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生於當世,貴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二)。闒茸而不才(三),先(四)器能當官(五),未嚐服斯(六),無所效其勳。中心時有感,援筆紀數文(七),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八)。芻蕘雖微陋,先聖亦谘詢(九)。草創(一0)敘先賢,三十六篇(一一),以繼前訓(一二),左丘明五經(一三)。
(一)鐸按:凡古人著書,敘皆在後,又多為韻語,此亦然。
(二)襄廿四年左傳。
(三)史記賈誼傳雲:"闒茸尊顯",索隱引胡廣雲:"闒茸,不才之人。"(四)"先"疑""。
(五)文十年左傳雲:"當官而行。"(六)新書官人篇雲:"王者官人有六等,六曰廝役。"斯、廝古今字。哀二年左傳:"人臣隸圉免",杜注:"去廝役。"釋文:''"廝"字又作"斯"。''引韋昭注漢書雲:"析薪曰斯。"按詩:"墓門有棘,斧以斯之。"毛傳:"斯,析也。"說文無"廝"字,依音義當作"斯"。宣十二年公羊傳:"廝役扈養",新序雜事四亦作"斯役"。漢書食貨誌雲:"服役者不下二人",顏師古注:"服,事也。"鐸按:""程本作"役"。古文役。
(七)初學記廿一引尚書中候雲:"元龜負圖出,周公援筆以時文寫之。"(八)"財"與"纔"同。說文雲:"忽,忘也。忘,不識也。"二字連文。漢書翟方進傳:''陳慶雲:"前我為尚書時,嚐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餘。"''(九)詩板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按漢書藝文誌論家雲:"閭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此文本於彼。
(一0)論語雲:"裨諶草創之。"(一一)"先賢"二字疑誤。鐸按:"先賢"與"前訓"當互易。此節通為五言,"六"上疑脫"有"字。
(一二)周語雲:"谘之前訓。"鐸按:"以"上疑脫一字。
(一三)白虎通五經篇雲:"五經何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左傳序疏:沈氏雲:''嚴氏春秋引觀周篇雲:"孔子將修春秋,與左邱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邱明為之傳,共為表裏。"''漢書藝文誌注:"左邱明,魯太史。"按"草創"下數語,疑有脫誤。
先聖遺業,莫大教訓。博學多識,疑則思問(一)。智明所成,德義所建。夫子好學,誨人不倦(二)。故敘讚學第一。
(一)論語。凡經書已注本篇者,此不重出。
(二)論語。
凡士之學,貴本賤末。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一)。禮雖媒紹,(二)必載於贄(三)。時俗趨末,懼毀術(四)。故敘務本第二。
(一)文五年左傳雲:"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二)儀禮聘禮雲:"士為紹擯。"(三)孟子雲:"出疆必載質。""贄"與"質"同。白虎通文質篇雲:"贄者質也;質己之誠,致己之悃愊也。"(四)句脫一字。程本作"行術"。鐸按:"術"上疑脫"聖"字,下雲"遂遠聖述",是其例。
人皆智德,苦為利昏(一)。行汙求榮(二),戴盆望天(三)。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四)。將修德行,必慎其原。故敘遏利第三。
(一)史記平原君傳論雲:''鄙語曰:"利令智昏。"''說苑貴德篇雲:"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二)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行汙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三)漢書司馬遷傳答任安書雲:"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後漢書第五倫傳雲:"戴盆望天,事不兩施。"(四)孟子。
世不識論,以士卒化(一),弗問誌行,官爵是紀。不義富貴,仲尼所恥(二)。傷俗陵遲(二),遂遠聖述(四)。故敘論榮第四。
(一)字誤。王侍郎雲:''"卒化"當作"族位"。論榮篇雲:"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下文又以族、位對文,是其證。''(二)論語。
(三)荀子宥坐篇雲:"世之陵遲亦久矣。"漢書於定國傳雲:"俗化陵夷",顏師古注:"言頹替也。""陵夷"與"陵遲"同,說文作"夌"。
(四)"述"字誤。俞樾雲:''述,讀為"術"。詩日月篇:"報我不述",釋文曰:"述,本亦作術。"述、術古通用,非誤也。''鐸按:俞說是也。下敘本政雲:"述在於君",亦以"述"為"術"。
惟賢所苦(一),察妒所患,皆嫉過己,以為深怨(二)。或因纇釁(三),或空造端(四)。痛君不察,而信讒言(五)。故敘賢難第五。
(一)方言雲:"惟,凡思也。"(二)燕策雲:"我有深怨積怒於齊,而欲報之。"(三)"纇釁"舊作"類舋"。淮南子泛論訓雲:"夏後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纇。"高誘注:"考,瑕釁也。纇,盤若絲之結纇也。"(四)漢書楚元王後劉向傳元帝詔雲:"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議詆欺。"(五)詩沔水雲:"讒言其興",毛傳:"疾王不能察讒也。"青蠅雲:"無信讒言。"原明所起,述暗所生(一),距諫所敗(二),禍亂所成。當塗之人,鹹(三)欲專君(四),壅蔽賢士,以擅主權(五)。故敘明暗第六(六)。
(一)鐸按:"述"疑當作"跡"。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跡漢功臣,亦皆剖符世爵"。賈誼傳:"竊跡前事",師古注:"尋前事之蹤跡。"跡、跡同。漢三老趙寬碑:"追跡前勳",本書本政篇:"遠跡漢元以來",皆其義。"跡"或作,故訛。
(二)史記殷本紀雲:"知足以拒諫。""距"與"拒"通。
(三)"鹹"舊作"成"。
(四)治要載申子大體篇雲:"一臣專君,群臣皆蔽。"晏子春秋諫下雲:"臣專其君,謂之不忠。"(五)管子明法解雲:"臣有擅主者,則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六)鐸按:本篇"暗"作"闇",同。
上覽先王,所以致太平(一),考績黜陟,著在五經。罰賞之實,不以虛名。明豫德音(二),焉問揚庭(三)。故敘考績第七。
(一)"太"字衍,本篇"致平"凡四見。法言寡見篇雲:"因秦之法,清而行之,亦可以致平乎?"漢書王莽傳:"輔翼於帝,期於致平。"顏師古注:"致太平。"後漢紀明帝紀:''宋均曰:"治皆致平。"''後漢書崔駰後實傳政論雲:"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平也。"馬融傳廣成頌雲:"致平於仁義之淵。"中論審大臣篇雲:"其術誠合乎致平之道。"又雲:"治國致平之術。"皆其證。鐸按:箋"本篇"當雲"此篇"。
(二)"豫"疑當作"務"。昭四年左傳雲:"先王務修德音。"(三)易夬:"揚於王庭。"鐸按:"焉"猶"乃"也,"於是"也。說見經傳釋詞二。揚庭,謂大公無私。
人君選士,鹹求賢能。群(一)司貢薦,競進下材(二)。憎是掊克(三),何官能治?買藥得鴈(四),難以為醫。故敘思賢第八。
(一)"群"舊作"君"。
(二)史記儒林傳雲:"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漢書王嘉傳雲:"下材懷危內顧。"(三)詩蕩。"憎"今作"曾"。鐸按:此蓋本魯詩。
(四)廣韻三十諫:"贗,偽物。"鴈、贗古今字。韓非子說林下雲:''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鴈往。齊人曰:"鴈也。"魯人曰:"真也。"''鐸按:能,古音奴來反,說見唐韻正。
原本天人,參連相因(一),致和平機(二),述(三)在於君,奉法選賢,國自我身(四)。奸門竊位(五),將誰督察(六)?故敘本政第九。
(一)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雲:"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二)毛詩芣衛序雲:"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鄭箋:"天下和,政教平也。"史記秦始皇紀琅邪台刻石辭雲:"天下和平。"(三)"述"當作"術"。鐸按:述、術通,見上敘論榮。
(四)淮南子泰族訓雲:"身者,國之本也。"(五)注見賢難篇。
(六)"察"字失韻。鐸按:爾雅釋詁:"存,察也。"察、存雙聲,察,讀為"存",即以"存"與人、因、君、身為韻。猶詩小雅小旻:"是用不集",毛傳:"集,就也。"集、就雙聲,集,讀為"就",即以"就"與猶、咎、道為韻;大雅常武:"以修我戎",戎、汝雙聲,戎,讀為"汝",即以"汝"與祖、父為韻;易剝象傳:"終不可用也",用、以雙聲,用,讀為"以",即以"以"與"載"為韻(豐象傳用、事協,亦同)。此皆古人變文協韻之例,說見經義述聞卷二、古書疑義舉例一、三。汪以"察"字失韻,蓋偶疏耳。
覽觀古今,爰暨書傳(一),君皆欲治,臣恒樂亂。忠佞溷淆,(二)各以類進,常苦不明(三),而信奸論(四)。故敘潛歎第十。
(一)漢書成帝紀讚雲:"博覽古今。"異姓諸侯王表序雲:"書傳所記,未嚐有焉。"律曆誌雲:"稽之於古今,考之於經傳。"(二)漢書董仲舒傳雲:"賢不肖渾殽",顏師古注:"渾殽,雜也。""渾殽"與"溷淆"同。五行誌又作"溷肴"。
(三)鐸按:"常"當作"帝"。本篇雲:"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汙吏之言",又雲:"或君則不然,苟眩於愛,惟言是從",即此所謂"帝苦不明,而信奸論"也。常、帝形近多相亂,述赦篇:"其文常曰","常"訛作"帝",猶此"帝"訛作"常"矣。
(四)漢書京房傳雲:''房嚐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夫位以德興,德貴忠立,社稷所賴,安危是係。非夫讜直貞亮,仁慈惠和(一),事君如天(二),視民如子(三),則莫保爵位,而全令名。故敘忠貴第十一。
(一)文十八年左傳雲:"宣慈惠和。"(二)宣四年左傳雲:"君,天也。"(三)注見救邊篇。
先王理財,禁民為非(一)。洪範憂民(二),詩刺末資(三)。浮偽者眾,本農必衰。節以製度,如何弗議?故敘浮侈第十二。
(一)易係辭下傳。
(二)漢書食貨誌雲:"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二者生民之本。"(三)詩板雲:"喪亂蔑資",毛傳:"蔑,無;資,財也。"鄭箋雲:"其遭喪禍,又素以賦斂空虛,無財貨以共其事,窮困如此。"說苑政理篇又雲:''"相亂蔑資,曾莫惠我師",此傷奢侈不節以為亂者也。''"末資"即"蔑資",蔑、末古通用,漢書韋玄成傳雲:"於蔑小子",即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也。鐸按:劉向用魯詩說,此亦同。
積微傷行,懷安敗名(一),明莫恣欲(二),而無悛容(三)。足以愎諫(四),聞善不從。微安召辱,終必有凶。故敘慎微第十三。
(一)僖廿三年左傳雲:"懷與安實敗名。"(二)"明莫"猶言"晨昏",或"明"為"朝"之壞。鐸按:或說長。程本"欲"訛"歡"。
(三)襄八年左傳雲:"亦無悛容。"(四)僖十五年左傳雲:"愎諫違卜。"明主思良,勞精賢知(一)。百寮阿黨(二),不核真偽,苟崇虛譽(三),以相誑曜,居官任職(四),則無功效(五)。故敘實貢第十四。
(一)漢書匡衡傳雲:"卑體勞心,以求賢為務。"韓非子難二:''桓公曰:"吾聞君人者,勞於索人,佚於使人。"''"勞精"注見慎微篇。
(二)禮記月令雲:"是察阿黨。"(三)"譽"舊作"舉",盧學士改。
(四)史記汲黯傳:''莊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踰人。"''(五)漢書朱博傳雲:"分職授政,以考功效。"翟方進傳雲:"陳鹹內自知行辟亡功效。"鐸按:此章換韻。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先王之製,皆足代耕。增爵損祿,必程以傾(一)。先益吏俸,乃可致平(二)。故敘班祿第十五。
(一)逸周書史記解雲:"昔有畢程氏,損祿增爵,群臣貌匱,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畢、必古字通。鐸按:管子版法解:"往事畢登",宋本作"必"。隱元年左傳:"同軌畢至",說苑修文篇、隱三年公羊傳注並同,白虎通崩薨篇作"必"。漢書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萬祥畢臻",文選作"必"。今本逸周書作"畢程氏",蓋後人不識古字而改之。又詩蕩:"大命以傾。"(二)鐸按:"致平"見上,亦見下章。
君憂臣勞(一),古今通義(二)。上思致平,下宜竭惠(三)。貞良信士,鹹痛數赦。奸宄繁興,但以赦故。乃敘述赦第十六(四)。
(一)越語:''範蠡曰:"為人臣者,君憂臣勞。"''(二)漢書董仲舒傳:"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鐸按:語本孟子滕文公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