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敘錄(2 / 3)

(三)"惠"疑"慮"之誤。考績篇雲:"群臣所當盡情竭慮稱君詔也。"鐸按:惠、慧古字通,論語衛靈公篇:"好行小慧",鄭注:''魯讀"慧"為"惠"。''即其證。"竭慧"猶言"竭知"。義、惠,支、脂合韻,與上敘浮侈同。本篇用韻之例,或通章隔句韻,或四句一換韻。如汪說,則後六句有韻,而"義"字失韻矣。

(四)前後文俱雲"故敘",此作"乃",變文使與上相避。

先王禦世,兼秉威德,賞有建侯,罰有刑渥。賞重禁嚴(一),臣乃敬職。將修太平,必循此法(二)。故敘三式第十七。

(一)"禁嚴"二字舊倒。

(二)"循"舊作"媚"。按考績篇雲:"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今據改。

民為國基,穀為民命(一)。日力不暇,穀何由盛?公卿師尹,卒勞百姓(二),輕奪民時,誠可憤諍!故敘愛日第十八。

(一)管子山權數篇雲:"穀者,民之司命也。"初學記廿七引範子:''計然雲:"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二)詩節南山。

觀吏所治,鬥訟居多。原禍所起,詐欺所為。將絕其末,必塞其原。民無欺詒,世乃平安(一)。故敘斷訟第十九。

(一)論衡宣漢篇雲:"聖主治世,期於平安。"五帝三王,優劣有情(一)。雖欲超皇,當先致平(二)。必世後仁(三),仲尼之經。遭衰奸牧,得不用刑?故敘衰製第二十。

(一)白虎通號篇雲:"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後漢書曹褒傳肅宗元和二年詔雲:"三五步驟,優劣殊軌。"章懷注引孝經鉤命決雲:"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二)白虎通雲:"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鐸按:雖、唯古字通,言唯其欲超越三皇,則當先致太平也。

(三)論語。

聖王憂勤(一),選練將帥(二),授以鈇鉞(三),假以權貴。誠多蔽暗,不識變勢,賞罰不明,安得不敗?故敘勸將第二十一。

(一)毛詩魚麗序雲:"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漢書司馬相如傳雲:"王者固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於佚樂者也。"(二)史記趙世家雲:"選練舉賢,任官使能。"(三)淮南子兵略訓雲:''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將軍受命,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廟門,西麵而立。將入廟門,趨至堂下,北麵而立。主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製之。"複操斧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製之。"''"鈇"與"斧"同。

蠻夷猾夏(一),古今所患。堯、舜憂民(二),皋陶禦叛(三);宣王中興(四),南仲征邊(五)。今民日死,如何弗蕃(六)?故敘救邊第二十二。

(一)誌氏姓篇"猾"作"滑"。

(二)孟子雲:"聖人之憂民如此。"(三)"禦"舊作"術"。按"禦"與"禦"同。鐸按:"抵禦"字正當如此作。

(四)毛詩序雲:"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五)詩常武。

(六)詩崧高雲:"四國於蕃",鄭箋:"四國有難,則往扞禦之,為之蕃屏。"哀十六年左傳:''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焉。"''杜注:"使為屏藩之衛。""蕃"與"藩"通。

凡民之情,與君殊戾,不能遠慮(一),各取一製(二),苟挾(三)私議(四),以為國計。宜尋其言,以詰所謂(五)。故敘邊議第二十三。

(一)論語雲:"人無遠慮。"(二)"各"舊作"督"。按本篇雲:"各取一闋",今據改。

(三)"挾"舊作"扶"。

(四)管子法法篇雲:"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五)漢書賈誼傳雲:"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邊既遠門(一),太守擅權。台閣不察(二),信其奸言,令壞(三)郡縣,毆民內遷。今又丘荒,慮必生心(四)。故敘實邊第二十四。

(一)王先生雲:''"門"疑"闕"。''繼培按:作"闕"是也。本篇雲:"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廷。"後漢書南蠻板楯蠻夷傳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亦一證。

(二)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法誡篇雲:"光武皇帝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章懷注:"台閣,謂尚書也。"(三)"令壞"舊作"今懷"。

(四)王先生雲:''"必"疑"戎"之誤。莊廿八年左傳雲:"戎之生心。"''鐸按:"慮"當作"虜",二字形音俱近,故訛。本篇雲:"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又雲:"西羌、北虜,必生窺欲。"是其明證矣。王說失之。又按此以"心"與權、言、遷合韻,知閉口音之變,漢末已然。近人謂始於胡曾之時,考之未審耳。胡曾有戲妻族語不正詩,見全唐詩。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蓍龜卜筮,以定嫌疑(二)。俗工淺源(三),莫盡其才。自大非賢(四),何足信哉?故敘卜列第二十五。

(一)易係辭下傳。

(二)禮記曲禮雲:"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三)鐸按:"源"疑當作"頑",聲之誤也。廣雅釋詁一:"頑,愚也。"本篇雲:"世俗小人,淺陋愚戇。"是其義。

(四)句有誤字。鐸按:"大非"二字疑倒。本篇雲:"聖賢雖察不自專,故立卜筮以質神靈。"又雲:"及周史之筮敬仲,莊叔之筮穆子,可謂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者矣。"故曰"自非大賢,何足信哉"?

易有史巫(一),詩有工祝(二)。聖人先成,民後致力(三)。兆黎勸樂(四),神乃授福(五)。孔子不祈,以明在德(六)。故敘巫列第二十六。

(一)巽九二。

(二)楚茨。

(三)桓六年左傳雲:"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四)王侍郎雲:''孟子:"而民歡樂之",音義:"歡樂本亦作勸樂。"臧氏玉琳經義雜記引左氏昭九年注疏,謂晉、唐時本皆作"勸樂",又引中庸"子庶民則百姓勸",及漢書王莽傳注,以證"歡"為"勸"之誤。今按靈台篇:"不日成之",鄭箋雲:"言說文王之德,勸其事,忘己勞也。"綿篇:"鼛鼓弗勝",毛傳雲:"言勸事樂功也",孔疏雲:"是其勸樂之甚也。""勸事樂功"即解"勸樂"之義。''(五)桓六年左傳雲:"民和而神降之福。"(六)即本篇"子路請禱"事也。禮記禮器雲:''君子曰:"祭祀不祈。"''鄭注:''祈,求也。祭祀不為求福也。詩雲:"自求多福",福由己耳。''在''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之後,古本或有"君子"作"孔子"者。鐸按:禮器此節下文亦稱"孔子曰",則"祭祀不祈"亦孔子語甚明。

五行八卦,陰陽所生,稟氣薄厚,以著其形(一)。天題厥象,(二)人實奉成(三)。弗修其行,福祿不臻。故敘相列第二十七。

(一)論衡無形篇雲:"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二)詩麟之趾疏引中候握河紀雲:"帝軒題象,麒麟在囿。"後漢書曹褒傳章懷注引帝命驗曰:"順堯考德,題期立象。"宋均注雲:"題五德之期,立將起之象。""題象"蓋用彼文。

(三)白虎通三正篇雲:"王者當奉順而成之。"詩稱吉夢(一),書傳亦多,觀察行事,占驗不虛。福從善來,禍由德痡(二),吉凶之應,與行相須(三)。故敘夢列第二十八。

(一)斯幹。

(二)爾雅釋詁雲:"痡,病也。"(三)說苑敬慎篇:''老子曰:"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新書大政上篇雲:"行之善也,粹以為福已矣;行之惡也,粹以為菑已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菑,則亦無怨天矣,行自為取之也。"論難橫發,令道不通。後進疑惑,不知所從(一)。自昔庚子,而有責(二)雲。予豈好辯(三)?將以明真。故敘釋難第二十九。

(一)論語雲:"後進於禮樂",何晏注:"先進、後進,謂士先、後輩也。"漢書遊俠陳遵傳雲:"為後進冠。"馮奉世傳杜欽疏雲:"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疑生亡常,惑生不知。所從亡常,則節趨不立;不知所從,則百姓亡所錯手足。"(二)"責"舊作"貴"。

(三)孟子。

朋友之際,義存六紀(一),攝以威儀(二),講習王道(三),善其久要,貴賤不改。今民遷久(四),莫之能奉(五)。故敘交際第三十。

(一)白虎通三綱六紀篇雲:"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二)詩既醉。

(三)易兌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漢書揚雄傳長楊賦雲:"士有不談王道者,則樵夫笑之。"又法言吾子篇序雲:"降周及孔,成於王道。"顏師古注:"言自周公以降,至於孔子,設教垂法,皆帝王之道。"或雲:"王"當為"至"。鐸按:朋友交際,豈皆講習王道?至道所包者廣,當是也。

(四)論語雲:"民散久矣。"遷、散同義,周語雲:"猶有散遷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鐸按:"散"之為"遷",猶"播散"之為"播遷","盤散"之為"蹁"矣。誌氏姓篇作"今民散久"。

(五)"奉"當作"矣",與上韻協。鐸按:作"矣"是也。

君有美稱,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願乃成。寶權神術,勿示下情(一),治勢一定(二),終莫能傾。故敘明忠第三十一。

(一)"勿"舊作"勾"。按韓非子二柄篇雲:"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難三雲:"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主道篇雲:"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皆"勿示下情"之義。

(二)鐸按:本篇作"治勢一成","成"亦"定"也。易係辭上傳:"乾坤定矣",虞翻注:"定,謂成列。"呂氏春秋仲冬紀:"以待陰陽之所定",高誘注:''"定"猶"成"也。''周禮小司徒:"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鄭注:''登,成也;"成"猶"定"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注並雲:"成,定也。"此二字古音同部,故互訓也。

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征,異端變化(一)。聖人運之,若禦舟車,作民精神,莫能(二)含嘉。故敘本訓第三十二。

(一)淮南子泰族訓雲:"聖人者,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故精誠感於內,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黃龍下,祥風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逆天暴物,則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幹乖,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二)"能"疑"不"。鐸按:"莫能"二字疑倒。

明王統治,莫大身化(一),道德為本,仁義為佐(二)。思心順政,責民務廣,四海治焉,何有消長?故敘德化第三十三。

(一)管子權修篇雲:"身者,治之本也。"君臣上篇雲:"身立而民化。"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矣。''道應訓:''詹何曰:"臣未嚐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嚐聞身亂而國治者也。"''(二)淮南子覽冥訓雲:"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說苑談叢篇雲:"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上觀大古,五行之運,谘之詩、書,考之前訓(一)。氣終度盡,後代複進。雖未必正,可依傳問(二)。故敘五德誌第三十四。

(一)周語雲:"必問於遺訓,而谘於故實。"後漢書胡廣傳雲:"必議之於前訓,谘之於故老。"(二)"問"當作"聞"。哀十四年公羊傳雲:"所傳聞異辭。"白虎通禮樂篇雲:"聖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所受而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注見遏利篇"嗚呼問哉"下。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類族變物(一),古有斯姓。博見同(二)。故敘誌氏姓第三十五。

(一)鐸按:本篇引易作"辯物",說詳彼。

(二)鐸按:此章脫文十三,諸本皆如是。校寫既竟,輒詳繹篇旨而補之。少孫續史,竊附通人;束補亡,存思在昔。十三字如下:"祖,以讚賢聖。序此假意,待士揖損。"附錄一傳讚後漢書王符傳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也。少好學,有誌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無外家,為鄉人所賤。自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誌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著其五篇雲爾。(節)後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安定,鄉人有以貨得雁門太守者,亦去職還家,書刺謁規,規臥不迎。既入而問:"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頃,又白王符在門,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時人為之語曰:"徒見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言書生道義之為貴也。符竟不仕,終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