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這把雙刃劍,已經讓我們感觸頗深。它給我們帶來歡樂,也帶來無窮的煩惱。經曆了無數的教訓,我們終於明白網絡是可以駕馭的。建構自己健康的網絡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遵守網絡行為規範和網絡道德,我們就可以擺脫網絡的陰影,生活在它帶來的無限快樂之中。網絡,原來可以是一片樂土。
一、認知網癮綜合症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電腦的功能急劇膨脹,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一個更為多彩的新世界,它令人著迷,尤其令大學校園裏這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著迷。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於1999年7月27日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裏的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1999年6月30日,我國1690萬上網用戶中,21—35歲的占88.40A,大專學曆以上的占86%。而這個中心2002年7月發布的第七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6月30日,中國內地網民達到4 58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72.80A,大學生中有930h,涉足互聯網。
網絡包羅萬象的特點能夠滿足青年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網絡可以釋放學習壓力,網絡也提供了迅速多樣的娛樂方式,可以使大學生們在與人聊聊天、看看動漫、打打遊戲的同時,舒緩心理壓力,保持心理狀態的平衡。同時,通過網上交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圈子進一步擴大。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結交的人,在網上都可能成為好友,隻要有共同語言,年齡、性別、相貌、地域、生活背景等差異都不再成為交友的障礙。在現實生活中不便流露的情緒、情感,也都可以在網上自由地表露,各種網絡符號和文字間洋溢著喜怒哀樂。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網絡在向我們展示它美好一麵的同時,也將它的陰影悄悄籠罩在我們的頭上。由於網絡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各種需要,大學生們逐漸變得過分依賴和信任網絡,既沒有想過要對自己的上網行為加以適度控製,更不會在網上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由此,長時間的上網產生了一係列的身心健康問題,如視力下降、神經衰弱、思維遲鈍、身體蒼白消瘦、上網成癮、患上網絡孤獨症、陷入畸形網戀,等等,導致學業荒廢,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網絡成癮案例
某男生,20歲,本科二年級。現在麵臨的學業困境:有十個學分的成績不合格,同時又要學六門功課,麵臨補修或留級。不及格的科目補修也很困難,而留級又會使父母和自己臉上無光。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位同學高中時的成績很好,高考時想考清華,結果沒有發揮好,進了現在這所大學,雖然也是個不錯的學校,但他心裏始終感到不滿意。進校後對大學的自學氣氛不適應,無法堅持上自習,結果第一學期下來成績中等。他覺得學習很單調,生活也沒有趣味,開始迷失方向。他喜歡上了一個成績好的女生,並在這種狀況下向她表白,結果遭到女生的拒絕。這時,別人叫他一起去網吧打遊戲,他就去了。開始他覺得新鮮刺激,後來就入迷了,曠課去泡網吧。結果二年級第一學期考試除了英語以外,所有科目“全軍覆沒”。從這以後,他便不再喜歡去網吧打遊戲,自己也承認雖然玩遊戲時可以忘記一切,但過後又十分空虛。但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每當別人來叫他去泡網吧時,他總克製不住,一次次地陷入網吧中不能自拔。
這是一起典型的網絡成癮案例。在網絡引起的心理障礙中,最常見就要數網絡成癮了。網絡成癮也叫網絡上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目前醫學心理學上對這種病症還沒有形成統一定義的診斷標準,國外有人將其定義為:“強迫性的過度使用網絡和剝奪上網行為之後出現的焦躁和情緒行為。”網絡成癮的主要表現有:對網絡有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總認為上網時間不夠而不斷增加上網時間;從上網行為中獲得愉快和滿足,下網後就會焦躁不安,感覺不快,變得不願參與社會活動和與人交往;以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與情緒問題,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傾向於否認過度上網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造成的損害。
網絡成癮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時間來上網,即使沒有特殊理由,也要打開郵箱看看信件,瀏覽一下新聞網頁,到聊天室去逛一圈,最後才肯下網。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校大學生網民占所調查總數的90.2%。按每周上網時間統計,每周隻上網1—2小時的“初級網民”所占比例較低;以每周上網3~4小時者居多,占總體人數的47.9%。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每周的上網時間超過8個小時。患此症的大學生不願與同學交往,成績下降,有的為了支付巨額的上網費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一項調查顯示,由於上網過度,37.7%的學生有睡眠障礙;16.9%的學生出現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的現象;16.3%的學生有思維遲緩的現象;3.1%的學生有社會活動減少,甚至自殺的意念。
網絡成癮並不是一開始上網就形成的,大多數網絡成癮者剛接觸網絡時並沒有形成依賴,而是在逐漸了解網絡、學會網上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被吸引住,以至於上網時間不斷延長到最後不能自拔。而且網絡成癮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有的人因為在學業上遇到困難不能很好地解決,在多次失敗以後,內心的挫敗感增強,自信心減弱,便把網絡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沉迷其中;有的人不滿足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的單一性,便在網上實現角色的多元化和理想化,把自己塑造成截然不同的人,今天是“戰爭英雄”,明天是“風流才子”,後天又是“無賴混混”,超越了時空的限製,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有的人在現實中不善交際,見人就低頭臉紅、木訥少言,卻又希望與人交往,於是就把網絡作為自己交際的大舞台,在網上高談闊論、無所不言,並顯示出與真實自己全然不同的風趣幽默和聰明伶俐,由此獲得心理的滿足,於是他們更加迷戀網上虛擬的自己以及自己所營造的虛擬人際關係;還有的人覺得上網無聊,但不上網更無聊,於是便陷入了無聊一上網一更無聊一上網的惡性循環中。更多的時候,網絡成癮的形成是多種原因的混合,正如上麵案例中那位男同學的情形,在高考擇校不如意、學業受挫、愛情失意、失去奮鬥目標、自控力不強的情況下,成為網絡的俘虜。
根據網上的具體表現,網絡成癮可分為五種類型:①色情網絡成癮,主要指迷戀網上的色情文字、圖片和影像等;②網絡交際成癮,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網上進行人際交往;③網絡強迫行為,包括強迫性地參加網上賭博、網上拍賣或網上交易;④強迫信息收集,包括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無用的、無關的信息;⑤計算機成癮,包括不可抑製地長時間玩計算機遊戲。
那麼,大學生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得了網絡成癮症呢?目前對網絡成癮症還沒有形成正式的診斷標準,不同的心理衛生專家提出了不同的測評標準,但大體上涉及的幾個方麵都是一致的。其中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套評估標準,一共有八項,大學生網民們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對網絡的依賴有多深,有沒有成為“網絡奴隸”:
①每月上網超過144小時,也就是一天4小時以上;
②頭腦中總是呈現出與網絡有關的事;
③無法抑製上網衝動;
④上網是為逃避現實、解除焦慮;
⑤不敢和親友說明上網的時間;
⑥可能因上網造成學業及人際關係的問題:
⑦上網比自己預期的時間還久,花太多錢在更新網絡設備或上網上:
⑧上網的時間要越來越長才能得到滿足。
你是否被網絡俘虜了呢?如果你的情況符合上麵八項中的五項以上,就表明警鍾敲響,你已經上網成癮了,需要對自己和上網心態和行為進行調整。當然,符合的項目越多,你的症狀就越嚴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哦!
另一種常見的網絡心理障礙是網絡孤獨症,主要是指希望通過上網獲取大量信息,通過網上娛樂、網上人際交往來提高或改變自己。但上網未能解除孤獨(甚至加重了原有的孤獨),或反而因為觸網而引發孤獨感這樣一類不良心理狀況。網絡給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人際交往平台,不論是通過QQ、電子郵件還是BBS,他們都可以與另一個電腦終端進行交流,以前隻是靠文字和符號輸入,相互之間不見其人,也不聞其聲,給雙方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現在網絡技術更加進步了,網友之間還能夠進行音頻和視頻聊天,隻要願意,就可以耳聞目睹對方,交往更加直接有趣,因此更受歡迎。大學期間正是同學們通過各種社交活動、集體活動來發展自己的組織活動能力、擴大人際交往圈子、培養多種愛好的時期。而以網上交際替代現實交際,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的實際交往機會必然大大減少:和家人、朋友、同學之間也必然缺乏各方麵的交流,更不用說其他的社會交往了。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喪失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言語不得體,久而久之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有的同學本來性格就內向,不善社交,然而又希望結交朋友,便選擇了網上交友這一輕鬆便捷的方式。網絡的隨意性和匿名性消除了他們的緊張和尷尬,使他們能夠對著電腦“侃侃而談”,自由地抒發感情、發泄情緒。然而,這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在網上眉飛色舞、興致高昂,下網後卻寡言少語、興味索然,變得更加內向,與網上判若兩人。就像一位同學自己說的那樣:“我在網上越快樂,網下就越孤獨。”強大的心理反差容易使人產生消極沮喪的情緒和強烈的孤獨感,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喜歡獨來獨往。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越發將自己封閉在網絡世界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除了網絡成癮和網絡孤獨症以外,網絡帶來的“負產品”還有畸形網戀、雙重人格、網絡越軌行為,等等。網絡給了大學生尋求感情慰藉的出口,他們熱衷於在網上談戀愛,體驗另一種浪漫,贈送電子鮮花表白心意,“感情成熟”時就在網上舉行“婚禮”,讓其他網民們都來道喜。當然,“感情破裂”了也隻需要在網上宣布“離婚”就自由了。由網戀轉為現實戀愛的也有不少,而且有的還成功了,最終結為秦晉之好,筆者身邊就有好幾對這樣的。但是,更多的網戀是以失敗告終,當網上交流已經不能滿足情感需求的時候,自然會想到見麵。可是沒想到一見之下,大驚失色,那個在網上高大威猛、又酷又帥的他居然長得瘦小幹巴,而且還是一個酒糟鼻,簡直就是一隻“青蛙”!而那個在網上嬌羞可愛、明眸皓齒的她呢,也竟然是一個“恐龍”!於是倉皇逃走,這段網上戀情也就破滅了。正所謂“見光不死,是為網神”,可是有幾個人能見光呢?網上顯示的是男性,卻很可能是女性,明明隻有一米六,非說自己有一米八,反正看不見嘛。至於年齡就更不用說了,有人在網上提供的年齡要麼很老,比如100歲;要麼很小,比如3歲,那是故意的。大多數都“剛好”處於18~30歲之間,暗示著網戀的最佳年齡。於是,很多荒唐的事情出現了,十幾歲的男孩和四十多歲的婦女網戀,花季少女和老頭子網戀,甚至兩個同性人以為對方是異性而“熱戀”,一些已婚的人在網上喬裝未婚而與人網戀,尤其是以大學生為其對象,來實現自己不敢在現實中付諸行動的情感出牆。還有的發現自己的網上戀人原來是自己家裏的人……種種情形,不一而足。這種畸形網戀首先在道德上是不被接受的,不管是同性網戀、親人網戀、婚外網戀,還是跨齡網戀,一旦真相大白,都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心理傷害。同時這種對象混亂的戀愛關係會使人的道德標準也變得混亂,最後失去正確的道德觀念。
另外,長時間處於網上的虛擬人格與真實人格之間的衝突之中,也會使大學生對自己的角色認同發生混亂,弄不清到底什麼時候是真實的自我,什麼時候是虛擬的自我,造成雙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一些大學生網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打開色情網頁,結果被那些色情文字、圖片和影像吸引住,開始沉溺於網絡色情無法自拔,整天想入非非,也沒有心思學習,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有的當起了“黑客”,入侵別人的電腦,破譯別人的密碼和賬號,製造各種網絡病毒,破壞別人的計算機係統,以此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
盡管如此,很多大學生還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正如紀伯倫所說:“他們是一群肓者,看不見自己是同虎狼的血盆大口親吻,並沒有感到自己是把毒蛇的毒液吮吸。”眼看網絡就要將我們吞噬,我們應該怎麼辦?
二、網住一個美好的世界——培育健康的網絡行為方式
看到前麵說了那麼多網絡的不是,你也許會緊張,覺得既然它那麼可怕,簡直就是洪水猛獸,還留下它幹什麼呢?直接取締算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噎廢食,隻要行之得道,任何事情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其不利的一麵,網絡也是如此。我們完全可以做一隻快樂的網上魚兒,在網上暢遊,少受或不受傷害,但前提是需要閱讀下麵這些內容並認真思考、堅持執行,不妨把它們當作你上網時的秘密武器。
(一)借你一雙明亮的眼睛
盡管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在上網,自己也時常心癢,動不動就想點擊“Internet Explorer”。且慢!動手之前,請你先考慮一下,你想利用網絡幹什麼?專家認為,至少可以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互聯網:首先,互聯網是一種新工具,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其次,互聯網是一種創新力,它創造了一個新市場,成千上萬的網民已經證實了這一點,而且,網絡也是一個絕對夠大的交易市場,很多交易可以直接通過網上進行,電子商務現已是MBA研究的重要內容;再次,互聯網還是社會資源重組的工具,包括注意力、財富、權力、話語力、影響力等的重組。
目前對於我國網民,絕大多數人包括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認識尚處於第一層次,而且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是全世界BBS和聊天室最發達的地區。再看看美國大學生,他們現在感興趣的東西卻是網絡編程,而且他們對網絡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已成為當今整個網絡產業中新技術、新思想的主要來源。在對網絡的認知上,中國大學生已經落後於美國大學生了。
那麼,對於你而言,互聯網又意味著什麼呢?也僅僅是一種新工具嗎?如果是,你又把它當成什麼樣的工具呢?做作業,閱讀,收發郵件,聽音樂,看電影,打遊戲,交友聊天,灌水,還是製造病毒,竊取別人的機密,瀏覽色情網頁?隻要一想,基本上就可以明了你上網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網絡是一個資源寶庫,sohu、slna、yahoo、google幾大搜索引擎可以立刻把你想找的資料傳到你麵前,從最初的起源到最新的進展盡在其中。有這樣的好幫手,你還怕尋不到寶藏嗎?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就是夠你讀一輩子的書山,隻可惜好多人現在還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沒有意識到借助網絡可以有多大的成就。因此,我們應該首先在技術上學會如何使用網絡去了解世界,如何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思考如何與自己的所學專業、人生發展、興趣愛好相結合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