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子當如武則天(3 / 3)

其一,《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從詩的內容推斷,大概作於長安感業寺。這首七言絕句是武則天的早期作品,表麵上看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其實是蘊含著作者超人智慧的政治詩。

此詩的寫作背景是: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逝世,武則天和後宮沒有子女的內官們便一起剃度落發,被送進感業寺當了尼姑。如果武則天聽從命運的安排,就可能從此以青燈梵鍾打發一生。可是,武則天不相信命運之神,她沒有絕望,她要下決心解救自己,就把希望寄托在她過去的情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太宗的兒子新皇帝李治。機會終於來了。永徽元年(650)五月,李治以周年忌日為先父行香為名,特意去感業寺和尼姑身份的武則天見麵。情人相見,蓄積已久的激情陡然迸發,彼此都非常激動,感慨萬千。武則天大概就在此時靈感突發,千言萬語凝成這四句詩以訴衷情。

詩的首句"看朱成碧思紛紛",非常傳神,非常絕妙,寫出神誌昏亂的生活效果。第二句"憔悴支離為憶君",寫出原因,"憶君"二字是點睛之筆,是本詩的靈魂。第三、第四兩句"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是說我最近常常一個人暗自落淚,傷心極了,你要不相信的話,有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作證。這仿佛是年輕人打賭的語言,詩人順手寫來,即成佳句,真是匠心獨運,更顯得親切自然,真實可信,增強了"憶君"的信服力和詩的藝術感染力。詩傳遞的是相思之情,折射出的是政治智慧。由於詩文情意纏綿,感人至深,詩的對象果然被感動了,最後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其二,《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全唐詩》載錄此詩時並有詩序:"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淩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天授二年(691),也就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此詩簡捷明快,語言流暢,主題鮮明,堪稱上乘之作。與詩序整體來看,充分反映了武則天洞察一切的睿智,隨機應變的能力,剛毅果斷的作風以及號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氣慨。武則天初登大寶之位,需要樹立權威,方能駕馭天下。此詩正好顯示了武則天主宰一切的神氣和至高無上的尊嚴。

其三,《曳鼎歌》:"羲農首出,軒昊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海內雍熙。上玄降鑒,方建隆基。"(《全唐詩》卷五《則天皇後》,第 58頁)

這是一首四言銘文,所謂銘文,就是在器物或碑碣上刻寫或鑄成的文字。萬歲通天元年(696)四月,鑄九鼎成,搬放於通天宮。豫州鼎高1丈8尺,容1800石;其餘鼎高1丈4尺,容1200石,共用銅56萬多斤。鼎上各寫本州山川物產之象,令著作郎賈膺福、殿中丞薛昌容、鳳閣主事李元振、司農錄事鍾紹京等分題,左尚令曹元廨畫。令南北衛士10餘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門入。武則天自製了這首豫州永昌鼎歌。

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武則天重鑄九鼎,表明其政權已趨鞏固。此時,她正式君臨天下已七個年頭,四海富庶,國家強盛。在此之前,她造明堂,建天樞,中嶽封禪,相繼成功,武則天誌滿意得,權力鼎盛,於是鑄九鼎再顯君威。

由此可知,如何寫鼎文,非同一般。武則天親撰銘文,以示重視。她以那如椽大筆突兀從河圖寫起,一連四句,曆數三皇五帝。這樣開頭,氣勢不凡,立馬使人想起"河出國,洛出書,聖人則之"這一古訓,寓意深長。接著寫"天下光宅,海內雍熙",頌揚武周政權是光明燦爛的和諧社會。自從684年改元光宅以來,經12年經營,認為光宅天下的目標達到了。最後以"上玄降鑒,方建隆基"結束全詩,歸功於天,指明君權神授,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叫她建立隆盛的大周基業。文如其人,出自政治家之手的鼎文,成了一篇政治宣言,抒發了勝利者的豪情。這裏,武則天以三皇五帝這些聖君自況,其意更耐人尋味。此詩氣勢雄偉,音韻鏗鏘,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傑構。

以上三首,可以說是武則天詩作的精品。

她的男寵與豔史

武則天寵幸的人主要有薛懷義、沈南蓼及張易之、張昌宗等。高宗死後,首先入侍武則天的是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本是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街頭賣膏藥的小販,後來因為在街頭幫人打架誤傷人命,為躲避官府的緝拿,潛逃到洛陽,在白馬寺出家當了和尚。

武則天當上皇帝後,立刻讓馮小寶當上了洛陽名刹白馬寺的主持。高宗死後,武則天就讓馮小寶隨便出入後宮,又把他的名字改為“懷義”,賜給他薛姓。他憑著過人的聰明,加上當年的感情,很得武則天的愛惜。薛懷義又因督建萬象神宮有功被擢為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封梁國公。後來還多次擔任大總管,統領軍隊,遠征突厥。

不久禦醫沈南蓼成為武則天的新寵,薛懷義出於嫉妒,一把火燒掉了耗資巨萬的萬象神宮,武則天卻不予追究。而後薛懷義日益驕橫,終於引起武則天的厭惡,指使人將其暗殺。薛懷義死後,已過中年的沈南蓼溫和有加,卻身心虛弱,滿足不了武則天的要求。七十多歲的她又陷入了寂寥煩悶之中,喜怒無常,脾氣暴躁。

恰在此時,有人又薦張易之兄弟待寢,這兩個二十歲左右的美少年,不但聰明伶俐,通曉音律,而且精力旺盛,更有侍寢的本領。把個武則天服侍得舒舒服服,身心愉悅。武則天馬上給二人加官四品。從此二張儼若王侯,每天隨武則天早朝,待其聽政完畢,就在後宮陪侍。二張恃寵而驕,不僅在後宮恣意專橫,而且結黨營私幹預朝政,引起了眾怒。終於在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策動了“宮廷政變”,殺掉二張,武則天也在病榻上被“請”下禦座,讓位於中宗。

武則天依靠曆史的條件、特定的婚姻、個人的才幹書寫了一段輝煌的女皇曆史。然而她未料到,那漫罵與詛咒會像排天的巨浪不斷打來。尤其她擁有男寵之事,就成了她被人攻擊的一大罪狀。

冷靜分析武則天的男寵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從她是“人”,一個“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個從她是個政治家,一個女皇的角度。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男人滿足她,這個需要她卻永不滿足。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的時候,被唐太宗賜名為“媚”,千嬌百媚,含苞待放,情竇初開,渴望皇帝的寵愛,可在太宗身邊十多年,她僅是個“才人”,與一個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個蓋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隻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賞識。所以在太宗死後,她被遣送到感業寺為尼。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想施展自己的報負,隻能通過婚姻來實現。她需要借助一個聽命於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個弱者。曆史的機遇,使太宗的兒子李治成了她的選擇。高宗李治好色多情、體弱多病,優柔寡斷,對她又一往深情。因此,武則天在度過了五年清冷孤寂的寺廟生活後,二次進宮,成為高宗的“昭儀”。這時,武則天年近三十,高宗才二十五歲,在成熟而又充滿智慧的武則天麵前,高宗卻像幼稚戀母的孩童。她時而情意纏綿、亦悲亦怨、時而柳眉怒豎、粉麵含威,叫高宗難以招架。僅一年多的時間,她就由尼姑晉升為昭儀、宸妃,直至皇後。這時,高宗很難再接近別的女人了。宮中眾多嬪妃宮婢都失去了陪寢的義務,成了純粹的女性官吏。以後的三十年裏,武則天並沒有“淫亂”醜聞。精力都用在了政治鬥爭上,直到高宗去世。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那作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發了。她寵幸的薛懷義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壯有力,後因不“馴服”,而被她暗殺。她寵幸沈南蓼,因其中年體衰而遭到厭棄。她寵幸的張易之兄弟則麵若蓮花,侍寢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滿足,春情暫駐,她感謝二張的奉獻,授以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畜養男寵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的威權。二張入侍後,武則天已年滿七十三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嫗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眾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嬪妃。,女子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男寵。翻開中國的曆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製時代,想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麵臨孤軍作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內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樣的權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性”的問題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為了“性欲”,她想擁有幾個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來憂愁的年輕異性,在貴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奇怪的是,盡管曆代君王都有後宮三千佳麗,供其淫樂,尤其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有四萬嬪妃仍嫌不足,竟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立為貴妃,這種老來癡情卻為後人津津樂道,成為千古不朽的愛情大悲劇。就因為他們是男性君主,他們的荒淫僅以一句“英雄好色”得到寬容。 而武則天納男寵,則要承擔千古罵名。

§§第四卷 如果愛,請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