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超越心理障礙,發展完善人格(1 / 3)

精神障礙是一種常見病,在所有人群中有25%以上的人,會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受到它們的侵擾。它們也是世界性的,影響著所有國家和社會的人,所有年齡的個體,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窮人,從城市到農村。

——2001年世界衛生報告

一、了解精神障礙

(一)什麼是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又稱為心理障礙,是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 ICD-10)中的一組疾病。其特征是:在思想、情緒或行為上發生與個人痛苦或受損功能有關的改變,它不僅是“正常”範圍內的變化,而且顯然是一種反常的或病理的現象。

一般說來,它們都以異常的思想、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的某種合並存在為特征。一次性發生反常行為或短時間的反常情緒本身並不表示存在精神障礙,它必須是持續存在或反複發生的,並在生活的一個或多個領域引起某些個人痛苦或功能損傷,並有其他特定的症狀和體征。

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疾病及其有關保健問題的國際分類》( ICD-10) -書,將精神障礙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FOO~ 09:器質性精神障礙;

Fl0~19:精神活性物質應用所致的精神障礙;

F20—29:精神分裂症、分離型及妄想性精神障礙;

F30~ 39:情感性精神障礙;

F40~ 49:神經症、應激相關的軀體性障礙;

F50~ 59:伴有生理、軀體因素相關的精神障礙;

F60~ 69:人格障礙,性變態;

F70~ 79:精神發育遲緩;

F80~ 89:心理發育障礙;

F90~ 98:兒童及青少年期發病的精神障礙;

F99:其他未標明的精神障礙。

另外,也可根據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心理障礙表現方式,將精神障礙分成以下五大類:

①嚴重的心理障礙: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瓦解,比如精神分裂症;

②輕度的心理障礙: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活動在某些方麵受到損害;

③心身障礙:是指由於身體某個係統器官的病變表現出來的心理異常現象;

④大腦疾患及軀體缺陷時的心理障礙:包括器質性損害、發育不全、軀體缺陷等三種原因所導致的心理異常或繼發性的人格障礙;

⑤特殊條件下,如藥物作用、催眠、夢境、人格偏離等出現的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劃分標準還有很多。例如,根據年齡段劃分為兒童、成人、老年心理障礙,等等。

(二)精神障礙的診斷對於心理障礙的診斷,現在國際上通常采用美國的DSM-IV的多軸診斷係統,又簡稱5軸診斷。

DSM(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Disorders)對個體的精神狀況通常做如下的診斷:

1.對“異常”的界定

(1)主觀痛苦

(2)客觀上妨害社會功能

2.係統的特點

(1)不是關於病因學的理論

(2)描述性的、操作化的標準

(3)以典型症狀為參考

(4)多軸係統

軸I:

臨床觀察到的主要問題或其他失常表現

軸Ⅱ:

人格障礙(穩定而長期的人格特點)

精神發育遲滯

軸Ⅲ:

一般的軀體狀態(指精神以外的其他醫科診斷的生理

疾病)

軸Ⅳ:

心理社會與環境問題

軸V:

機能的整體評價

一般地,在臨床精神診斷中,通過建立5軸診斷,能全麵反映當事人:①主要精神疾病;②病前的人格與智力發育水平;③同時存在的軀體疾病;④病前的心理社會應激因素;⑤病前的社會適應能力水平。並明確患者的精神障礙類型、嚴重程度,製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並且,診斷的內容在各個不同的部分各有側重:

軸I部分: 譫妄、錯亂、失憶及其他認知障礙 軀體狀況引起的心理障礙 與藥物有關的障礙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情感障礙

焦慮障礙 軀體形式的障礙

性與性別角色障礙 進食障礙

睡眠障礙 適應障礙軸Ⅱ部分: 偏執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 戲劇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軸Ⅲ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 精神發育遲滯 由其他臨床醫科診斷的軀體疾病軸Ⅳ部分:與主要支持群體的問題 與社會環境有關的問題 教育問題

職業問題 居住問題

經濟問題 獲得健康衛生服務的問題 與犯罪、涉及法律係統有關的問題 其他心理、社會和環境問題軸V部分(GAF量表): ‘91~100 功能普遍很好,沒有任何問題 81~90

功能普遍良好,隻有少數日常問題 ‘71—80

應激條件下有一次性症狀,隻有輕微不良影響 ‘61—70

有些輕度症狀或外在問題,但總體功能良好 ’51~ 60

中度症狀或外在問題. 41 ~ 50. 31~ 40●11~20重度症狀或外在問題現實檢驗或溝通存在問題,或多個外在領域嚴重失調行為受到幻覺影響,或言語交流與判斷的嚴重損害,或幾乎在所有領域無法維持功能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或常常無法維持基本個人衛生,或溝通基本喪失持續存在嚴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險,無法維持基本個人衛生,或嚴重自殺行為信息不足。

下麵我們將根據本書的宗旨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簡要介紹幾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的特點及其成因、治療措施,希望通過對這些精神障礙的症狀特點、成因及案例的分析與介紹,讓廣大青年學生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自己所經曆的困難,主動超越、戰勝這些障礙,積極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大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心理障礙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也是學生形成各種社會能力和良好人格特征的關鍵時期。由於學校、社會與學生自身的相互作用,大學生容易因各種誘因而產生心理衝突、困惑或過激的行為。可能由於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化解、消除,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使當事人的心理衝突、內在矛盾不斷積聚、強化,而使原有問題加重,在思想、情緒或行為上發生與個人痛苦或受損功能有關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是“正常”範圍內的變化,而且還是一種反常的或病理的變化,影響當事人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揮,並造成多方麵的心理行為困難,形成心理障礙。按《疾病及其有關保健問題的國際分類》(ICD-10)的相關標準來看,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神經症和人格障礙兩個大類。

1.神經症

神經症是臨床上表現最多的一種精神障礙,約占75%以上。有精神病專家估計,神經症的比例已超過3/4,可達80%左右。

神經症一般沒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質性病變,但確有心理異常的表現,甚至可以表現得非常嚴重。當事人對自己的病態有充分的自知力,沒有感知覺和思維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沒有缺損,其行為一般能為社會所接受。

神經症是一種不同於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非器質性精神障礙。它可表現為多種症狀,包括軀體及精神症狀,軀體症狀有頭痛、頭昏、消化不良、肢體疼痛等;精神症狀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易疲勞、失眠、焦慮、恐懼、多疑、強迫思維和行為等。病人自知力良好,自我感覺病情很重,內心十分痛苦,迫切要求治療。

事實上,神經症是比較輕的精神障礙,它的發病常因個體心理素質及社會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過度緊張,致使大腦機能活動暫時失調而形成的一組疾病。它在我國的發病率高達22%以上,發病年齡多為16~ 40歲,是大學生群體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障礙。我們的臨床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資料表明:來訪者中神經症占2/3。

每個神經症當事人不一定都有同樣的人格表現或臨床特征,對同樣症狀反應也可以很不相同。但神經症當事人也有許多典型的或共同的表現:

(1)自相矛盾的心理狀態。當事人感到不能控製他自認為應該加以控製的心理活動,如焦慮、持續的緊張心情,矛盾對立的兩種情緒、欲望、行動傾向、態度和價值觀,在他們的內心不斷地進行鬥爭,當事人既無法擺脫任何一方,又無法把兩者協調統一起來。矛盾心理和不能擺脫矛盾心理而產生的焦慮可能使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2)焦慮情緒。神經症常常感到有說不出原因的擔心、煩惱和緊張。焦慮往往由一些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引起,當事人對刺激的感受性很低(敏感性高),稍有刺激就會有較強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率加速、呼吸加深等。情緒的生理喚醒程度高,使其更易感到焦慮。

(3)防禦性行為。神經症患者由於疾病的影響,適應環境的能力受到了削弱,對於生活和工作環境中所遇到的挑戰,一般不能以恰當的行為方式或行為能力做出反應,不是去設法解決遇到的困難,而是常常試圖避免麵對現實,甚至自欺欺人地製造借口,躲避或否認困難的存在。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觀點,這些都是當事人不自覺地運用心理防禦機製的結果,是一種典型的防禦性行為。

(4)人際關係的衝突。神經症患者常給人的印象是生硬、固執、不合群、自我陶醉、懷有敵意或受人擺布。由於他們適應性不良的行為和焦慮情緒,往往過分要求別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能真正了解自己,更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放縱自己而又苛求別人。他們與人相處時,容易發生人際關係衝突,不僅由於他們過分苛求別人和自以為是,而且由於他們常常缺乏自知之明,內心充滿矛盾,行為反複無常,讓別人感到此人難以相處。

(5)軀體不適感。神經症患者自我感覺軀體病痛並不是由軀體器官的器質性損傷所引起,而是由於消極情緒的影響,身心交互作用而導致生理上自我感覺不適。這種不適感可以是含糊不清的或局部的。因為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渾身是病,而身邊的人又不能總是給予關心和同情,有時甚至表示不能理解。所以,幾乎所有的神經症患者都會訴說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老是怨天尤人。持續的不愉快和心理緊張使有些當事人常常表現為冷漠無情、對外界缺乏興趣,老是擔心自己“心髒不好了”、“要得胃潰瘍了”、“要發瘋了”或擔心控製不住自己會做出什麼不好的事情來。

神經症是一組複雜的疾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疾病及其有關保健問題的國際分類》(ICD-10),神經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症、強迫症、焦慮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鬱症以及尚未確定的其他神經症。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神經症。通過對這些神經症的簡單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夠對它們進行識別和預防。

(1)神經衰弱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神經症。此病為精神科和內科門診的常見病,當事人多為青壯年,絕大多數病例發病於16~ 40歲之間,男女兩性無明顯差別,腦力勞動者居多,在青年學生中更是常見。它是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腦機能活動過度緊張而導致的神經活動能力的減弱。本病大多緩慢發展,起初程度較輕,病情反複波動,以後症狀逐漸增多、加重,且較固定而持久。有的當事人病程可遷延很久,長達幾年或數十年。如果經過積極地及時治療消除病因,當事人又能正確對待疾病,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疾病可以緩解或痊愈,愈後一般表現良好。

①神經衰弱的主要表現:

A.興奮性增高。在疾病早期,可表現為感情的控製能力降低,容易因一點小事而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當事人易激動、好傷感,甚至易笑易怒、煩躁不安、感覺過敏。不僅表現為對機體內的感覺過敏,如感到頭部的血管搏動、心髒跳動、胃腸蠕動或全身酸軟等,而且還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的過敏,如怕光、怕聲,尤其怕嘈雜的環境,此外常有頭部持續性鈍痛及頭暈腦脹等。睡眠障礙常表現為人睡困難,或睡眠淺、多夢、易驚醒或早醒等。

B.衰竭性增強。注意力渙散,特別是隨意注意減弱。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也明顯減退,對於剛記過的(特別是數字、名字、地點以及剛放置的東西等)轉瞬即忘。情緒易波動,容易憂傷沮喪,情感反應強但不持久。

C.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在心血管機能方麵表現為心悸、心慌、心跳、皮膚潮熱、多汗或手腳發涼等;在呼吸機能方麵表現為出氣不舒暢、胸悶、憋氣等;在胃腸機能方麵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或便秘。

D.疑病。當事人對疾病的性質往往缺乏認識而產生一些疑病症狀。如因腸胃功能失調而懷疑有腸胃癌,因頭疼頭暈而懷疑腦子長瘤,因經常失眠、記憶力減退而害怕發展成傻子或精神失常等。上述症狀並不是每個當事人都有,有些人隻表現出其中一部分症狀,且在程度上亦有所不同。

②神經衰弱的病因。

神經衰弱易發生在性格不開朗、心胸狹窄、敏感、多疑、急躁和過分主觀的人中。長期持續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工作生活環境不良、精神創傷或負性情緒體驗以及軀體性疾病等因素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成為本病的病因。

巴甫洛夫學派的觀點認為本病的生理變化主要是內抑製過程的弱化。因為內抑製無論從種族發展或個體發展來說,都是出現最晚、最脆弱而最易遭到破壞的。內抑製的弱化、興奮過程受累易使大腦的興奮與抑製過程產生不協調、不穩定,即易興奮又易衰竭的狀態。同時由於皮質機能弱化而對皮下植物神經中樞的控製相對削弱,從而引起植物神經係統機能的失調。

③神經衰弱的治療。

主要是采用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方法,同時以藥物或理療作為輔助手段。一方麵是重新調整當事人由於某種精神緊張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大腦機能失調的狀況;另一方麵是幫助當事人消除病因和可能繼續使疾病惡化的各種因素,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對疾病的疑慮,打破由此而產生的“惡性循環”。

(2)癔症

也稱歇斯底裏,也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期,女性多見。當事人多具有易受暗示、喜歡誇張、感情用事和“自我中心”等性格特征。因此常在不良性格的基礎上,由於明顯的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的作用引起大腦機能的失調而發病。特點是:起病急並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症狀,如感覺、運動機能障礙、內髒器官的植物性神經機能失調以及心理異常等,一般沒有發現與症狀相應的器質性損傷。

在《疾病及其有關保健問題的國際分類》( ICD-10)中,將癔症定義為:是這樣一種狀態,其所呈現的精神和軀體並不源於器質性因素,產生和維持症狀的動機不完全自覺,這些症狀旨在獲得某種實際的或幻想的利益。癔症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頗為複雜,它既可有精神異常和類似神經病的各種症狀,又可有內髒機能失調和植物神經機能障礙的症狀,還可以由於模仿而產生新的症狀。

①癔症的主要表現:

A.身體障礙:

a.痙攣發作(抽搐)。表現為類似於癲癇樣的抽搐。發作以前可有頭痛、胸悶、心煩等表現。發作時四肢抽動或挺直,兩眼球上翻,但不會達到意識喪失,因而在發作過程中常常伴有各種有目的的活動,如撕衣服、扯頭發、捶胸、抓周圍的人或發出怪聲等,同時麵部可有各種表情,顯得誇張與做作。

b.肢體震顫,肌痙攣。癔症性震顫的振幅粗大,在注意力集中或做隨意運動時特別明顯,可累及一肢、數肢或全身。肌痙攣是一群有協調機能的肌肉快速活動,表現為眨眼、搖頭、麵肌抽動、肢體抽搐、舞蹈症樣動作。

c.運動麻痹(癱瘓),臨床表現類似各種麻痹或不全麻痹,如偏癱、截癱或單癱等各種形式。這種現象與神經係統器質性病變所致不同,不伴有上或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傷的特征,無器官上的損害,肌腱反向和肌肉張力是正常的,不會出現病理反向或肌肉萎縮(但由於長期不用,仍然可以出現廢用性萎縮)。症狀的產生或好轉與暗示作用的關係密切,而且常伴隨癔症發作的其他症狀。

d.言語運動抑製。表現為“緘默症”和“失音症”。緘默症患者不能用言語答複別人的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經常保持沉默。但閱讀和書寫能力仍保持良好,可用書寫與人交談,或用手勢表示自己的意見。失音症患者雖努力試圖說話,但仍不能發出聲音,或隻能發出嘶啞的或耳語般的聲音,而檢查證明發音器官和聲帶機能又完全正常。

e.感覺過敏。表現為某些皮膚過敏區的存在,此時,即使輕微的觸摸亦可引起劇烈疼痛。過敏的範圍與神經分布不符合,有的當事人在咽部有梗阻感,或有“癔球”堵在咽喉部吞不下又吐不出。

f.感覺缺失(麻木)。常表現為軀體感覺缺乏或視聽機能障礙。感覺缺失的分布很難以一般神經病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感覺障礙可有以身體中線為界截然劃分的半側皮膚感覺缺失。視覺障礙可表現為失明、弱視、同心性視野縮小、管窺等。癔症性失明常突然出現,但對光反射大都保存,步行時可繞過障礙物。聽覺障礙主要為耳聾,亦多突然,但前庭器官功能大多正常,而且有時對聲音刺激可有瞬間反應,有時可在睡眠中被喚醒。

B.情感障礙:

a.情感爆發。這是本病常見的發作形式。當事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精神失常,行為表現有哭笑、狂怒、叫喊、吵罵、打人、打自己、毀物等。有時表現委屈、悲傷、痛哭流涕,或又突然興高采烈、又唱又舞,常伴隨幼稚、做作、撒嬌或演戲樣的動作表情。其說唱謾罵的內容多與精神創傷有關。

b.意識障礙。在癔症的各種形式的發作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這時當事人可有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或為昏睡,呼之不應,推之不動,四肢發硬,僵臥於床,僅見眼瞼顫動;或為癔症性木僵;最多見的是意識朦朧狀態。當事人情感豐富,表現生動,行為誇張,富於表演色彩,談話常以歌謠式,說唱內容與精神創傷有關。意識障礙最主要的表現是:意識範圍的縮小,這時當事人的整個主觀心理活動往往局限於引起發病的精神緊張因素和不愉快的體驗,以及與此有關的活動上,當事人對周圍的感知覺變得遲鈍、定向力不完整,但情緒反應則是鮮明的。

c.假性癡呆和童樣癡呆。當事人在意識模糊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一些反常表現,如說不出自己的姓名和年齡,甚至連普通物品的名稱也叫不上來,對別人的提問常做荒謬的回答或答得牛頭不對馬嘴;其表現似乎癡呆極其嚴重,但實際智力並無障礙,稱為假性癡呆。有的當事人表現為言語、聲調和行動都模仿兒童,頑皮而又幼稚,自稱是“小寶寶”,哭著要找媽媽,要吃糖,把周圍的人叫“叔叔”、“阿姨”,等等,則稱為童樣癡呆。

d.癔症性遺忘症。當事人常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發作,突然表現出對自己的姓名、年齡以及親人的名字全部遺忘,或者對自己過去生活中的某一段時期的經曆完全遺忘,或者對與自己的精神創傷性體驗有關的情境和內容完全遺忘,甚至可以把既往的一切突然全部遺忘。

②癔症的成因:

當事人所具有的癔症性人格特征與心理、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癔症的成因。

A.癔症性人格的主要特點有:

a.情感化。對人對事及進行判斷推理,完全從當時的情感出發,容易感情用事,而且情感反應強烈而不穩定。即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b.富於暗示性。癔症患者極易接受別人的言語和行為的暗示性影響。此外,當事人也較容易產生自我暗示,各種軀體的不適都可成為自我暗示的基礎。

c.富於幻想和以自我為中心。當事人常好誇耀自己、顯示自己,樂於讓自己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歡受到別人的讚揚和重視。他們善於幻想,特別是當情感反應強烈時,常常把想像和現實混淆起來,以致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像還是現實。因此,容易給人一種虛假和演戲的印象。

B.心理一社會因素。凡是能引起當事人氣憤、委屈、驚恐、羞慚、窘迫、恐懼、憂慮和痛苦等較深的創傷體驗和持久的精神刺激,如親人亡故、家庭不和、婚姻不滿、鄰裏糾紛、與領導有矛盾、工作不順心以及各種事故等,均可成為致病的心理一社會因素。加之當事人不能正確對待、處理不當,就會持續地起作用,造成大腦高級神經活動的過度緊張而發病。

由於癔症當事人具有富於暗示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當事人極容易受到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影響。暗示作用就成為癔症發病的重要心理因素。

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病理生理學觀點對癔症的心理機能的解釋為:癔症患者由於大腦皮層的協調機能和第二信號係統機能相對減弱,致使受其控製和調節的第一信號係統和皮層下部位的機能相對增強。皮層下係統機能的增強,就表現為本能欲望的活躍,情感表現強烈而鮮明。第一信號係統增強,當事人就表現為形象思維突出,富於形象幻想。由於第二信號係統相對減弱,當事人的理智活動能力,如判斷、批判能力也相對減弱,就表現為暗示性增強。在強烈的心理一社會因素的作用下,癔症患者的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製狀態。如果皮層下由於正誘導的作用而處於脫抑製狀態,就會出現情感爆發和痙攣發作,如果大腦皮層的抑製過程向皮層下部位擴散,則會產生深度的抑製狀態,以致出現癔症性癱瘓或癔症性木僵。

③癔症的治療:

有效的方法仍然是以心理治療為中心的綜合療法。在治療過程中,首先是要幫助當事人端正對疾病的認識,使當事人了解癔症是高級神經係統機能失調的表現,發作時的狀態是大腦機能暫時性失調,完全能夠治好而不會留下殘疾,以此解除當事人的思想顧慮,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其次是要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人格特征中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做出努力,進行適當的矯正。再次是要幫助當事人合理安排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時間,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強其對精神刺激的耐受力和調控能力。最後是要指導當事人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注意改善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盡量減少人際關係的衝突,正確處理各種不愉快的問題。這些對於癔症的治療和預防均有重要意義。

(3)焦慮性神經症

焦慮性神經症又稱焦慮症,也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當事人以焦慮情緒反應為主要症狀,同時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的紊亂。

焦慮狀態表現為:當事人常感到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恐懼或難以忍受的不舒適感,整日惶惶不安、憂心忡忡,似乎預感到災難將降臨頭上;害怕會患上不治之症、甚至死亡,害怕上級會與自己過不去,擔心自己可能會因失去控製而精神錯亂,等等。當事人對自己的“無能”所招致的“挫敗”感到非常的自咎,或表現出嚴重的自卑感,有時會由於內心的過分期待和恐懼情緒而達到驚恐發作的程度。在行為方麵,當事人常常表現為坐立不安地走來走去,兩手做無意義的搓動或捶胸頓足,不能保持安靜,或不時發出歎息。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產生焦慮反應,這是人們對於社會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後果的緊張、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是一種防禦性反應狀態。例如,麵臨考試、等待會見重要人物、即將登台表演、地震時期準備應付不測等都能引起這種反應。

然而,對於正常人來說,隻要生活中可能引起焦慮反應的事物和情境過去了,其防禦性反應狀態自然解除,很少反複地出現,即使反複出現時,正常人通過不斷地適應也可以逐漸減少焦慮反應,並增強克服挫折情境的信心,從而擺脫這種反應狀態。但是對於焦慮症患者來說,不僅可以對特殊的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情緒反應,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產生這種反應狀態,並說不出原因也無法加以擺脫。

①焦慮症的致病因素:

A.內心衝突。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來源於精神內在衝突,包括本能衝動與現實原則、本能衝動和道德準則之間的衝突。因防禦行為而使原始衝動得不到滿足或發泄,本能衝動繼續積累到某一程度時,自我的控製能力失效。由於致力於激烈的內部防禦工作,神經症患者在本能衝動負荷過盛的情況下防禦無效則變為焦慮,表現出坐立不安、激動、浮躁、緊張與失眠。

B.生理因素。焦慮症的生理基礎,是神經係統活動的全麵亢進,主要是植物神經係統(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係統)的興奮。研究表明,焦慮狀態的當事人休息狀態的心理、生理自發反應(基礎水平)普遍比常人高。以腦電圖或皮膚電反應為指標的生理喚醒水平均高於常人,而喚醒水平高常常可以伴隨動機和情緒的內在變化。因此,高喚醒水平就成為對外部刺激的高水平反應的指標,可能是造成焦慮症患者的病理性期待狀態,對環境刺激的過分敏感,對於某些情境變化的過度擔憂與恐懼,情緒狀態的起伏變化特別劇烈等的直接原因。

C.心理一社會因素。新精神分析學家艾裏克森( Eriksson)提出:焦慮是由於兒童在社會生活中其心理的發展受到挫折和失敗的結果。一個兒童如果沒有細心關懷的父母來撫育,相反遭到忽視、拋棄甚至敵視而造成心理矛盾衝突,其結果是他們長大以後就會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別人、不信任周圍的環境,尤其不信任自己的個性(人格),從而就會感受到持續不斷的焦慮;並借助心理防禦機製來應付所看待的世界,而這種應付往往是不適當的,因而又加重了焦慮。從社會和文化觀點來看,在現代的工業化社會中,由於競爭加強、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擁擠、生活節奏緊張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心理壓力。人們較少感受到由社會的支持和人際交往所體現的安全感,而更多地感受到由於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恐慌和不安。這是現代社會造成大量的神經症(包括焦慮症)的根源。也有人用“失助感”來解釋焦慮症,當人們感到對自己命運的掌握失去了主宰的能力,同時又不能有把握地從別人那裏得到援助,感到自己處在“孤立無援”的處境時,人就會出現焦慮。

②焦慮症的治療。

仍然使用以心理治療為主,配合藥物的綜合治療方法。心理治療主要是進行一般性的解釋和說理的支持性心理療法,即通過安慰、鼓勵、保證和支持等心理治療,使當事人消除引起焦慮發作的思想負擔和恐懼心理,使當事人明了疾病的性質和原因,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然後進一步幫助當事人找出並消除引起疾病的各種因素。對焦慮症來說,輔助藥物治療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治療措施。

小常識、

慢性焦慮症與急性焦慮症的不同表現

①慢性焦慮:

A.情緒狀態。表現出持續性精神緊張,但強度並不很大,對客觀上並不存在某種威脅、危險和破壞的結局,當事人總是擔心、不安和害怕,盡管也知道這是一種主觀的過慮,然而常常不能控製,使當事人頗為苦惱。

B.軀體症狀。以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為主,如口幹、上腹不適、惡心、脹氣、腹瀉、胸悶或呼吸急促、心悸、胸痛、月經不調或痛經、頭暈、出汗、麵色潮紅等。

C.運動症狀。與肌肉緊張有關,有緊張性頭痛,在背、頸區有一種緊壓感。肌肉脹痛和僵直,特別在背部和肩部,手有輕微震顫,腿發抖或發軟。

②急性焦慮症:

A.情緒狀態。緊張情緒會因某事、某人或特定情景的刺激而突然爆發,當事人體驗到的緊張、煩躁不安的強度大,有時還會產生發作性驚恐。

B.軀體症狀。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常會伴隨嚴重的心血管係統的症狀,如當事人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覺得“心髒快要跳出來了”,不時地出現心悸、心慌,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昏厥。由於過度地呼吸,導致血液中堿性成分增加而發生手足麻木、頭部發脹,以致出現肌肉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