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像學檢查B超聲,等,可以了解肝病、性狀等,有助於肝炎診斷及鑒別診斷。
(病發症)
甲型肝炎並發症較少,可有關節炎、血管周圍炎、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貧血、溶血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橫貫性脊肝炎、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齊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應包括臨床診斷和病原學診斷。
1.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資料,食物和水型流行,多於秋冬季節,兒童多見等,臨床表現為,近期有發熱、納差、心、嘔吐、腹痛、腹脹、尿黃、皮膚鞏膜黃染、肝脾腫大、有觸及叩擊痛等肝髒功能有多項異常,以及B超等輔助資料,有助於診斷,一般無多大困難。
2.病原學診斷早期從糞便中檢測到甲型肝炎病毒陽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但因標本采集有一定困難,病人就診時毒已減少,故不作為常規實驗室診斷指標。血清抗陽性或急性期恢複期雙份血清抗(HAV)滴度升
倍,或由陰轉陽,可作為診斷依據。
3.鑒別診斷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玉)急性黃疸性乙型肝炎潛伏期長,發熱少見,多見成人,血清抗HAV陰性,而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學指多項或一項陽性,從陽性可資鑒別。
中毒性肝炎各種全身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現黃疽、肝功能異常等,但均有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隨原發:的恢複,肝大、黃疸、肝功能異常隨之恢複。血清抗HAV陰性。
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發熱、黃疸、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同時有咽峽炎巴結腫大、血中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增多、嗜異性凝集試驗性,以及血清抗陽性,而抗陰性。
(治療)
甲型肝炎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療,通常在4個月內恢複,少數病程遷延或有反複,但最終痊愈,病死極低,1988年上海市流行期間,病亡率預後良好。症狀顯著時應注意休息,臥床到黃疸消退為止,不能進食者應靜補液(保證熱量及需電解質。能進食者,應給以易消化、高營養及維生素的可食品。
用藥宜筒,以中藥為主,急性期黃疸多屬為陽黃,可酌選用茵陳蒿湯或茵陳胃湯加減,可以改善症狀,但不能病程。淤膽型病人宜涼血活血,常用四黃湯(茵陳、梔二黃芩、黃柏、尾連、大黃)加減煎服,或用茵黃注射液靜脈注,亦可口服清肝利膽口服液或住射清肝利膽針(亦可口服如黃疽不降且無禁忌證者,可短程使用背上腺糖皮質素,有助於消除黃疸,改善中毒症狀。
重症型治療,與乙型重症型肝炎治療相同。
(預防)
1.管理好傳染源對急性甲型肝炎病人隔離意見。我國規定自病發起不應少於30天。
2.切斷傳播途徑強調改善和加強居住及衛生條件,強對水源、飲食、糞便的管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切實做飯前便後洗手、共用食具應消毒,提倡分餐等措施甚為重要提高人群免疫力保護易感人群,對於密切接觸的兒、或流行區旅遊、居住者,可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滅活和減毒活疫苗已研究功,我國已開始擴大使用,此為最重要的預防甲型肝炎的段,基因工程甲型肝炎疫苗正在積極製中,不久可進行臨試驗。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係由乙型肝病出HBV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病變為肝細胞變今壞死及炎症細胞浸潤。臨床上以乏力、納差、厭油、惡心、嘔腹脹、肝區疼痛、肝髒腫大,部分可有黃疽,嚴重者可發展成型肝炎、病死率較高,容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變,更多人表現為慢性HBV攜帶者,全國約六千萬,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
(流行病學)
乙型肝炎遍布全球,比其他型肝炎危害更大,全世界至:有3億以上的病毒攜帶者,我國至少有1億6千萬以上病攜帶者,其中2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最後演變為原發性肝癌。本病無一定流行周期及明顯的節性,多屬於散發,近幾年來發病率逐漸增長。11%攜帶率;寒帶高於溫帶,男性多於女性,兒童多於成人,農村多於城市。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不均勻。將各地區分為三大類:①太平洋國家、非洲及某些拉丁美洲國家,隻取攜帶率在10%-20%左右,抗此陽性率70%。
傳染各型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扣攜帶者為最重要傳染源,隻存在於血液、體液和分泌物急性期患者從起病前數周至整個急性期均具有傳染性,因無症狀、不被注意,涉及麵廣,危害欄大。
傳播途徑本病主要是經血液或注射途徑傳播,隻有血液、體液(唾液、乳汁、羊水、陰道分泌物、精液等直接或間接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體內發生感染其母嬰傳播、接觸傳播等。
輸血及血液製品傳播,輸血、血漿及各種血製品丙種球蛋白、血清等,均可傳播乙型肝炎。因輸血感染有發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醫源性傳播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途徑,少至陽性血清便可引起感染,因此微量射或接種所致的感染大量的存在,可以通過各種注射、手術預防接種、采血、針刺、紋身、拔牙、各種醫療器具等而傳播。液透析室、腎移植室、口腔科、腫瘤科和接觸血液的生化、血實驗的工作人員,均為高危險職業。麻醉藥癮者中,由於使)汙染的注射器造成的感染及流行,醫護人員皮膚或不慎被帶有HBV陽性血液的針頭刺破而造成感染者亦多起報道,當前由於廣泛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針灸針的嚴格篩選,經注射等造成的感染已明顯減少。
接觸傳播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觸,可在家庭成員之引起感染,造成感染的家庭集聚現象,如共用牙刷、剃須刀而引起感染。HBV陽性者的唾液、汗液、陰道分泌物、月經血等均可引起感染。約有30%—50%慢性感染者唾液中可測得HBV,因此我國居民習慣可促使唾液性傳播,通過性生活傳播,在西方國家,同性戀、異性戀、宿娼等亂交行為是造成HBV等流行的要傳播方式。
其他傳播途徑乙型肝炎也可通過臭蟲、蚊子等吸血昆蟲傳播,在這些昆蟲體內不能繁殖,僅是機械性攜帶及傳遞作用。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因無來自母體的先天性,新生兒亦易感。隨著年齡增長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白人數增加,而HAV攜帶者及顯性感染者逐漸減少。
後個體反應木同,多數對同一隻亞型產生完的免疫力,但對其他亞型的免疫力不完全。
(發病機理和病理)
HBV是一種肝病毒,如要感肝細胞,首先應通過外殼蛋白的抗原,以血清蛋白和其他免疫橋梁,附著並侵入肝細胞內,利用宿主的代謝係統進行(表麵蛋白),從肝細胞中釋出,病毒的蛋白抗原在肝細胞表麵表達。機體清除包括非特異免疫反應及特異性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以半性免疫最重要。飾特異性抗體的抗是中和循環中的,並阻止感染正常的肝細胞不能殺死和消滅細胞內,需由細胞免疫來完成這手死作用。其中一些抗原特異的細胞毒丁細胞,自然細胞抗體依賴的細胞審細胞淋巴因子費的細胞等,以及一些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因子擾素,白細胞介素等,均直接或間接參與抗病毒的機理中的作用最重要,目前認為,肝細胞膜上的HBV特異性的脂蛋白是主要的靶抗原,而是乙型肝炎的古免疫效應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