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何等有主見、行事果斷,豈會那麼容易改變自己決定的事情?況且對方還不過是個外戚,對皇後態度也不好,如果不是李世民愛皇後之深,豈會被三言兩語就打動,饒了長孫安業一條命?
這個如果都不能說明李世民愛長孫皇後的話,那我隻能說你不解風情了。
長孫皇後自小有哮喘,加上後宮事物過於勞累,還有就是她這點確實比較壓抑自己,硬是嚴格要求自己當個合格的皇後,李世民那麼愛她,她卻不在李世民麵前耍下小女人的性子。
李世民生重病時,長孫皇後內藏毒藥,決心如果李世民有什麼萬一,就自殺不獨活。
這也說明了,長孫皇後是個非常癡情的女子。
上苑桃花朝日明,兮閨豔妾勱春情。
井上新桃偷麵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進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此詩名曰[春遊曲],詩人是一位宮妃,在春日桃花紅豔盛開之時,她翩翩穿行於桃柳、花叢之中,看蝶聽鶯。她驕傲的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豔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麵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的認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流已是遠播中外,有口皆碑。
這首出自長孫皇後之筆的春遊曲,正是李世民與她愛情的最好寫照。
生死同穴。這是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承諾。
帝後之間不是隻有敬沒有愛的,長孫皇後和李世民之間絕對存在深厚的愛情及其他諸如知己之類的感情。
李世民是個盛世帝王,身邊圍繞眾多女子是必然的,在他挑選女人絕對自由的情況下,他仍然給了長孫皇後最終極的愛。
(三)貞觀盛世
長孫與貞觀
自古以來後宮都是波濤洶湧,瞬息萬變,但是在貞觀時期,長孫皇後管理後宮,一直是風平浪靜,有條不紊的。這是因為長孫皇後掌控有力。那是一種柔性的力量,賢德的智慧。
長孫皇後勤奮讀書,豐富智慧,積累知識,增廣見聞。她生活儉樸,堪稱楷模。不但自己儉樸,她要求太子也這樣做。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製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麵前提及增加費用要求,說“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應用器物都很寒酸。”。但長孫皇後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麵,她說:“太子應該關心自己是不是德立名揚,哪有關心用度夠不夠這種事兒?”。她胸懷大度,處事賢柔。唐太宗跟別的宮女生了孩子,宮女因為難產而死,皇後就把這個孩子一直養在身邊,當做親生。別的妃子生病了,她就把自己的藥品拿去給人家用。這些舉止,史書稱為“下懷其仁”。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那卓越的自我定位。即以唐太宗為準繩,以皇帝的大業為目標。她管理的後宮以及包括她自己在內,都是皇帝大業的一部分。把自己擺在了與其他大臣一樣的位置。隻要是部下,就有如何處理上下級關係問題。穩定後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不能對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幹擾。
後宮一旦有事,就會牽扯到三方關係,即後廷的人、皇後和皇帝。後廷中的人犯了大錯,皇帝發怒的時候,皇後的方法是“助帝怒”,並請求親自來處置,決不輕饒。她不是頂著皇帝的怒火,而是順著皇帝的思路。等到皇帝過了憤怒期,她才開始慢慢調查處理,最後決不能讓後廷的人受冤。後宮問題眾多,穩定是絕對的大局。皇帝妻妾眾多,不僅爭風吃醋,更有爭奪繼承權的問題。長孫皇後十分自信,從容不迫地管理後宮,為保證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輔助作用。
貞觀之治是中國難得的理性行政時代。不僅皇帝理智大度,皇後也如此,大臣們也如此。大家圍繞皇帝工作,千方百計不讓皇帝犯錯誤,所以李世民成就了中國皇帝的最高業績,貞觀時代就擁有了理性行政的美名。
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後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隻好依照她的意思作罷。
對於生死,抱著自然主義的立場,反對有意追求什麼修福長壽。對於大赦,她堅決采取不幹涉態度,因為那是國家大事,不能“因我”而亂法。凸顯了皇後的理性精神。
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曆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長孫之死
長孫皇後和皇帝情真意篤,貞觀十年(636),長孫氏三十六歲的時候去世。皇後臨死之際,對皇帝說了一番話,可以看作是政治遺囑。一是相信房玄齡,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除了第三個問題以外,前兩個問題,不僅關係唐太宗的最終名聲,也關係後來的政局。
皇後病重的時候,房玄齡正好犯了一個錯兒,被李世民停職。皇後覺得這件事做得不當,所以把這件事提出來。皇後認為,房玄齡為人謹慎,忠心報國,最值得信任。對於房玄齡的信任,唐太宗最後可以說是做到了,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去世,這之前,太宗保證了房玄齡沒有出問題。因為有很多人想扳倒房玄齡,都被太宗擋住了。保住了房玄齡,就是保住了唐太宗的英名,保住了貞觀之治的名聲。
另外一個遺囑,唐太宗有一點不明白,怎麼在他的時代會出現外戚幹政?對於長孫無忌,他既了解又信任。不過,太宗至死也沒有忘記皇後的遺囑。他依然重用長孫無忌,但是也不是沒有限製。至於最後長孫家族在高宗時的覆滅,責任不在長孫皇後,也不在唐太宗。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孫皇後最擔心的後果,後來還是可怕地出現了。
皇後怎麼能夠洞察到後來的局麵呢?
這個世界上,長孫皇後最熟知兩個人,一個是哥哥長孫無忌,一個是夫君李世民。隻有妹妹才知道,在艱難的歲月裏,長孫無忌如何渴望翻身,如何渴望獲得權力,揚眉吐氣。他的這些渴望已經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天下大定之後,長孫無忌的這些渴望,在李世民高度信任的前提下,真的可能實現。這在皇後看來是可怕的,渴望已久的權力一旦獲得,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貪婪,一切惡果都可能發生。於是,皇後才在臨死前再度提出這個問題。長孫皇後真是用心良苦。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後崩於立政殿。宮中女官把皇後編撰的《女則》一書呈給唐太宗,並說:“皇後生前把曆代婦人參政得失的曆史編成此書,自覺文字尚不精練,不敢呈獻,不想皇後還沒有來得及修完就……”太宗打開書卷,不禁失聲痛哭,哽咽著說:“以後入後宮,再也聽不到她的規諫了。”
皇後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於昭陵。太宗經常想念皇後,不能自已,於是在宮苑之內修建一個多層塔樓,為的是便於自己經常登臨,瞭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領魏徵同登塔樓,讓魏徵看昭陵。魏徵說:“在哪裏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嗎?”魏徵故意打馬虎眼說:“啊,是昭陵啊,我還以為你要看獻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徵這話,含意很隱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後先死,所以先葬。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魏徵的意思是:作為兒子,你不想念父親,單單想念妻子,這讓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個好榜樣啊。畢竟,我們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徵的意思,唐太宗何嚐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後了。在魏徵麵前,太宗大概也用不著掩飾,他再一次哭了起來。
這次痛哭之後,太宗下令拆毀這座塔樓。那座思念之樓雖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之樓永遠高聳。作為封建帝王的皇後,長孫皇後確實讓人敬佩!李世民正是有了這樣的賢內助,才幫助他完成了建立大業的目標。她的賢德和才能,為唐初經濟社會的迅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貞觀之治這塊名垂青史的獎牌,應該有長孫皇後的一半。
長孫皇後以她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德順聖皇後。”、
§§第六卷 愛老公更要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