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均易感。
(發病機理與病理)
不產生腸毒素,但有侵襲力,致病力強。進入後侵犯粘膜上皮細胞,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症反應,膜充血、水腫、出血、潰瘍。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膿血本等。
(臨床表現)
常突然起病,發熱、陣發性腹痛、腹瀉、膿血便、裏急後酷似急性菌痢的表現,仍易誤診為急性菌痢。隻有凝集試驗陽性,同時糞便培養出的大腸杆菌作豚鼠角膜它陽性方可確診。
(治療)
同急性菌痢,重症病例必需使用抗生素,輕型僅對症即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預防)
同急性菌痢。
(四)出血性大腸杆菌腸炎
由出血性大腸杆菌所致腸炎稱之為出血性大腸杆炎。臨床表現腹痛、腹瀉、血便或膿血便等症狀。成人及均可發病。
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本病為消化道傳播,常表現為食物流行或散發,也可有水型傳播。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普遍易感染,成人或兒易受感染。
(發病機理及病理)
進入腸道引起腸係膜、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潰等病變,其中以盲腸、闌尾受害最重,次之升結腸,也可波及結腸,顯微鏡下可見結腸上皮細胞變性、隱窩細胞增生躍,粘膜下充血、水腫、出血等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3-7天,臨床表現為,低熱或不發熱心、嘔吐、納差,陣發性腹痛、腹瀉,初為水樣便,繼之為血便。少數可有咳嗽、咯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可並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
十一空腸彎曲菌腸炎
空腸彎曲菌所引起的腸炎,稱為空腸彎曲菌腸炎,為人共患疾病,是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經糞一口途徑傳播,多見兒童及青少年。現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我國自1981年起陸:有報道,在小兒細菌性腹瀉中,發病率僅次於菌痢而居第位。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粘液便或膿血便,可並發炎,敗血症等腸道外感染。曲菌為人類急性腹瀉的病原體之一。現已知彎曲菌屬共種菌,其中僅有空腸彎曲菌和結腸彎曲能致腹瀉,又因二的生物學特征和臨床特征基本相同,因此現在統稱為空腸曲菌,本菌廣布於自然界,但以夏秋季較多見,均有檢出,全均有發病,但以夏秋季較多見,男女發病率相同,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較常見,多為散發,水型暴發行,或者引起“旅遊者腹瀉”。本菌所致腸炎年齡分布呈雙:形,第一個高峰在0-4歲;第二個高峰為15歲。
1.傳染源為人畜共生菌,其傳染源,主要為家家禽,如牛、豬、犬、貓、雞、鴨、鵝等,在它們的糞便、膽汁、泄腔內均有本菌大量存在。因為家禽的體溫較高,最適宜本菌生長,是良好的貯存宿主。其中雞的帶菌率最高達60%-95%病人及帶菌者亦為傳染源,病人的每克糞便中達1-107條。人感染後一般為暫短帶菌,病後帶菌多在5周內失。目前尚未發現人慢性帶菌現象。健康人帶菌率為5%,國內情況為兒童高於成人,農村高於城市,最高地區的高達20%-30%。
2.傳播途徑通過汙染食物,水源或生活接觸而口傳播。如食用被汙染的畜肉及禽肉、涼拌菜、水果、未經巴消毒的牛奶、飲水而傳播。動物糞便汙染或接觸帶菌的狗、等動物均可使人發病,在學校、家庭、醫院內人與人之間接也可以傳播。近年證實本菌最小感染量為106個菌,現已證可以通過母嬰垂直傳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以1-4歲組和1524歲組發病率最高,但在衛生條件較差地區,年齡越大,發:率越低。而衛生較好地區,則出現兩個高發年齡組,病後數便生產特異性抗體,並很快達到高峰,持續數月後下降,感後免疫持久。
(發病機理及病理)
第4天糞便檢陽性,第5天腹痛腹瀉,持續排84周。經胚細胞侵犯性試驗和雛雞接種試驗均證明本菌4侵襲力,並可引起敗血症。細菌侵入部位主要是空腸、回用結腸,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出血,小腸絨毛萎縮,可1瘍,粘膜固有層內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浸潤,隱窩有膿用。
(臨床表現)
潛伏期1-11天,一般3-4天。本病為自限性疾病,111可見無症狀的帶菌者、輕型病例、典型及食物中毒型病例。此,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類似於急性菌銅。發熱常為首方狀,多數持續3-4天,個別人達2周,多為低熱或中度發少數人達40度以上。伴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昏、全身不納差、腹痛、腹瀉。持續半天到1天,有時誤診為急腹症,常為腹瀉的前驅症狀,腹瀉初為4便,量多,日可達10-20次以上2天後部分病人大便,有粘液及血液,伴有裏急後重。少數人有血便!腹瀉,易誤診為腸套疊。鏡檢大便可見白細胞、紅細胞,嚴1人高熱、寒戰、肌痛、譫妄、精神錯亂。但脫水、休克並不常本病自然病程為10-14天,個別人長達6周。個別人達7周,輕型病人排菌僅幾天生素治療者,常於症狀消失後2-3日糞便排菌停止。本病6兒童病例一般較輕,不過有時也可再發或遷延不愈。於月瀉消失後2周-3月複發,個別人為慢性腹瀉。少數病人可胃腸外症狀,如咽痛,咳嗽、蕁麻瘮、肝脾腫大,流產等。
(病發症)
本病可並發敗血症,多見於原有免疫缺陷者、白血症者或慢性病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結核病風濕病等經血液傳播還可引起轉移性局灶性感染。全心炎、血栓性靜脈炎、肝炎等,病死率較高別人於病程第2-4周可以出現反應性關節炎,以遊走性大;節為主,局部腫脹痛疼和滲出。
(實驗室檢查)
血清學檢查目前檢測病人血清中抗體的方法有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血清殺菌試驗等,病人在發病後數天即出現抗體反應,數月後逐漸下降。但作者均以病人自身分離的致病菌株為抗原來測定抗體效價通常取病人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與病人自身分離的作凝集試驗,恢複期凝集效價升高4倍以上為陽性。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有與感染動物或病人的接觸史,或進食可疑食物史;1%以上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診為本病如糞便培養陽性,或染色塗片找到本菌,或術期血清抗體滴度有4倍以上增高等,便可以確診。
(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臨床表現較輕,常於一周-愈。因此除適當補液和對症治療外,多無需使用抗菌藥治療。
1.對症治療消化道隔離。有脫水者可口服重病例必要時靜脈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如體溫較高痛較劇應酌情處理。
2.抗菌治療本病雖然具有自限性特征,但臨床實明,使用抗菌藥可明顯的改善症狀,減少複發,縮短因此除輕型病例外,均應給予抗菌治療。
(預後)
本病治愈率90%以上,預後良好,平均治療後7天糞,培養陰轉。但如有下列情況病死率高,預後不佳:有嚴重的4腦血管疾病者老年患者,腦膜炎、敗血症患者。
本病容易複發,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輕型病例未用抗:素治療而自愈者抗生素療程較短未發現或重視不夠者有潛在性局部感染外源性再感染,但後者可能性極小。複發常發生於臨床症狀失後2周-3個月以內,可重新出現腹痛、腹瀉、糞便培養等,常較初發時輕。亦有複發2次者,為了防止複發,有人主張抗生素療程為4周。
(預防)
及時診治和隔離腸炎病人,防止感染擴散,對基本病的家畜、家禽應加強管理及治療對食品及水應煮熟或沸再用對有原發疾病的腸炎病人應及早治療,以免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或發生其他並發症。十二耶氏菌腸炎耶氏菌腸炎是由小腸結腸炎引起的一種人患傳染病。主要病變在回腸及結腸。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痛、腹瀉,多為粘液稀便等。腸外表現尚可見腦膜炎、多發七節炎,猩紅熱型、黃疸型和淋巴性白血病等。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廣泛,迄今已有70多個國家發生此病。國內1980年以來,河南、廣西、江西、福建、北京、遼寧、吉林、浙等省亦有報道。多為散發,亦可暴發流行。全年均可發病,1冬春季多發,這與本菌耐寒性有關,在低溫環境中生長6個久,在冰箱中食品亦可受汙染,更具有傳染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