有與感染動物接觸史,臨床上出現發熱、腹腹瀉、敗血症及全身任何部位的炎症或膿腫表現,血症表現者,均應及本病,應立即做病原學檢查。本病子狀結腸鏡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充血,水腫,有多發性淺黃色小潰瘍。X線鋇劑檢查,粘膜土有多數點狀潰瘍。偶爾可見瘺管形成、少數病例可見息肉樣改變。對於敗血症型診斷較難結合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分析,確診有賴於細菌學檢查。

主要是管理傳染源,及時隔離病人,對患病和帶菌動物應妥善處理其排泄物,不要飼養感染的狗,加強對犬的檢疫大力滅鼠。不與病人和有病的動物接觸避免進食可疑汙染食物及水,冷藏食品應加熱煮沸處理後再食用。

(流行病學)

本菌廣泛的存在於河水、湖水、遊泳池水、供水係統及土壤、海水中。汙染水源是造成本病廣泛流行或散發的重要因。家畜、家禽亦可受染或發病。原有血液病、肝髒病、腎腫瘤者均易誘發本病。本病可終年不斷,但以夏秋季發病幸高。兒童較多見。腸炎男性發病率稍高,渉(溫和)胞菌腸炎成年女性多見,單胞菌腸炎以下兒童常見。

傳染源冷血動物如魚類、蛙等及溫血動物如豚鼠-鼠、大白鼠等及病人均為本菌的自然宿主,它們帶菌成為感染本病的重要傳染源。而病人還可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人食用被本菌汙染的牛奶、雞肉、豬肉等感染與魚類密切接觸者如釣魚者、漁業工人、水產品服夯員、或與金魚等接觸者均可感染外傷(魚骨刺傷或被魚傷)皮膚傷口被水沾濕和進食被汙染飲食等亦可感染。

人群易感性成人與兒童均對本病易感,以兒童發較多,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

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2天。臨床上分為急性胃腸炎敗血症型、外傷型以及局灶型等。本病為自限性,病程一般短。

外傷感染型可以單獨由本菌引起,也可由本菌與葡萄、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病灶組織切片檢及培養可查見本菌、如病變波及血管壁可引起局部壞死。型多是因遊泳、釣魚、落水、溜冰等招致外傷,以及骨折、複外傷、灼傷等,海水、土壤等發生繼發感臨床表現為局部潰爛、壞死,或有蜂窩組織炎、結膜炎、角膜瘍等。

因本菌感染而發生膽囊炎、腹膜炎、炎、扁桃腺炎、壞死性肌炎、骨髄炎等,這些病例可以單純由菌所致,也可以由多種混合感染所致。常合並敗血症。

(診斷)

根據外傷史、與水、魚類接觸史臨床表現為腹痛、低熱等結合糞便培養出來水氣單胞菌等可以確診。急性腸炎型常需與其他原因所致腸炎鑒別診斷。

(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除一般支持及對症治療之外,病人無需抗菌治療重度腹瀉脫水明顯者應補充水和電解質。

抗生素治療適用於病情較重、病程遷延,原有慢病,有敗血症和其他腸道外並發症者,均應選用敏感的抗菌物。藥敏測定大多顯示本菌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黴素、那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族和複方新明等敏感,僅個別菌對慶大黴素耐藥,紅黴素亦多無效。本菌可產生內酰胺酶,因而多數青黴素族、先鋒黴素族均破壞失效。對於敗血症、腹膜炎、肝膿腫、肺炎和膽道感染,在未獲得藥敏試驗結果前,可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或氯素治療。有混合感染時應聯合用藥。劑量不宜過小,療程宜過短,謹防複發。藥敏結果回報後再結合實際情況調整。

十五、旅遊者腹瀉

(流行病學)

據國際旅遊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5-3億人日以上的國際旅遊,其中發生腹瀉者占50%-60%,因此旅遊者腹瀉的發生與國際間居民交往。其流行病學特點如下:一般講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旅遊者腹瀉的發病率高於從某一發展中國家到另-展中國家的旅遊者腹瀉的發病率發達國家如歐洲、美國拿大等國旅遊者腹瀉發病率低於8%,而亞非拉美的發異國家旅遊者腹瀉的發病率為20-60%,個別報道,尼斯家旅館的旅遊者腹瀉的發病率為26%-89%。本病發生無季節性,以青年人發病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青與食量大,攝入體內的致病菌數量多及免疫抗體形成較少所患者及病原攜帶者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經食物和飲水西起感染。由於本病主要是由產腸毒素性大腸杆菌感染所致以體內缺乏產腸毒素性大腸杆菌的抗體或抗體不足、常服堿性藥物者更容易發生本病。

(病機理)

本病的病因複雜,其發病機理因病因不同而異,所致旅遊者腹瀉的發病機理已經闡明,如產腸素性,杆菌所致,腹瀉的發生是在產腸毒素大腸杆菌不耐熱腸的作用下,環磷酸腺苷被激活,在耐熱腸毒素的作用下,被激活及細胞內鈣離子的變化,導致鈉離子吸收和氯離子分泌增加、腹腔內滲透壓和組織內流體靜力壓,腸蠕動增快等,使腸液分泌量遠遠超過吸收量,從而引走瀉。而病毒和賈弟蟲所致的旅遊者腹瀉,其發病機理仍不為楚,可能與小腸絨毛的改變或乳糖酶等的活性降低有關。

(臨床表現)

旅遊者腹瀉的發生、臨床表現等,不同病因、不同地區年齡均有顯著差異,但性別間無顯著性差異。

(一)分泌性腹瀉

如由產腸毒素性大腸杆菌、輪狀病毒、新輪狀病毒、諾克病毒所致的旅遊者腹瀉,均為分泌性腹瀉。臨床表現與這種疾病或黴亂、副溶血弧菌腸炎等相似,但較輕,腹瀉期較短常發生於旅遊早期,在熱帶地區有62病人在旅遊的1周發病,其中以第3天發病率最高,有人統計熱帶地區發生3554例中有918例未經治療,其平均病程為11士2天(間值為2.4天),年齡較大者縮短,30歲及其以下者:期為10-2天,31-39歲者為16天,40歲以上者為2.-31天。而經過治療者,在熱帶地區腹瀉期為3.6士0.1(中間值為1.3天),排稀便之平均日為3天(中間為2天),不同地區無顯著性差異。在北美,腹瀉期平均為2±0.5天(中間值為1.8)。在熱帶和北美分別有在2天內停止,而在亞熱帶則波動於42%-61%間。腹瀉次數不多,75%以上的熱帶旅遊者腹瀉每天不超過次,每次量多,均為水樣便、腹痛不明顯或無腹痛、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糞便鏡檢無炎症性細胞。

(二)侵襲性腹瀉

痢疾杆菌感染所致者為侵襲性腹瀉,臨床表現與急性相似,有30%的患者有發熱,陣發性腹痛或內急重,50%有粘液便,40%有膿血便或便中帶血。全身中毒表亦較前者明顯。但在旅遊者腹瀉中侵襲性腹所占比例不,此類病例使鏡檢有大量的紅細胞、膿球、巨噬細胞,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及潰病變,病程較長。

(診斷)

臨床診斷中要鑒別各種病因所致的旅遊者腹瀉比革難。但以下幾方麵資料有助於診斷。如產腸毒素性大腸,腸炎常有頻繁的水樣便,無高熱和嚴重的陣發性腹痛。而3菌感染則有發熱、全身中毒表現、陣發性腹痛、膿血便。沙門腸炎與菌痢的不同點為腹痛、粘液血便少見,病毒性腸炎為水樣便,為自限性疾病,預後較好。腸炎特點為潛伏期長達1-3周,病程達2周以上發生於旅遊結束後。阿米巴痢疾在旅遊者中很少發生。名球菌食物中毒無發熱及腹瀉,常有惡心、嘔吐。梭狀食物中毒可有嚴重的陳發性腹痛及腹瀉,但較少有發熱。

(實驗室檢查)

糞便鏡檢最實用簡便,如糞便中有大量的白細胞,則石慮為沙門菌和痢疾杆菌感染,其他原因的腹瀉則否,糞便培養也隻有沙門菌感染需要做。賈弟蟲和阿米需要檢測3-6份糞便標本,因為常規檢查容易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