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來,郭子興為養女選中的女婿既然一表人材,又是一代開國皇帝,似乎聽著格外不同,顯得老郭對養女多麼多麼好似的。但在許嫁那時候,郭子興可怎麼也沒有想到朱元璋竟會當上大明皇帝,當時在他的眼中,朱元璋長得再姿貌非凡,再能征善戰,也不過是自己一個有些本事的和尚親兵而已,不但孤身一個,而且窮得叮當響。不過是想要收他做個親信,自己的女兒舍不得,就拿養女充數。——我這可沒冤枉郭子興。若幹年後朱元璋有了相當規模,郭家不禁對當年的婚配深為追悔,勢利使然之下,郭子興的親生女兒竟做了朱元璋的小妾,就是後來的郭惠妃(另有一位鳳陽籍郭氏為寧妃)。若是早知二十年後的事體,郭子興當日絕對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許嫁,就算年紀幼小也定要先訂下婚配,怎麼可能輪到養女。
朱元璋趕跑了元順帝,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封自己的結發妻子馬秀英為皇後。馬氏是郭子興的幹女兒,朱元璋正是因為當了郭子興的幹女婿才一步一步的抬高了自己的身價,從一個親兵爬上了皇帝的寶座,朱元璋因此非常感激妻子馬秀英,兩人的感情非常好。
帝王的糟糠之妻——類比呂後與馬皇後
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定是開國皇帝,並且青年時處在窮厄微末之中。縱觀曆史,帝王有糟糠之妻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典型,他們都出身窮困,在亂世中起事,最後得到了天下,他們的正妻呂後和馬皇後是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
呂後的父親是位避仇到沛縣大富豪,《史記》說他“善沛令”,沛縣的小吏們都去呂公家送錢拍馬屁,按照官場送禮的規則,禮越重在酒席上的坐席越尊。
劉老三“身無分文,敢坐上席”,這一下就征服了閱世很深的呂公,他對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而呂公不顧自己老伴的反對,堅決把女兒嫁給了這個整天不事產業、遊手好閑的無賴。
朱元璋娶馬氏時,情況差不多,他家父母兄弟都死光了,一人投奔郭子興當了名親兵,那樣的大頭兵有今天沒明天的,苟全性命於亂世就不錯了,那還奢望娶妻生子呀。可這位朱元璋作戰勇敢又有謀略,郭子興覺得他超乎常人,想籠絡他
-戰火紛飛的軍閥,身邊的保鏢絕對要可靠,於是將老朋友臨死前托付給自己的女兒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郭此時僅僅是希望讓朱元璋死心塌地替自己打仗,肯定沒有呂公對劉邦那種想法。他自己也有女兒,年齡比馬氏小不了多少,隻把養女而不把親閨女嫁給朱元璋,看來他是認為這筆投資風險很大,養女是別人的,投資失敗也就認了。誰承想後來真正得天下的是這位大頭兵,朱得勢後收羅了郭子興的部屬,連他的親生女兒也作了妃子。估計馬氏寄養於郭家時,基本上是郭家小姐丫環的角色。這下丫環成正宮,小姐變妃子,怪隻怪她的父親舍不得下注,讓養女占了大便宜。
呂後和馬後都等到了老公打下江山坐龍庭的那一天,享受了“母儀天下”的無比富貴,用不著老公思念死在自己創業時的糟糠,“淚飛頓作傾盆雨。”史載馬後和呂後都是不讓須眉的奇女子,但馬氏寬厚仁愛,呂後剛毅嚴酷。
呂後在劉邦駕崩後,自己主政多年,搞得呂家的子弟裂土封侯,權傾一時,最終遭來了滅門之禍。這馬後,就賢德多了,朱元璋要去尋找馬家的後人給高官,馬後勸阻道:“爵祿似外家,非福。”朱元璋暴戾無常,好幾次都是馬後救了功臣的命。可惜她在洪武十五年就死了,否則的話也許能匡正一下朱元璋晚年的殺戮成性。
朱元璋和馬後,在患難中結下的夫妻之情沒有隨著地位的變化而變化,這和馬後的為人很有關係。《明史。後妃傳》中記載,朱元璋當年在郭子興麾下,羽翼漸豐後,被郭猜忌,馬皇後拍郭子興老婆的馬屁,朱元璋才能免禍。有一年軍中糧食不足,老朱打仗回來又沒飯吃,馬皇後從養父那裏偷來剛出鍋的炊餅,藏在懷裏給朱元璋吃,熱餅將自己的肉都燒焦了。這是一位聰明女人的正確選擇,女嫁從夫她必須如此。尤其這個仰人鼻息多少年的孤女,被養父送給一個誌向遠大勇謀兼備的男人做老婆,當然是她一生的依靠,想方設法要維護老公。
朱元璋對大臣子女都很橫,而對馬皇後非常尊重,馬皇後死後,“帝慟哭,遂不複立後。”在皇位繼承上,可看出朱元璋對馬皇後的情份。他和皇後所生的太子朱標,也是很仁厚,像劉邦和呂後所生的孝惠帝一樣,子不類父,但朱元璋從來沒想過找一個性格像自己的兒子接班--朱棣性格最象朱元璋。當太子先自己而死後,太子還有一大串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且已成年,完全可以按長幼再選一個人做皇位繼承人。而朱元璋偏不這樣,立太子的兒子朱允文為皇太孫,死後把皇位隔代傳給孫子,而且怕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造反,遺詔他們留在封地別動,不要進京奔喪。朱元璋這樣做,一個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他一定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和馬皇後所生的後裔。奪了侄兒的皇位的燕王朱棣,也稱自己是老爸和馬皇後所生的兒子,《明史》中也是如此記載。而後來的史家如孟森等人,經過詳細的考證,這朱棣是朱元璋和其他妃子所生,甚至有人考證為俘虜來的高麗妃,朱棣得天下後,篡改了皇家檔案。朱棣這樣做正是因為心虛,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馬皇後的地位。
(三)用仁慈征服這個天下
饅頭情意濃——她的老公是明太祖
郭子興起兵不久,年方二十五歲的朱元璋投奔到他的旗下,任“十夫長”。朱元璋作戰十分勇猛,而且頗有智略,數次出戰,都立下了大功,深受郭子興的賞識。
一次打了個大勝仗之後,郭子興設酒宴犒勞眾將士,高級將領的席位設在郭子興的帥帳中,朱元璋官職雖低,但因功高也被特請在其中。這次盛會,除慶功外,郭子興夫婦在暗中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趁此機會,在將領中間為馬姑娘擇一乘龍快婿。
酒宴開始後,郭夫人張氏拉著馬姑娘躲在幕帳後暗暗觀察。這時帳中的各位將領都酒興正酣,神彩飛揚,劃拳喝令,觥盤交錯,臉上滿溢著勝利後的喜悅。
馬姑娘麵含羞澀地將目光—一掃過,最後落在最外一席的一個年輕軍官身上,他身材魁梧,麵容黑粗,雙眼深陷,臉長嘴闊,長相雖嫌粗陋,但眉目軒昂,英氣逼人;這時獨有他不隨眾人笑嚷,端著酒杯安坐如塔,略顯沉思狀,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才吸引了馬姑娘的眼光。馬姑娘向養母張氏表明了自己的選擇,張氏也是個有眼光的女人,她早聽丈夫說起過這位年輕軍官的事跡,也深覺這人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因此對養女的選擇讚賞不已。而這位年輕軍官正是朱元璋。
如此以來,由郭子興夫婦作主,馬姑娘的婚姻大事就定了下來,擇了一吉日,為兩位年輕人在軍營中舉辦了熱熱鬧鬧的婚禮,從此,在軍中剛剛嶄露頭角的朱元璋與元帥郭子興以翁婿相稱,羨煞了不少英雄豪傑。
這一天,郭子興召集高級將領商議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眾部將對郭帥的主張唯唯諾諾,連連稱是;唯有朱元璋發生了異議,他毫無顧忌地懇談自己的看法,使郭子興甚覺反感,令他放棄自己的意見,朱元璋卻據理力爭,堅決不肯退讓,最後翁婿兩人竟大聲爭執起來。郭子興大感臉上無光,一怒之下下令將朱元璋幽禁起來思過。
來郭子興幽禁朱元璋是為了發泄一時之怒,也不曾想致他於死地,畢竟他還是一名得力的幹將,又是自己的女婿。可郭子興手下那批別有用心的親信,卻瞞著郭子興,暗中下令看守人員斷絕了朱元璋的飲食供給,把無法與外界取得聯係的朱元璋暗暗推向死亡。
朱元璋的妻子馬氏見丈夫無端被幽禁後,心中十分焦慮,她想方設法接近關押丈夫的別室,終於發現隻要穿過一小片野墳地,就能靠近那間房子的後窗,而那後麵是看守人員沒有注意到的,這樣,朱元璋斷食的事情自然被馬氏知道了。
可那時糧食供應相當緊張,每人每天都隻配給一定量的食品,即使元帥的女兒馬氏也不例外;馬氏又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發現了那條通向別室的通道,於是,她每次吃飯時都佯裝身體不適,把食物要到臥室中。其實,她每次都隻吃上幾口,然後把大部分省下來,待到傍晚時,一個人壯著膽子穿過那片墳地,把一天來省下的食物偷偷從別室的後窗上遞給丈夫,得以勉強維持了朱元璋的生命。
可從馬氏嘴中省下來的這點食物,畢竟填不飽朱元璋的肚子,為了能使丈夫吃飽,端莊高雅的馬氏隻好使出下策——到廚房行竊。
這天,她看準了廚房中的饃饃剛蒸熟,廚子又離開了廚房,便悄悄地溜進去,掀開籠蓋,也顧不得燙手,抓起幾個熱氣騰騰的饃饃,連忙揣進懷裏。不料剛一跑出廚房,就與養母張氏撞了個滿懷,張氏見她神色慌張,不免大起疑心,關切地問道:“女兒何故如此慌張?”
馬氏以為自己的行為已被發現,頓時羞紅了臉,兩行淚也忍不住地淌下來,垂首站在養母麵前,半天不說話。張氏見她似有難言之隱,就把她帶到自己房中,仔細尋問,馬氏忍不住滿腔的委屈,伏地大哭,然後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稟明了養母。張氏聽了大感震驚,不由地也陪她落了不少淚,等到解開衣襟掏出藏在懷裏的饃饃時,發現馬氏的乳頭已被熱氣燙得又紅又腫。
正是因了馬皇後在朱元璋沒有起勢的時候,用這樣的態度去付出和愛護自己的丈夫,才讓明太祖將她久久記在心裏。從不曾忘懷。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分外悲傷,悲痛之情,無以言表。為了永遠追念可敬可愛的馬皇後,明太祖決定不再立後。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已經做到了“糟糠之妻不曾忘”的感人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