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細菌性疾病(三)(1 / 3)

五、沙門菌感染

沙門菌感染,係指除傷寒、副傷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門感染的總稱,亦稱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對人致病的沙門菌屬為人獸共患菌。主要通過本菌汙染肉類食物等引起發病。致病菌及機體反應的不同,其臨床表現較為複雜,可分為胃炎型、傷寒型、敗血症型,局部化膿感染型,無症狀感染。由:近幾年來廣泛使用抗菌藥物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因此耐)性日益嚴重,發病率上升,特別是鼠傷寒沙門菌感染更為出,因而受到密切注意。

(病原學)

於1885年首先從一次流行中分離出霍亂故其後凡屬於該菌屬的細菌均為其命名,稱為沙門菌屬,由5引起的疾病稱為沙門菌病。沙門屬於腸杆菌科的埃希革蘭陰性杆菌,無莢膜,有動力,能運動,屬需氧菌,容易在-般培養基上生長,喜溫耐寒怕熱,最適宜的溫度是37度。

(流行病學)

流行特征本病為世界性散發流行,偶爾可引起國流行,其中鼠傷寒沙門各國普遍流行,其餘各型多因。6-10個月發病率最高。流行特征為:突然發病,潛以短,發病者常為同一傳染源所傳染,僅限於食用汙染的售者,集體用餐常呈暴發流行,近幾年來沙門菌感染有所增:以鼠傷寒沙門菌感染最為突出,其原因可能為:對沙門菌麼的認識和細菌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工業化食品生產和發增加,集體食堂及公共餐館就餐人數增加,大規模的飼養群,國內及國際間交往增多等。

耐藥性沙門菌,特別是鼠傷寒沙門菌,常帶有質粒的多重耐藥因子,並可以轉移,引起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攜帶有促進毒力或傳染性的基因密碼,而使其致病力增加。

傳染源感染的動物,如雞、鴨、豬、牛、羊等,以及鼠和其他野生動物均為重要的傳染源,其感染率在“或更多些,是最重要的貯存宿主。此帶菌者和病人亦為重要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食物型傳播:是人類沙門菌感染的主要途徑,其中肉類屠宰時,貯存、運輸、加工處理不當均可被傳染。食物亦於煮後汙染,蛋類或蛋製品可以在母體卵巢、輸血管內汙染、也在運輸、保存過程中糞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門穿過蛋殼進入蛋白而汙染。此外乳類,魚類及植物性食物亦可被染。

(發病機理與病理)

機體免疫力對發病具有重要作用,暴飲暴食、酗酒、均可使胃酸稀釋,胃酸分泌減少或胃排空加快,腸粘膜所含的糖蛋白、糖脂可阻止粘附於腸粘膜上皮細胞,使其不能致病,正常腸道菌群產的短鏈脂肪酸可抑製沙門生長。實驗證明,無論是體液每胞免疫有缺陷時均可增加機體對沙門菌的易感性。常見因如各種腫瘤,特別是血液係統腫瘤,溶血性貧血、艾滋病、結締組織病、營養不良、早產兒、或接受化放療的病人,均容易發生沙門菌感染。此外,先前使用過老素或有住院史者,由於抗生素破壞了腸道正常菌群的右用,機體對沙門菌,特別是鼠傷寒沙門菌的易感性明顯或外源性沙門容易生長繁殖而致病。

沙門菌感染的病理變化,因菌種及臨床類型而異。胃腸型的胃腸道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潰瘍等病變,腸道集合淋巴結更為明顯。而敗血症型的病理變化類似於其他細菌感染致者。各組織、髒器發生,化膿病灶。痢疾型的病變,見粘膜粘膜下層廣泛炎症,潰瘍、出血,類似於菌痢的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

潛伏期長短視菌種,感染量及臨床類型而定,短者如腸炎型僅數小時,長者如傷寒、敗血症型可達1-2周。

沙門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按其主要症候群可為以下幾型:

胃腸炎型最常見約占70%,常由鼠傷寒、豬霍亂、炎沙門菌等所致,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潛伏期2天,先惡心、嘔吐、繼之腹痛、腹瀉。腹痛程度不一,嚴重者酷似急,症,腹瀉多為水樣便、偶爾帶血、奇臭、嚴重者類似霍亂,有腹瀉可持續10天。亦可有低熱。病程多為3-5天。傷寒沙門菌感染,可有發熱、陣發性腹痛、膿血便、裏急後:等,易誤診為菌痢。早產兒、營養不良容易因腹瀉發生休克、腎功能不全,病死率較高,急性期幾乎所有病例糞便培養出致病菌,血培養幾乎全部陰性。白細胞數多為正常。

傷寒型較少見。潛伏期3-10天,臨床表現類似於!型傷寒,病程較短,有弛張熱或稽留熱,相對緩脈,玫瑰疹:見,腸出血,腸穿孔均不多見,但多有腹瀉,有些病例先有胃炎表現,繼之出現傷寒症狀。白細胞數減少所致。

局部化膿感染型曾有或住院時有菌血症,在發実或熱退後出現1個或數個化膿性病灶。可見於身體任何部以支氣管肺炎,肺膿腫、胸膜炎、膿胸、心包炎、心內膜炎、肋軟骨膿腫,骨髓炎、腦膜炎等多見。病程遷延,死亡3高,特別是嬰幼兒預後不佳。

上述四型常互相,不易明確劃分,如胃腸炎可伴2繼發菌血症,敗血症常有局部化膿性病灶等。

(診斷)

結合流行病學、臨床及實驗室檢查進行。流行病學史與病人或帶菌者接觸史,或病禽、病畜接觸史,或飲食名等,臨床表現:持續發熱或腹痛、腹瀉、水樣便或膿血便等。驗室檢查肥達反應可呈陽性、血、尿、糞、膿液或骨髓等可確診。

鑒別診斷:胃腸炎型應與其他腹瀉性疾病如痢疾、霍食物中毒等鑒別傷寒型和敗血型應與傷寒、其他致病菌無敗血症等鑒別。

(治療)

1.對症及支持療法病人應臥床休息,食物宜清淡,容易消化、必要時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證基礎熱量,有-中毒及休克者應加以糾正。胃腸炎型一般僅補充及電解質,不必使用抗生素處理,切勿反複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療。則不但難以清除病原菌,還可影響發育。

2.病因治療對於痢疾樣病人,傷寒型或敗血症型,均給予抗生素治療,特別是後二者,應於症狀及病原菌被控製方可停藥,一般不少於2周。前者可行短程抗菌治療。

沙門菌,特別是鼠傷寒沙門多數為多重耐藥者,治療較困難,一般常用抗生素多因高度耐藥而失效,因此應結合)敏試驗選擇有效藥物。通常敗血症型、傷寒型等可選用氟酸、氟酸、氟酸等治療,有免疫功能缺陷,嬰兒可選用第三代及環丙氟酸等療。對於有化膿性病灶者,除應用抗生素外,應同時行外科流等治療。

(預防)

加強食品衛生及肉類食品的管理是預防本病的主要子施。對病畜及汙染食品要消毒處理。禁止將與人有關的用於畜牧場動物,以防增加耐藥機會,提倡母奶喂養為乳兒越小母乳中含量越多,母乳喂養可增強腸道的局部免疫機能,防止沙門菌感染,同時應加強醫院,防止院內感染,特別是兒科和傳染病更應堅持嚴格的毒隔離製度,防止病人汙染環境,防止交叉感染,一旦發現,徹底消毒,保護嬰兒和免疫機能低下的病人不受感染,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方可排放。加強海關檢疫,防止新的沙門菌從境外傳入。

六、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腸道傳染以結腸充血、水腫、出血和潰瘍為主要病變。其主要表現)熱、腹痛、腹瀉、膿血樣便、裏急後重等。終年散發、夏秋寫見,可引起流行。

群為鮑氏菌群,發酵甘露醇,無鳥氨酸脫酸酶有18個血清型。

群為宋內菌群,有1個血清型,發酵甘露醇,有鳥脫酸酶,遲緩發酵乳糖。

痢疾杆菌各菌株裂解後均能放出強烈的內毒素,為一脂多糖,和其他革蘭陰性杆菌毒素的分子結構和生物學活等方麵基本相似,是引起人體全身反應的因素,如發熱、毒症、休克、以及結腸粘膜的血管收縮、缺血、壞死和潰瘍等,外產生外毒素,但各菌群間產生外毒素的能力差異很大,產生毒素能力最強,外毒素具有細胞毒性(可使腸粘膜充血、水腫、壞死)神經毒性(吸收後引起神經係統症狀腸毒性與霍亂腸毒素相似而其他各菌群產生外毒素的要小10000-100000倍。

世界各地痢疾杆菌各菌群分布經常發生變化,其分布變遷隨地區、年代的不同而異。

(流行病學)

1.流行特征菌痢至今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傳染病,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有時有較大的流行,我國的發病率無顯的下降。在我國終年均有發病,但以夏秋季多見,5-10為多發季節,7-8月達高峰,除與蒼蠅媒介有關外,與氣候宜痢疾菌在外界生存,及夏秋季人們喜吃冷飲食、瓜果及胃功能易於失調等因素有關,一般為散發,如環境及個人衛生佳,或在生產勞動、野營拉練等時,衛生防疫措施不力,容易起發病和流行,兒童及中青年多發。

2.傳染源包括病人及帶菌者。急性期病人,便次多,菌量大,特別是非典型病例,不易被發現,對周圍環境汙染重廣泛,故傳染性強。而中毒型菌痢,因病情嚴重,很快被隔治療,接觸人群少,汙染麵積小,傳染源意義不大。麵慢性痢疾,因長期不愈,反複發作,複發時排出大量痢疾杆菌,長期伏在人群中,是起著經常性傳播作用的重要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