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殿試,“初設武舉”,完善、發展了科舉選拔人才的製度。武則天前的科舉製度分為常舉和製舉兩種:常舉是經常舉行的考試選官製度,主要有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秀才等科目;製舉是皇帝臨時特詔的科舉考試,不常進行。為了便於選拔人才的需要,武則天不僅增加了常舉的難度、製舉的次數,而且於載初元年(690年)在洛陽創立了殿試。後來,殿試製度一直被沿用下去,影響深遠。通過這一係列製度革新,在社會上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據統計,科舉出身的錄取比例,高祖時為7%,宗時23%,高武時35%,武周時40%,年均錄取人數已大大超過了貞觀年間。大量的有才能的中下層人士被吸收到統治者的隊伍中來,像名相狄仁傑,以及後來玄宗開元時期的名臣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此時選拔上來的。這就為武周時期政治、經濟製度的良好運轉,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後來為了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保衛邊疆地區的安全,武則天又於長安二年(702年)在重返長安大明宮期間“初設武舉”,專門發現和培養軍事人才。從此,在應試的群體中,除雲集大批舞文弄墨的飽學之士外,還湧動著許多舞槍弄箭的驍勇將材。
完備法律製度,重視用法律治理國家。唐代律令共有四類,即律——刑法條文,令——規章製度,格——皇帝補充律的詔令,式—行政法規。唐律在高祖李淵時就已開始修訂,至高宗時基本完備,這就是長孫無忌等人撰成的《唐律疏議》。《唐律疏議》於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開始頒行全國,至武則天臨朝稱製時,該法典已施行了30餘年。曆時既久,律令尤其是格式部分難免有不符合現實社會之處,也就完全有了增刪的必要。武則天於垂拱年間(685—688),頒行了垂拱格式,她本人自作序,與律令等一道頒下。這不僅解決了唐律及其律疏在施行過程中的一些疑難問題,豐富了唐律的內容,而且有利於當時的法官依法辦事、限製酷吏的為非作歹,具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唐律》是我國古代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與唐代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一樣,影響極為深遠。在法律製定上,後來“宋元皆因其故”;日本、越南、朝鮮等許多亞洲國家的法律也都“亦采唐律,參酌時宜而用之”。應該說,《唐律》的巨大影響,凝結著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初唐統治者的心血和智慧。
從實際效果來看,武則天輔政執政期間,經濟有了明顯發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商品貿易頻繁,甚至出現了“交貿往還,昧旦永日”的場麵。武則天本人能詩善文,深知文化的重性,文教事業也得以迅速發展。唐人沈既濟說:“太後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以成風。”從中可見文教事業發展之一斑。樹立在乾陵的六十一塑雕像,就是當時國力強盛的曆史見證。關於“武周之代李唐”,陳寅恪先生認為:“不僅為政治之變遷,實亦社會之改革,……較李唐之代楊隋其關係人群之演變,尤為重也。”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武則天武則天能詩善文,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輪集》6卷,可惜俱佚。清人編纂的《全唐詩》說她存詩46篇。許多論及武則天詩歌的文章,也都以此 為據,引為定數。武則天的現存59首詩歌,多為五言古詩,兼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八言詩,可謂體裁多樣。以內容而言,多為祭神告廟的歌詞,大約占其現存詩作 的三分之二。其餘詩篇有寫男女相思之情的,有褒獎臣下的,有遊宴山水名勝的,有詠物述懷的等等,其中不乏佳作。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傑出的古代政治家:她不僅有著卓越的才幹,寬容博大的氣度,自我批判的意識,勇於革新的精神,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政績。這一切都在大唐繁盛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就連一些反對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她是封建時代的“明君”。由此可以說,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武則天帝,武則天的表現非常優秀,無愧於那個偉大的時代,她本人也無愧於我國古代傑出政治家這一光榮稱號。
至尊紅顏,千古一帝
朝堂之上,男人向來是主宰。不過也從不缺少女人的魅影。都說古代男尊女卑,可絲毫沒影響女人們對政治產生興趣。上溯先秦,下至晚清,著實出過不少厲害的太後級人物,從這些太後中挑幾個名字念出來,人們不是嘖嘖稱讚,就是瑟瑟發抖。甚至很多人聽到“垂簾聽政”四個字就會打冷戰。
“垂簾聽政”當然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從戰國開始,許多帝王不是體弱多病就是年幼無知,於是他們就把一部分、或者幹脆把全部的本職工作全權委托給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妻子或母親去打理。有人把這誣蔑為“婦人幹政”,大錯特錯,這是體製允許的,有專門的官方用語,叫做“臨朝聽製”。女子當然不宜拋頭露麵,所以在麵前垂一簾幕,以掩尊容。婦女們就在簾子後麵處理政事,發號施令。那一麵簾幕,就是女主天下的象征。中國曆史上由女人主宰的時代比想象和聽說的要多的多。
在這些簾幕後的女人中,因為個人素質的不同所以成就與名氣也有大有小。能力與野心都很小的,隻能權當填補權力真空之用,她們會小心翼翼地完成權力的過渡與交接,不聲不響退出曆史舞台;能力很大,野心很小的,可以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然後順利完成權力交接,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好名聲;能力不大,野心卻很大的,往往把政事管得烏煙瘴氣,把朝廷攪得天翻地覆,然後被繼任者或趕下台或“處理掉”,最後落得個遺臭萬年;能力很大,野心更大的,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幾個響當當的人物,她們的政績與最終的權力交接用一兩句話很難評價,在史書中幾乎都是毀譽參半。
在這些太後中,絕大多數都把至高無上的榮耀永遠地定格在了“太後”的頭銜上,就是沒有征服那關鍵的一步之遙。或缺乏實力,或缺乏興趣,或缺乏勇氣,或缺乏運氣。有多少擁有鐵腕的太後曾經與權力近在咫尺,到頭來終是南柯一夢。隻有一個女人把夢變成了現實。她就是武則天,一個比所有鐵腕太後們隻多一個頭銜的女人。這個頭銜叫皇帝。
沒有實權充充盈的皇帝頭銜隻是一個虛名而已。傀儡們一定痛恨這個虛名,因為是它指使他每天必須坐上禦座,卻什麼事也決定不了;鐵腕太後們也一定痛恨這個虛名,因為是她們親手把它一次次安在不同傀儡的頭上,卻無權坐上它指向的禦座。傀儡們有多渴望權力,鐵腕太後們就有多渴望這個虛名。然而遺憾的是,太後們要爭取到這一虛名比傀儡們獲取權力的難度還要大許多。
一次政變或者就可幫助傀儡翻身,而太後們麵對的卻是禮法與世俗諸多難以逾越的的障礙,要戰勝這一切,一個平凡的女人不可能做到,一個女強人也極難做的到。
武則天的曆史地位不容否定。
身為女性成為帝王,本身已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傳奇,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功,更是對自古以來男尊女卑的固有觀念強有力的一擊,至少在當時因為她一人而使女性們的社會地位有了整體性的提高;身為女人成為帝王,必定有不可與外人道的苦楚與傷痛,必定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與犧牲。一定有著難以排解的孤獨與恐懼,有著任何聲色犬馬也填補不了的苦悶與空虛。然而個中滋味注定隻有她自己才能體味知曉,因為她是唯一做過皇帝的女人。此生注定她難尋知己。
武則天在世時就對身後的輿論有著清醒的判斷和深深的憂慮。身為帝王,她可以傲視一切蜚短流長,作為女人,她又不可能完全無視風言風語。於是她為自己鑄造了一個無字碑。無字碑是她絕頂智慧的彰顯,是她寬闊胸懷的展示,是她對自身名譽的保護,更是她對肆意詆毀者的輕視。武則天,生前身後注定是永遠的勝利者。在無字碑前,任何的誣蔑與謾罵都顯得無謂、渺小甚至是可笑。而無字碑給予女性們多少克服困境、挑戰人生的勇氣與信心,更是一筆無法書寫的寶貴財富。
武則天在世時就對身後的輿論有著清醒的判斷和深深的憂慮。身為帝王,她可以傲視一切蜚短流長,作為女人,她又不可能完全無視風言風語。於是她為自己鑄造了一個無字碑。無字碑是她絕頂智慧的彰顯,是她寬闊胸懷的展示,是她對自身名譽的保護,更是她對肆意詆毀者的輕視。武則天,生前身後注定是永遠的勝利者。在無字碑前,任何的誣蔑與謾罵都顯得無謂、渺小甚至是可笑。而無字碑給予女性們多少克服困境、挑戰人生的勇氣與信心,更是一筆無法書寫的寶貴財富。
(三)肆意妄為過一生
她的才情她的詩
武則天能詩善文,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輪集》6卷,可惜俱佚。清人編纂的《全唐詩》說她存詩46篇。許多論及武則天詩歌的文章,也都以此為據,引為定數。新出版的《唐代文化》一書說是50首(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6頁),其實,不止這些。現存武則天詩歌共有59首,大部分已收錄於《全唐詩》和《全唐詩外編》中,一部分散見於民間(主要是河南登封和偃師)碑刻和摩崖石刻上,個別的則存於地方誌書中。
現存59首詩歌,多為五言古詩,兼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八言詩,可謂體裁多樣。以內容而言,多為祭神告廟的歌詞,大約占其現存詩作的三分之二。其餘詩篇有寫男女相思之情的,有褒獎臣下的,有遊宴山水名勝的,有詠物述懷的等等,其中不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