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國曆史上唯一的武則天帝,她的淩雲之誌,她的萬丈雄心,以及她巾幗不讓須眉的風格,不能不讓人由衷的欽佩!直到今天,武則天仍是一個謎一般的女子,高高聳立在人們的視野中。
武則天,不但做到了母儀天下,而且敢為天下先,如一把利劍刺穿所謂的封建道德的層層阻難,這把劍寒光閃閃,明亮的光芒刺的人掙不開眼。高高在上的武則天,把天下的興亡都抓在手中,發號施令,英武絕倫,她用她的知人之明,識人之智,用人之術,把一個繁盛帝國的根基深深紮下。一個女子,能成就眾多男子不能成就的事業,能讓世界因她而精彩,離開她不行。這樣的一個女子,真乃英雄。女子當如武則天!
(一)天下再沒有女子如她璀璨
傳說故事——武太後怒貶牡丹花
一陣冗長的鍾聲打破沉寂,朱紅的大門被打開。一個柔弱的女子款款而出,順著那長長的台階,走出深庵,步入紛亂的紅塵。在那個與世無爭的佛門淨地,人們看到的是其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中的情意纏綿柔情若水,又能有誰看出她細碎步履中日漸成熟的霸氣?
自古深宮中的紅顏扮演的總是禍水這個角色,自古宮廷裏的女子飲泣的總是無可奈何的悲劇。而她,以不一樣的姿態立於不屬於紅顏的朝堂之上,在龍位上書寫嫵媚的一筆,成為曆史中獨特的一道風景。
武則天三個大字高懸於“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之上,有誰敢說她的能力不及男子?天字一號才子狄仁傑與姚崇伏拜於她的腳下,宮殿之下更有多少能人賢士對她俯首稱臣。
一襲皇袍穿越曆史的朝堂,她是五千年裏絕無僅有的至尊武則天。
殘酷的現實磨練了她驚人的毅力,在無數帝王將相麵前,她以柔中帶剛的姿態毫無懼色地站在曆史之巔。她以鐵腕征服了天下,以霸氣駕馭了屬於自己的盛世王朝。八十二個坎坷的春秋,她導演了一出令人歎服的霸王之戲。
話說某年冬天,長安城白雪皚皚,武則天偕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暖閣賞雪。
時值隆冬,百花凋零。武則天邊吟詩、邊賭酒,忽有清香撲鼻而來,醉眼四下張望,原來是臘梅開了。
武後龍顏大悅,認為蠟梅既來伺候,園中各花也應開放以助雅興,分付備輦,要去賞花。
公主是個明白人,說:“花開各有時。臘梅本係冬花,此時開放正合時令。百花若要齊放,需等來年春天。”武則天哪吃這一套,認為“聖天子百靈相助”,自己貴為女主,要挽回造化,誰敢違拗!
無奈之下,眾人隻得前往。
可到了群芳圃,除臘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盡是一派枯枝。武後羞愧難當,差點把酒都羞醒了。還是一個小太監會來事,說:“眾位花仙還不曉得萬歲要來賞花,所以未來伺候。倘萬歲親自再下一道禦旨,明日自然都來開花了。”
武則天順勢下了台階,回宮後醉醺醺地寫了《臘日宣詔幸上苑》四句詩:“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命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結果,百花懼怕武後淫威,第二天紛紛違背時令破例開放。唯獨牡丹仙子不事逢迎,拒不開花。這下激怒了武則天。
武後大罵:“朕素喜牡丹,尤加愛護:冬日則圍布幔以避嚴霜,夏日則遮涼篷以避烈日。三十餘年,習以為常。朕待此花,可謂深仁厚澤。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分付太監:“即將各處牡丹,逐根掘起,多架柴炭,立時燒毀。”
多虧公主求情,武後答應焚牡丹幹枝枯梗,不傷其根,限牡丹即時開花,否則“格殺勿論”。時間不長,牡丹紛紛開放,連那炭火炙枯的,也都照常開花。武則天怒氣暫消,命人撤去炭火,還不忘數落牡丹一番,念其素列藥品,尚屬有用之材,所有大內四千株牡丹,即日貶去洛陽。
牡丹貶到洛陽後,日漸滋生,“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陽最盛。”
這段傳說,精美動人,將武則天那一怒一霸描寫的淋漓盡致。怒貶牡丹,又加了幾分武則天的女子嬌媚。曾有四大美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貌,又怎麼比得武帝怒斥牡丹花之女子英姿?
美人出於何處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武則天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武則天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據說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在四川利州(今廣元)度過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2歲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感業寺為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皇後複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26歲。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為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不滿昭儀之位。開始動起了當皇後的念頭。王皇後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後來設計殺死皇後。
(二)天下再沒有女子如她榮貴
開元盛世
武則天生活的那個時代,整個唐朝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顯示出一種博大的氣象。對外,拓疆有功,唐統治者被周邊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內部,經濟繁盛,穀物藏於百姓之家,人民的生活較為殷實。同時,國家開放包容,對世界敞開大門,唐都長安成為世康生界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國際間著名人物薈萃之地”。
著名詩人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便是對這一宏闊氣象的生動寫照。但是,當時的唐朝也是一個等級森嚴、崇尚血統與武力的男權社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能夠駕馭這麼一個龐大帝國,在延續初唐繁榮穩定的前提下,又為盛唐局麵奠定堅實的基礎,沒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膽略與氣度,幾乎是不可能的。重視、愛惜人才是武則天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特色。
關於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關於駱賓王的。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到處散發駱賓王寫的《為徐敬業討伐武氏檄》。該檄有“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等極其惡毒、極具攻擊性的語言。武則天看後不但沒有大怒,反而讚歎駱賓王文采飛揚,認為“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乃“宰相之過”。駱賓王“亡命”後,武則天還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傳於世”。駱賓王曾在《在獄詠蟬》詩中悲戚地說:“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沒想到,他死後“表”“心”的竟是他的政敵武則天!
這不免令人哀歎知音難遇並佩服武則天的愛才之心、容人之量。後來清朝詩人丘逢甲在《題駱賓王集》詩中,盛讚武則天的表現:“鳳閣鸞台宰相忙,此才意令落蠻荒。若將文字論知己,惟有當時武媚娘。”史書所記,關於武則天重視、愛惜人才的例子還有很多。宋璟為官剛正不阿,經常遭到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等人的陷害,“則天察其情,竟以獲免”。蘇良嗣鯁直不貳,他當宰相時,與尚書韋方質有隙。質犯法當誅,胡亂攀引良嗣,“則天特明保之”。以上種種,足見武則天愛才、惜才之心。唐中期的宰相陸贄據此評價武則天道:“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也借《資治通鑒》一書,表達自己對武則天的看法:“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由於武則天愛才心切,使得當時一部分官吏敢於當麵廷爭“逆龍鱗”而依法辦事。這就引出了武則天執政的另一特色:勇於納諫,勇於自我反省、自我糾錯。說起武則天納諫,論者以為比起唐太宗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宗暮年“慮人致諫”或“杜諫者之口”,而武則天晚年卻能避免其失。由她出題、組織北門學士編撰的《臣軌》一書,因故未能及時完成,她於長壽二年(692年)親自撰寫完成。書中明確要求臣下要“匡君之惡”,大膽揭露她的過失。她還專門設置“補闕”、“拾遺”等官,鼓勵臣子進諫。這些絕不是她說的漂亮話,做的表麵文章,曆史已經實實在在證明了這一點。狄仁傑經常當麵指責其過失,武則天總能曲己意而從之。甚至當一些諫官對武則天的進諫,幹預了她的私生活、直指其隱私,令她非常難堪的時候,武則天還能不怪罪,有時還給予獎勵。這種度量和納諫精神,在曆代最高封建統治者中,實屬罕見,難能可貴。更難能可貴的是,武則天還勇於反躬自省,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舊唐書·則天皇後紀》認為武則天能夠“遵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晚年,為了彌補、匡正自己的錯誤,武則天又於長壽元年至神龍元年(705年)正月退位前,多次下達減獄、洗冤的詔書。如果說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說明武則天過人之處的話,那麼武則天在國家製度建設上的一些舉措,垂百世而為後世法,給以後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進程帶來巨大影響,則不是一般帝王所能做到的,也更具有曆史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