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人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則是兩家人的事。作為
(一)一代賢後
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的年代,她以自己的一雙天足為自豪;她的皇帝丈夫崇尚“重典治世”,她卻喜歡推行“仁厚”;她雖貴為皇後,卻崇尚節儉,不事鋪張,將後宮管理得如同百姓家庭一般。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後——馬秀英。
馬皇後,名秀英,安徽鳳陽宿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養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明史上稱她仁慈有智鑒,好書史。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她為皇後,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唐代的賢後長孫皇後相提並論。
傳說故事——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傳說這個習俗是馬皇後當年引出來的。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其實關於馬皇後的傳說,都是類似如此。這倒顯得馬皇後的與眾不同,一個“福”字的傳說,就顯出了她的寬厚仁慈。曆史上相關的傳說,也都不少。民間還親切的稱呼她為“大腳馬皇後”。朱元璋也對這位“糟糠之妻”恩愛有加。
俗語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通常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馬皇後可謂是在曆朝後宮多見傾軋、穢行的情況下,這樣的賢內助也讓我們看到曆史的一點鮮亮的色彩。
美人出於何處
馬皇後(公元1331年~公元1382年),名秀英,也稱大腳馬娘娘。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持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今天的安徽鳳陽宿縣人,她聰明伶俐,喜好讀書。因幼年父母雙亡,被濠州紅巾軍郭子興收養為義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馬皇後二十一歲時,義父郭子興把她嫁給部將朱元璋,夫妻二人共同度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她為皇後,對她十分信任,曾多次因她勸訴而免大臣過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後在南京病故,終年五十一歲。死後被諡為孝慈高皇後,葬於鍾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嚴格來說,馬秀英確實也不能算是什麼“美人”,隻是在曆史上,如她這般被所有人眾口稱讚的,確實不多。她雖然出身低微,卻能夠堅持上進。她雖然成為朱元璋的妻子,卻沒有被權力金錢所迷惑。無論是政治還是家事,她仿佛是自己和別人最公平的裁判,將所有的事情都一碗水端平。如此得力的內賢助,也難怪朱元璋對她的感情一直沒有改變。
(二)糟糠之妻
糟糠之妻
朱元璋投軍之初,便被郭子興收為麾下親兵;他做過和尚略識文理,水平遠非一幫目不識丁的老粗所能比,而且他初次參與戰事就非常英勇,表現得完全不象個吃素的和尚,立即就立下戰功升為十夫長。
朱元璋的表現使得郭子興一家都對他刮目相看。尤其是郭子興的媵妾小張夫人,她一見朱元璋就認定他是個“異人”,勸郭子興進一步招徠。郭子興采納了張氏的建議,決定將朱元璋召為女婿。
從有限的記載來看,郭子興的兩個妻妾都姓張,大張夫人生了三個兒子,可惜老大戰死了,隻剩了老二郭天敘老三郭天爵,小張夫人除了親生一個女兒之外,還有一個養女。郭子興經過一番掂量之後,決定將養女嫁給朱元璋。
郭子興的養女姓馬,據說閨名秀英。她不但出身寒微而且身世淒涼。她的父親馬公早年與郭子興是摯友,大約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而是郭子興傾家結納的市井強梁之一,理由很簡單,他原本是宿州人氏,卻因為在家鄉地方殺死人命,不得不亡命天涯。
躲避追捕的馬公在定遠與郭子興成了好朋友。據史書的記載,馬公的妻子鄭氏“早卒”,可能在亡命途中喪於定遠,也可能更早,早在丈夫犯下命案之前她就在女兒極幼弱的時候去世了。再強悍的男人也不能忍心不顧自己的孩子,馬公逃離故鄉時害怕女兒被官府捉去,沒有將她留給親戚,而是帶著一起走的。此時他沒有家眷更無親屬,又背負著命案,遂將女兒交托給郭子興的夫人照料。淚眼中父親止步於郭府內宅門口的那個模糊身影恐怕是小馬氏對父親最後的印象。她再也沒有等到父親接自己回家的那一天。馬公此後的經曆不見於史書,似乎沒多久也死去了。小馬氏從此成了郭子興的養女。
雖有撫養之恩,但總體來看馬秀英在郭家仍然是寄人籬下處境艱難的。得出這個推測結果的原因有幾條:
第一個理由,傳說中馬皇後有雙大腳。馬氏品德超眾,相貌氣度都無懈可擊,唯一的“缺陷”,就是她的那雙大腳。據說明朝建立以後,曾經就有這樣的好事者在燈會上亮出了一道燈謎,謎麵是一個懷抱西瓜的大腳女人,謎底是“淮西大腳女人”,暗諷皇後有雙大腳。結果此謎語恰恰落在朱元璋的眼裏,他在大怒之下竟要將掛著此燈謎的那條街上人家統統抄殺,幸好被馬皇後及時勸阻。那條街因此被京城百姓稱為“滅街”,又訛為“篾街”,由於這名字實在不吉利,街上又設有糖作坊,最後被改稱“糖坊廊”,位置在如今南京中華路至長樂街之間。
中國漢族女人的裹腳風氣由來已久,據說始於南唐後主宮妃窅娘,又說在此之前雖不曾明確裹腳,卻也自古就認為女人雙足纖巧才美觀,可以說是早為裹腳埋下伏筆了。到元朝的時候,漢女裹腳已經蔚然成風,世上人看女子美不美,首先看的不是麵貌風姿,而是看她有沒有一雙好小腳。不裹腳的女子也是往往嫁不到財勢丈夫的。因此但凡是成個規模的人家,都要咬緊牙關讓女兒裹腳,淮揚一帶風氣更盛。郭家做為安徽地方的大富財主,當然家中女子都是要裹腳的。可是他的養女馬秀英卻偏偏是一雙沒有纏裹過的“天足”。現代人聽說裹腳都覺得太不人道,可是在那個年代不為女兒家裹腳,其嚴重程度不亞於毀了女孩兒的容貌,完全可以算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當然,馬氏沒有裹腳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她自幼喪母,父親根本不知道如何照料女兒,結果就耽誤了裹腳的時機。然而她出嫁的年齡和所嫁丈夫的身份,卻是另兩個理由,也足夠讓我們明了她的處境。
馬秀英出嫁之時已經年滿十九(另一說為虛齡二十一),在那時候完全夠得上“大齡”老姑娘的標準了。就算她有雙大腳不好求配,但能耽擱到這年齡,郭子興對這養女的上心程度也就有限得很了。除此之外,為她選擇的夫婿是朱元璋,更是一個顯示出郭家並未厚待養女的重要理由。
光看外表朱元璋配馬小姐還是完全綽綽有餘的。說到朱元璋的相貌,民間一直傳說他長得極其醜陋,而且滿臉痘疤麻子,令人望而生畏,還有畫像為證。但是在明孝陵裏還有另一副畫像,像中的朱元璋著實相貌非凡。而在更多的曆史記載中,朱元璋形貌偉麗氣度非凡,後一幅畫像應該才更接近他本人。
關於朱元璋的外表,《明史》稱其“姿貌雄傑”。而他投奔郭子興時發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做為佐證。
據說,當時朱元璋離開皇覺寺來到濠州城,向守門人表明自己前來投奔。然而同去的人都被放了進去,偏偏朱元璋卻被所有的門卒一致認定為朝廷派來的間諜,抓起來送到了郭子興麵前。紅巾軍絕多數都是鄉農傭工市井人家出身,大家眼中見過的奇醜人士恐怕遠遠多於端正漂亮的,朱某人假使當真醜到畸形,恐怕也不過是被門卒們譏笑一番罷了。能被認定是元朝廷所派的間諜,還被徑直送去見首領,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實在不象個窮困潦倒的醜八怪,而是長著一副百姓心目中“官家人”的好皮囊好派頭。
朱元璋的好相貌果然不凡,就連見慣世麵的郭子興都不禁嘖嘖稱奇,親自為他解開捆綁,還在交談後立即收做親兵侍衛。——這時的朱元璋還未曾立下什麼戰功,郭子興僅以“奇狀貌”的理由就收為親兵,當然不可能是因為他長得畸形,而是因為他長得儀表堂堂。理由?您在身邊瞧瞧,能跟在領導身邊的司機警衛秘書,哪個不是長得有模有樣的?幾時見過領導挑跟班的時候專揀醜的要?
最後,促成聯姻的關鍵人物,是郭子興的小張夫人。她一見朱元璋,就認定他“異人也”。能使女人留下如此好印象,怎麼說也該是美男子,輪不到醜八怪。當然有時女人為逢迎老公,也會說老公的醜部下是個人物。卻絕無主動要求招醜八怪為女婿,好讓自己以後天天看那張醜臉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