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治療有促進末稍神經釋放乙酰膽堿用,對神經癱瘓及呼吸功能有改善作用,劑量為每日50毫升,有人認為,對眼及四肢較好,對呼吸麻痹效果較差,對重症呼吸障礙及降低病率似無意義。副作用有胃腸反應,麻木感、肌陣攣,心律不多過敏反應等,對神經麻痹可用針灸治療。
(預防)
1.嚴格執行食品製度對於罐頭食品,火腿、臘香腸及其他醃製食品的裝置與保存必須按規定執行,對於習慣食用發酵食品的地區的群眾,應進行宣傳教育,進食須經蒸煮炒透30分鍾以上再食用。
2.禁止出售變質食品對於胖罐頭食品(即罐頭頂部有膨出者)者色香味已有改變者應禁止出售,如早期發無又不願丟棄者,必須煮沸2小時以上方可食用。食品盛器內氣體逸出時亦禁止食用。
預防注射同食者發生肉毒中毒,未發病者可酌情射多價血清1000-2000萬作為預防,並應密切觀察,生中必須經常食用罐頭食品者,可使用肉毒杆菌類毒素預防射,每次41毫升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次。
十、致腹瀉性大腸杆菌腸炎
大腸杆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是正常人和動物腸道的:要寄生菌,對人一般無危害。有大量發病,嬰幼兒及成人均可受累,可以散發或形成暴:行。臨床上表現為旅遊者腹瀉、食物中毒等,新生兒病房單位亦可有集體發病者。由於各種大腸杆菌所致腸炎其特征。
(一)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
由致病性大腸杆菌所致的腸炎,稱為致病腸杆菌炎。早在40年代已認識到它可以引起腸稱為“消化不良”,為50-60年代嬰幼兒的常見病。近-年來已明顯減少。現已認識到致病性大腸杆菌就是“消化不良”的致病菌。因此1983年全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消化不良之名稱,凡是由所致的腸炎,統腸炎。由於病房內的新生兒、嬰兒及托幼單位常有流行,耐藥菌株增多,病死率較高,因此腸炎重新重視。
傳播途徑以直接接觸傳播為主,通過汙染的手、食品或用具而傳播因此常發生於5-6月份。也可能吸,汙染的塵埃進入腸道而發病。
(發病機理和病理)
對腸粘膜具有侵襲力,是其致病的主要作用,其體具有特異性的粘附菌毛,它具有粘附性,並受質粒的控製經口、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上段生長,其粘附菌毛緊密粘附於腸上皮細胞表麵,或嵌入上皮表麵的凹陷中,造成粘膜特征性損傷,局部微絨毛萎縮,甚至於引起腸粘膜壞死、潰瘍。臨床出現腹痛、腹瀉並可產生細胞毒素,導致腸腺分腸液功能亢進產生水樣便。此外,心、肝、腎、中樞神經係統等均可見充血。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2-5天,起病可急可緩,常有飲食不當,添加食品不合理等誘因。輕症多無發熱,典型病例可有不同程度後發熱。腹瀉為主要症狀,每日大便約為3-5次,典型大便為綠色蛋花樣便,量多,常帶有奶瓣。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等,少數人可有粘液血便。成人患本病常起病急,肚臍周圍痛、腸鳴、裏急後重等痢疾樣表現,可並發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心、肝、腎功能不全。
(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象正常或者白細胞輕度升髙。糞便鏡檢有少量紅、白細胞,偶爾滿視野。可見大量的脂肪球,甚至滿視野。便培養出可以確診。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典型的黃綠色蛋花樣奶大便,糞便培養出便可以確診。本病需要與菌痢、空腸彎曲腸炎等鑒別。
(治療)
治療原則為抗菌消炎,控製腹瀉,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
1.飲食方法為恢複腸功能,應禁食8-24小時,待大1次數降至每日2-3次以下時,逐步恢複飲食。小兒應以脫米湯混合定時喂養,脫脂奶濃度從13開始,總量為5前的1/3,逐漸提高牛奶濃度及增加總量,約經2-5日至病前飲食。2月以上的嬰兒,每4小時喂1次,夜間停止食,1日5次。通常年齡越小,腸道功能恢複越慢,計劃治療1食時間越長。嚴重而進食困難者,應先以胃管滴注稀釋的脫奶,以後逐步恢複進食。
應當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中的抗體可阻止需鐵的菌如大腸杆菌的生長。而且母乳的成分隨嬰兒的生長需要)變化,因此母乳是嬰兒最佳的飲食,是防治嬰兒大杆菌腸炎的有效措施,應大力宣傳。
2.對症療法禁食期間應輸液。因為本病多為等滲性:水及代謝性酸中毒,初期應補給2:1液及葡萄糖液,總張:為1/2-1/3張,以後補給1/3-1/4張之液體補足生理需1量,同時應糾正電解質紊亂654—2止瀉穴、足三裏穴位注入可減少腹瀉,胰酶、胃蛋白酶、鞣酶蛋白等均可改善:便性狀及增強消化功能。嚴重病例合並營養不良者,應少量輸血、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狀況。
2.抗生素治療輕型病例經調整腸道正常菌群而愈,需使用抗生素,但對於重症及並發敗血症者應酌情選用有5抗生素,現常以氟酸為首選,療程5天。其次口服多粘8及2,注射氨青黴素,慶大黴素等效果均較好,角藥其應注意處理藥物的副作用。
(預防)
病人進行消化道隔離,搞好飲食,飲水衛生,切斷均有重要意義。
(二)產腸毒素性大腸杆菌腸炎
由產腸毒素大腸杆菌化所致的腸炎,稱為產疾大腸杆菌腸炎,是新發現一種霍亂樣腹瀉的致用性大腸杆菌,是旅遊者腹瀉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也是霍亂3地區“成人霍亂綜合症”的主要病原菌,甚至占該地區成瀉的首位,有些地區發病率在小兒腹瀉中僅次於輪狀炎。不損傷,不侵襲腸粘膜上皮細胞,但可通過其屍的腸毒素引起分泌性腹瀉,我國於1982年報告首例。
1.傳染源病人和無症狀帶菌者。
2.傳播途徑消化道傳播,通過汙染水源、食牛奶、飲料等發生水型和食物型傳播,可以散發或暴發流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可能性較小。
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普遍易感,小兒及成人可發病。
(發病機理及病理)
誌願者實驗證明,的最低感染量為顯著高於痢疾,傷寒等。定居於小腸膜表麵。但不損傷也不侵襲腸粘膜上皮細胞,僅通過其產生腸毒素引起分泌性腹瀉。腸毒素又可分為不耐熱腸毒素仏和耐熱腸毒素株大腸杆菌可同時產生和5了,可以隻產生其中1種。化學結構與霍亂腸毒素不同,但毒素的性質相似單位和5個8亞單位組分子量為即可滅活。其抗原性與霍亂似,致腹瀉的機理亦相似,引起小腸腺體持續過度分泌,引起霍亂樣水瀉。引起小腸粘膜下固有層的充血、水腫、粘膜毛細血管擴張,皮細胞扁平化等,但電鏡下未見超微結構變化為一種保持多肽性半抗原,可分為單位,不與腸粘膜上皮細上的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它通過刺激鳥苷環化酶引起小膜環磷酸鳥苷增加,使小腸粘膜短時間內過度分液體引起腹瀉。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半天7天。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以僅輕微的腹瀉,也可以酷似霍亂,嚴重者吐瀉,脫水、酸中毒及解質紊亂,小兒多由單產87菌株感染所致,成人常由產5和的菌株感染所致,由此成人患者病程較長,症狀有人報道1例成人患者,每日水瀉9000毫升,病程長達天。臨床表現一般很少發熱、寒戰、頭痛、肌痛、腹痛、水樣右每次大便量較多,無膿血,常有粘液。無裏急後重,常有惡4嘔吐、食欲不振等。
(三)侵襲性大腸杆菌腸炎
由侵襲性大腸杆菌所致的腸炎稱為侵襲性大腸杆菌多臨床表現類似於菌痢。可以散發或暴發流行,成人、兒童均發病。
(病原學)
侵襲性大腸杆菌是1967年從“痢疾”病人糞便分離出來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杆菌,生化特征與誌賀菌類無動力,不發酵乳糖或發酵緩慢,二者有共同抗原,均為侵性致病菌,因此又稱為痢疾樣大腸杆菌。
腸炎,英、美等國家均有報道,可以散發或暴發行,成人與兒童均可發病,汙染水或食物可致暴發流行。
1.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消化道傳播,可因飲用汙染的水或食物起暴發流行,也可因日常生活接觸引起散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