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儀天下——她真正擔當的起這四個字
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一個元霄燈節之夜,明太祖朱元璋與謀士劉伯溫微服私訪京城的燈會,在一家大商號門前,彩燈高懸,上麵貼著很多燈謎,圖文並茂,引來無數人圍觀猜射。朱元璋也湊過去看熱鬧,偶然注意到一則有趣的圖畫迷麵,圖上畫著一婦人,觸目的是一雙天然大足,懷抱一個大西瓜,眉開眼笑,模樣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於是問博學多才的劉伯溫:“此謎何意?”劉伯溫沉吟片刻答道:“此為‘淮西大腳婦人,也!”朱元津仍不知“淮西大腳女人”指誰,繼續追問,劉伯溫則詭笑著說:“可回宮問皇後娘娘。”
當晚回宮後,朱元津急不可待地向他的馬皇後提起此事,馬皇後訕然一笑,說:“妾乃淮西人氏,且為天足,此謎謎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津一聽大怒,心想:“小小街民竟敢製謎嘲諷堂堂天後,豈有此理!”於是傳旨捕拿製謎者。馬皇後見狀,大度地勸解道:“佳節吉日,與民同樂,又有何妨?何況妾本是天足,說又何錯?不必小題大作,貽笑大方!”此事方才作罷。
區區一件小事,足以見馬皇後的仁慈與大度。
攻下元都北京後,朱元璋的部下搜羅來元宮中大批的珍寶玩物,運到應天府,晉獻給明太祖。明太祖想自己從一個不名一文的窮小子開始,十多年時間就成了富擁天下的皇帝,眼下又擁有如此眾多的寶物,自是喜不勝收,忙叫來馬皇後一同玩賞。誰知馬皇後見了,卻不屑一顧地說:“元朝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而不能保住國家,陛下不是自有寶物,要這些做什麼呢?”明太祖聞言一怔,喃喃道:“朕知皇後說的是以賢士為寶物啊!”馬皇後見皇夫醒悟,忙拜賀道:“陛下有此寶物可得天下,臣妾恭賀陛下!妾與陛下起於貧賤,今貴為帝後,最怕生出驕縱奢侈,危亡起於細微,願陛下以賢士為寶物!”此後,性情自負而多疑的明太祖,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後還能任用賢臣,不能不說與馬皇後的勸導有關。
馬皇後不但勸皇夫以賢德治國,自己也以賢德勤治後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倡導後宮嬪妃節儉仁慈的風尚。馬皇後喜讀古代史書,也常用古訓來教導別人,她認為宋代多賢後,因此命女史官摘錄她們的言行家法,用來傳示後宮眾嬪妃,有人感慨道:“宋代的皇後也太過於仁厚了!”馬皇後正色道:“過於仁厚,不比刻薄好麼?”眾人無話可說。
明太祖的衣履飲食,馬皇後都親自料理省視,而她自己則布衣淡食,極其儉樸,衣服穿破了也舍不得丟棄,常要補好再穿,雖然位居極貴,但她決不忘記貧賤時和戰爭年代養成的好習慣。對妃嬪宮人的子女,她卻一點也不小器,都派給了豐厚的生活待遇;對宮中下人她也關心備致,常送些衣物食品,以示體恤;每逢文武官員夫人入朝,她都不忘了送些禮品,並與她們寒喧交談,就象對待家人。這樣一來,宮廷內外的人對馬皇後都十分尊敬。明太祖也盛讚她道:“賢後可與當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後相比,毫不遜色!”馬皇後回答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同貧賤的妾身,願也勿忘同艱難的群臣。妾隻求無愧於心,哪裏敢與賢德的長孫皇後相比呀!”她不但自己謙和崇賢,而且時時不忘提醒大功告成的皇夫,真不愧為一個精心佐夫治國的好皇後。
馬皇後深知忠臣賢士對朝廷的重要性,因而十分注意以一個女性的細心來關心他們。每日早朝議事,若事情較多就常常要延續至晌午,這時奏事官吏按慣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馬皇後命宦官取來奏事官吏午餐的菜肴品嚐,她覺得味道欠佳,隨即向明太祖建議:“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否則怎能籠絡賢德之士!”明太祖深以為然,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祿寺卿改善官員們工作午餐的品質。雖是一樁小事,卻使官員們十分感激馬皇後對他們的重視和關心,當然也就更加盡力於朝廷。
一次,明太祖巡視太學回官後,馬皇後關切地問:“太學有多少生徒?”太祖說有數千。馬皇後又問道:“人才可謂眾多,可他們有朝延供給食用,而他們的妻子兒女誰來供養呢?”大學生是朝廷培養的一批有才之士,他們在太學中學習期間,一應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給,但沒有另外的俸銀,他們的家人由誰供養,這問題過去倒是沒有哪個朝廷顧及過。經由馬皇後一提起,也引起了明太祖的重視,於是詔令特設“紅板倉”,貯積糧食,賜給文學生家屬,太學生從此無後顧之憂,一心治學,成為日後的棟梁之材。
馬皇後不但有賢德,而且有才能,她廣讀經史,學問淵博,太祖所有的劄記,都由她親自執筆記下。每當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論,她都仔細地記錄下來,無論事態如何複雜,均能排布得條理分明,毫無疏漏之處。
明太祖為了報答馬皇後的美德與佐治之功,數次提議賜予皇後族人以高官厚祿,馬皇後總是堅決謝絕,她說:“外戚幹政,易亂朝綱,官職恩賜外家,實非遵法!”因此,明代外戚雖然也享受高爵厚賜,但一般不授以高職,嚴禁幹預政事,這規矩就是馬皇後訂下來的。
鑒於漢、唐兩代的禍亂,多由宦官參政而引起,善於以史為鏡的馬皇後特別在這方麵給明太祖出了主意。因此,明朝廷嚴格規定,內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職,不得著外臣冠服,不得與外廷諸司有文書往來,並在宮門前豎下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如此一來,杜絕了宦官亂政之弊。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貧賤,生世坎坷,因而,表麵上雖然睿智英明,豁達神武,但骨子裏卻藏著猜忌和苛刻。幸而身旁有一個仁慈寬厚的馬皇後,常常遇事勸諫,減少了不少刑戮,挽救了無數的無辜受疑者,赦免大學士宋謙就是一個典型。
宋謙是元末明初的著明文人學士,明代開國時的許多典章製度、禮樂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筆,被明太祖尊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他曾經輔佐明太祖十九年,於洪武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八歲時告者還鄉,回到青蘿山中隱居。
三年以後,朝中大臣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誅,宋謙的孫子宋慎因與胡惟庸關係密切而受株連被殺,宋謙因曾經教授胡惟庸經書也遭到明太祖的懷疑,七十二歲高齡的他被逮捕押到京城,命在旦夕。馬皇後聞訊後,向太祖進言道:“宋先生曾經講學宮中,一字為師,終身不移。民家為子延師,尚以禮全終始,何況天子呢?況且他隱居青蘿山中,還能有什麼施展?”太祖自負地說:“這個你不知道,此老兒不甘寂寞,雖隱居青蘿山,但四方前去求教者絡繹不絕,受業者遍及天下,倘有異誌,如何得了!”他拒絕了馬皇後的說情,馬皇後沉默不語。
第二天,馬皇後侍奉太祖午膳,擺出的全是素食,不見酒肉,太祖問是何故,馬皇後垂淚答稱:“妾為宋先生作福事啊!”明太祖不由得側然心動,於是赦令宋廉不死,而流放茂州。
馬皇後的仁慈不但保護了重臣,同時也蔭及了平民百姓。吳興有一巨富叫沈萬三,據說他家有一個奇妙的“聚寶盆”,能呼金喚銀,因而家中金銀堆積如山,沈萬三性情豪爽浮躁,很喜歡顯示自家的財力。在明朝開國之初修築京城城牆時,他主動要求替朝廷分擔一半的工程,因當時朝廷財力不足,就批準了他的請求。誰知,沈萬三仗著財物富足,又調用方便,竟然比朝廷組織的工程還先完成,使得明太祖深感臉上無光。
明太祖正想找借口懲治一下沈萬三的時候,好大喜功的沈萬三又申請犒勞皇家軍隊,明太祖聞言大怒,叱道:“何等匹夫,意想犒賞天子之軍,居心不正,實為亂民,誅!”
馬皇後卻認為,雖然沈萬三性過狂妄,但不至於獲死罪,於是進諫道:“妾聞國法是用來誅殺不守法的人,並不是用來懲罰國君不賞識的人。沈萬三雖然狂妄,卻未犯法,不當誅之。”明太祖覺得言語有理,也就沒有誅殺沈萬三,隻是利用他的財力,派他去戍守雲南邊區。
據說浦江有一個鄭謙,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名傳道還,當地人都稱他家是“義門”,郡守也表彰他們家族的融洽和樂,賜予一塊“天下第一家”的匾額。明祖聽說此事後,頗感興趣,特意把鄭謙召到京城相見,問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鄭謙回答說:“一千有餘。”明太祖讚歎說:“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確實是天下第一家啊!”於是賜給了他豐厚的禮品讓他回去。
馬皇後在屏後聽了他們的對話,心有不安,連忙傳話給明太祖:“陛下當初一人舉事,尚得天下;鄭謙家千餘人,倘若舉事,不是太容易了嗎!”明太祖不免為之一驚,急命中官再召鄭謙,問他道:“你治理家族,也有什麼方法可循麼?”鄭謙回答說;“沒有別的,隻是不聽妻子的話罷了。”明太祖聽了釋然一笑,不再追究,安心地放他回家了。這一次,明太祖雖然沒有完全接受馬皇後的意見,卻又恰恰表現出他對馬裏後的重視,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妻子的輔佐,既然鄭謙從不聽從妻子的話,便認定他成不了大氣候。
洪武十五年八月,曆盡磨難,也殫盡心力的馬皇後染上了重病,試治無效後,她堅持不肯再服藥,明太祖苦苦勸求,她則說:“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藥何用!”躺在病榻上,她念念不忘地反複叮囑皇夫:“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宜賢,臣民得所!”然後,又把諸位王子公主叫到身邊來,囑咐說:“生長富貴之中,當知蠶桑耕作之不易,當為天地惜物,且為生民惜福!”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仍然不忘以她的賢德影響著她的丈夫和子女,為著國家操心不已。不久,馬皇後憤然長逝,享年五十一歲,匆匆走完了她從孤女到母儀天下的滄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