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業,而賜姓命氏,因彰德功(二)。傳稱民(三)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聽其官者,而物賜之姓,是謂百姓。姓有徹品十(四),於王謂之千品(五)。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薑,氏曰有呂(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後世微末,因是以為姓,則不能改也。故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諡(八),或氏於國(九),或氏於爵,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事,或氏於居(一0),或氏於誌。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謂號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謂諡也;齊、魯、吳、楚、秦、晉、燕、趙,所謂國也;王氏、侯氏、王孫、公孫,所謂爵也;司馬、司徒、中行(一一)、下軍(一二),所謂官也;伯有、孟孫、子服、叔子(一三),所謂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謂事也;東門、西門(一五)、南宮、東郭(一六)、北郭,所謂居也;三烏(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馬(二0),所謂誌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屬而不可勝紀也(二二)。
(一)鐸按:吹律定姓,肇自軒轅,胙土命氏,傳之唐世,由來尚矣。中葉以降,譜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遞嬗,南北遷移,聲有轉訛,字多增省,重貤謬,治絲而棼。蓋在昔已病奇觚,後來幾成絕學。考姓氏之書,世本最古。繼是有作,則節信此文及應劭氏姓篇、賈執英賢傳之類,卓爾見稱。次則林寶元和姓纂、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王應麟姓氏急就篇、鄭樵通誌氏族略諸書,並傷齟齬。明季以還,又不下十餘部,群相蹈襲,自鄶無譏。淩氏統譜,更為妄作。清嘉慶中,武威學者張澍,尋潛夫之墜緒,慕仲遠之博聞,為姓氏五書,刊行者有尋源、辨誤二種,雖不無瑕纇,實洞見本原,李慈銘所謂涼士之傑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則有取其說焉。
(二)白虎通姓名篇雲:"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
(三)"民"舊作"氏"。
(四)"十"字舊空。
(五)"傳稱"以下見楚語。"子弟"下"千"字、"世"字並衍。鐸按:"千世"當從楚語作"之質"。十二字為句。
(六)舊脫"子賜棄姓"四字,據天中記廿四補。禮記大傳疏引鄭康成駁五經異義雲:"堯賜伯夷姓曰薑,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周語:'太子晉雲:"禹賜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嶽賜姓曰薑,氏曰有呂。"'(七)隱八年左傳。
(八)"邑"字衍。
(九)"國"舊作"爵",今移正,與下文相應。
(一0)以上二十字舊脫。按禦覽三百六十二引風俗通氏姓篇序俱與此同,今據補。
(一一)中行見下晉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雲:"左傳,晉欒黶為下軍大夫,子孫氏焉。"按欒氏世將下軍。僖廿七年傳:"欒枝將下軍。"文十二年傳:"欒盾將下軍。"成二年傳:"欒書將下軍。"襄十三年傳:"欒黶將下軍。"
(一三)"子"疑"孫",並見下。
(一四)風俗通作"巫、卜、陶、匠",此亦當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誌氏族略五、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四並同。廣韻十二齊"西"字注、通鑒一"西門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廣韻、通鑒注並無"東郭",疑衍。鐸按:此所舉皆以四為率,又東、西、南、北亦順,則"東郭"不當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風俗通雲:"有三烏大夫,因氏焉。漢有三烏群。"元和姓纂又雲:"三烏,薑姓,炎帝之後,為侯國,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雲:"晉公子重耳封舅犯於五鹿,支孫氏焉。"按漢書有五鹿充宗。鐸按:姓纂十姥雲:"趙有將軍五鹿盧。"
(一九)氏族略四雲:"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東人也。"按王氏著書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見魏略,魏誌管寧傳裴鬆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風俗通雲:"微子乘白馬朝周,因氏焉。"
(二一)"誌"意林作"地"。按風俗通作"職",誌、職聲相近。
(二二)"出"當作"此"。漢書王莽傳雲:"如此屬不可勝記。"淮南子泛論訓亦雲:"凡此之屬,皆不可勝著於書策竹帛,而藏於官府者也。"
衛侯滅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一)。近古以來,則不必然。古之賜姓,大諦可用,其餘則難。周室衰微,吳、楚僭號,下曆七國,鹹各稱王(二)。故王氏、王孫氏、公孫氏及氏諡官(三),國自有之,千八百國,諡官萬數,故元不可同也。及孫氏者,或王孫之班也,或諸孫之班也(四),故有(五)同祖而異姓,有同姓而異祖。亦有雜厝(六),變而相入,或從母姓(七),或避怨讎(八)。夫吹律定姓,惟聖能之(九)。今民散久(一0),鮮克達(一一)音律。天主尊正其祖(一二)。故且略紀顯者,以待士合揖損焉。(一三)(一)春秋僖廿五年:"衛侯毀滅邢",左傳雲:"同姓也,故名。"哀十二年"孟子卒",左傳雲:"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論語:'陳司敗雲:"君娶於吳為同姓。"'禦覽引風俗通雲:"公羊譏衛滅邢,論語貶昭公娶於吳,諱同姓也。"
(二)淮南子覽冥訓雲:"晚世之時,七國異族。"高誘注:"七國,齊、楚、燕、趙、韓、魏、秦也。齊姓田,楚姓羋,燕姓姬,趙姓趙,韓姓韓,魏姓魏,秦姓嬴,故異族也。"
(三)"氏諡"舊倒。
(四)"班"猶"別"也。
(五)"有"舊脫。
(六)漢書地理誌雲:"五方雜厝",晉灼雲:'厝,古"錯"字。'(七)漢書夏侯嬰傳雲:"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八)如下所雲智果、張良之類。鐸按:廣韻十二霽"桂"字下載後漢炅橫四子改姓桂、、炔,字皆九畫,亦其類也。
(九)白虎通姓名篇雲:"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記其族。"鐸按:"聖"即"聖人",詳德化篇"聖深知之"注。
(一0)論語。鐸按:敘錄敘交際作"今民遷久",同。說詳彼。
(一一)"達"舊作"遠"。
(一二)"天主"疑"人生"之誤。毛詩序雲:"生民尊祖也。"王先生雲:'"天主"疑"定姓"之誤。'(一三)"士"當作"三","三合"即"參合"。韓非子主道篇雲:"以參合閱焉。"史記倉公傳雲:"參合於人。"後漢書文苑邊韶傳雲:"檢括參合。""揖"與"挹"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雲:"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伏羲姓風,其後封任、宿、須朐、顓臾四國,實司大與有濟之祀(一),且為東蒙主(二)。魯僖公母成風,蓋須朐之女也(三)。季氏欲伐顓臾,而孔子譏之(四)。
(一)見僖廿一年左傳。"朐"作"句"。按僖廿二年公羊傳作"朐",文七年傳同。鐸按:僖廿二年左傳亦作"句"。
(二)論語。
(三)左傳。
(四)論語。
炎帝苗胄,四嶽伯夷,為堯典禮(一),折民惟刑(二),以封申、呂(三)。裔生尚(四),為文王師(五),克殷而封之齊(六),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七)。申(八)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九),故詩雲:"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一0)。"宛西三十裏有呂城(一一)。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一二)。薑戎居伊、洛之閑,晉惠公徙置陸渾(一三)。州、薄、甘、戲、露、怡(一四),及齊之國氏(一五)、高氏(一六)、襄氏(一七)、隰氏(一八)、士強氏(一九)、東郭氏(二0)、雍門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尾氏(二三)、子襄氏(二四)、子淵氏(二五)、子幹氏(二六)、公旗氏(二七)、翰公氏(二八)、賀氏(二九)、盧氏(三0),皆薑姓也。
(一)書堯典。
(二)書呂刑。
(三)史記齊太公世家雲:"其先祖嚐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詩崧高毛傳:"堯之時,薑氏為四伯,掌四嶽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按"甫"與"呂"通。書呂刑,孝經、禮記並引作甫刑。史記周本紀亦雲:"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
(四)"裔"上疑脫字。齊世家雲:"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
(五)世家雲:"西伯獵,遇太公於渭之陽,載與俱歸,立為師。"
(六)世家雲:"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邱。"
(七)水經注廿三陰溝水篇引世本雲:"許、州、向、申,薑姓也,炎帝後。"
(八)"申"舊脫。
(九)漢書地理誌南陽郡宛注雲:"故申伯國。縣南有北筮山。"又育陽注雲:"有南筮聚,在東北。"鐸按:北序山又名北筮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踵括地誌之謬,謂申城在南陽縣北,皆由誤讀此句,以"宛北"連文。陳奐詩毛氏傳疏已糾之。
(一0)與今詩不同,說見三式篇。
(一一)"城"舊作"望"。史記齊世家集解:'徐廣曰:"呂在南陽宛縣西。"'水經注淯水篇雲:"梅溪又徑宛西呂城東。"
(一二)漢書地理誌:"潁川郡,許故國,薑姓四嶽後太叔所封。"
(一三)僖廿二年左傳:"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襄十四年傳以為薑戎氏,謂"諸戎是四嶽之裔胄",杜注:"四嶽之後皆姓薑,又別為允姓。"昭九年傳雲:"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按僖傳杜注:"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至今為陸渾縣。"據疏,陸渾是敦煌之地名,徙之伊川,複以陸渾為名,非本居伊、洛徙置陸渾也。僖十一年傳"伊、雒之戎同伐京師",杜注:"雜戎居伊水、洛水之閑者。"此又先居伊、雒,非秦、晉所遷者。
(一四)"怡"舊作"帖"。史記索隱:'三皇本紀雲:"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薑姓之後。"'路史後紀四雲:"黃帝封參盧於路",注:'亦作"露"。'又雲:"伊、列、舟、駘、淳、戲、怡、向、州、薄、甘、隋、紀,皆薑國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為默台。"
(一五)"氏"字舊空,據程本補。昭四年左傳杜注:"國氏,齊正卿,薑姓。"廣韻二十五德"國"字注雲:"太公之後。"
(一六)"高氏"舊空,據程本補。唐書宰相世係表雲:"齊文公赤生公子高,孫傒以王父字為氏。"按高傒見左傳。
(一七)"襄"字舊空,據程本補。"氏"字各本並脫。襄廿三年左傳齊有襄罷師,廿五年傳齊有襄伊,二襄皆齊公族。
(一八)氏族略三雲:"齊莊公子廖封於隰陰,故以為氏。"齊語隰朋,韋昭注:"齊莊公之曾孫,戴仲之子成子也。"鐸按:齊有兩莊公,此春秋前之莊公贖。
(一九)舊作"士氏、強氏",據後紀四改。按"士"下"氏"字即"襄"字下所脫,今移正。鐸按:作"士氏、強氏"是也。成十八年左傳有士華免,杜注:"齊大夫。"又齊策一、呂氏春秋知士篇有士尉。東觀漢記有強華,"強"與"強"同。路史合二氏而一之,蓋不足據。
(二0)襄廿五年左傳:'東郭偃曰:"臣出自桓。"'(二一)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齊頃公生子夏勝,以所居門為雍門氏。"按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雍門,齊西門也。"
(二二)氏族略三雲:"齊惠公之孫公孫灶字子雅之後。"鐸按:亦見呂氏春秋慎行篇注、襄三十年左傳注、姓纂六止引英賢傳。
(二三)氏族略三雲:"齊惠公之孫公孫蠆字子尾之後。"按公孫灶、公孫蠆見襄廿九年左傳,子雅、子尾見襄廿八年傳。昭十年傳疏雲:"齊惠公生子欒、公子高。高生子尾,欒生子雅。"鐸按:亦見呂氏春秋注、姓纂六止。
(二四)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齊惠公子子襄之後。""惠"舊作"桓",據氏族略三改。
(二五)古今姓氏書辨證子泉氏引世本雲:"齊頃公生子泉湫,因氏焉。"按"子泉"即"子淵",唐人避諱改。昭廿六年左傳齊有子淵捷子車,八年傳杜注:"子車,頃公之孫捷也。"鐸按:氏族略亦作"子泉",避唐諱相沿未改。
(二六)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齊頃公子子幹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有子幹。"按昭十四年左傳作子韓。氏族略三引世本雲:"公子都字子幹。"
(二七)廣韻一東"公"字注雲:"齊悼子公旗之後。"按"悼子"當是"悼公子"。鐸按:亦見姓氏書辨證一東、氏族略三。
(二八)後紀四作"公翰"。鐸按:廣韻一東載齊公族又有公牽氏、公紀氏、公牛氏,"公"字並在前,此"翰公"蓋誤倒。
(二九)元和姓纂雲:"齊公族慶父之後慶克生慶封,以罪奔吳,漢末徙會稽山陰。後漢慶儀為汝陰令,曾孫純避安帝父諱,始改賀氏。"氏族略四雲:"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
(三0)元和姓纂雲:"齊文公子高,高孫傒食采於盧,因姓盧氏。"鐸按:廣韻十一模同,亦見唐書宰相世係表。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一)。當春秋,晉有祁奚,舉子薦讎,以忠直著(二)。莒子姓己氏(三)。夏之興,有任奚為夏車正,以封於薛,後遷於邳,其嗣仲居薛,為湯左相(四)。王季之妃大任,(五)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遇、狂大氏,皆任姓也(六)。姞氏女為後稷元妃(七),繁育周先(八)。姞氏封於燕,(九)有賤妾燕姞,夢神與之蘭曰:"餘為伯鯈(一0),餘爾祖也。是以有國香,人服媚(一一)。"及文公見姞,賜蘭而禦之。姞言其夢,且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曰:"諾。"遂生穆公(一二)。姞氏之別,有闞、尹(一三)、蔡、光、魯、雍(一四)、斷、密須氏(一五)。及漢,河東有郅都(一六),汝南有郅君章(一七),姓音與古姞同(一八),而書其字異,二人皆著名當世。
(一)"滕蒧任"舊作"勝藏伾",據晉語四改。"拘"晉語作"荀",廣韻四十五厚引晉語作"苟",路史國名紀一、後紀五並作"苟",以為作"荀"者非。元和姓纂"苟姓"亦雲:"國語黃帝之後。"按拘、苟並從句得聲。"厘"、"衣",韋昭本作"僖"、"依",史記五帝紀集解引虞翻注與此同。"嬛"字舊脫,亦依虞注補,韋本作"儇"。經義述聞卷廿一王引之曰:'路史"荀"作"苟"是也。廣韻:"苟姓出河內、河南、西河三望。"國語雲:"本自黃帝之子。漢有苟參。古厚切。""荀本姓郇,後去邑為荀,今出潁川。相倫切。"是荀姓為文王之後,苟姓為黃帝之後。軒轅黃帝傳亦作"苟"。潛夫論"苟"作"拘",古聲相近。又案"依"當作"衣",潛夫論正作"衣",史記五帝紀集解、單行本索隱引國語並作"衣"。鄭注中庸曰:"今姓有衣者。"廣韻"衣"字雲:"姓,出姓苑。"而"依"字不以為姓,則國語之本作"衣"明矣。'張澍養素堂文集十五與王伯申書雲:'山海經大荒國北"毛民之國,依姓。"是古有依姓也。蓋衣為殷姓之後,齊人有之,見鄭康成禮記注、高誘呂氏春秋注。依則黃帝之後,各不相蒙。唐書孝友傳,梓潼有依政,可證已。廣韻於姓氏遺漏甚多,不得以其不載,遂謂無依姓也。'鐸按:張說是,此文"衣"當據晉語改"依"。"蒧"當作"葴"。
(二)襄三年左傳。按氏族略三以奚為晉獻侯四世孫。晉語韋昭注雲:"晉大夫高梁伯之子。"此以為黃帝後,蓋誤。下晉公族有祁氏,奚之所自出也。鐸按:祁奚事亦見晉語七、呂氏春秋去私篇。
(三)按文八年左傳雲:"穆伯奔莒,從己氏。"隱二年左傳疏稱,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引世本:"莒自紀公以下為己姓。"是莒本姓嬴,改己,非黃帝之後己姓矣。
(四)定元年左傳"任奚"作"奚仲",""作"虺"。"邳"舊作"祁",據傳改。鐸按:奚仲作車,見世本作篇。
(五)詩大明:"摯仲氏任",毛傳:"摯國任姓之中女也。"周語:'富辰曰:"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韋昭注:"摯、疇二國,任姓,奚仲、仲虺之後。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六)隱十一年左傳疏雲:'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路史後紀五黃帝紀"謝、章"下"昌"上有舒、洛二國,又八高陽紀注雲:"舒又自一國,乃黃帝之後任姓,見潛夫論。"國名紀一同。國名紀又雲:"采,紀姓。王符以為任姓,非。"又雲:'遇,宜即番禺。王符作"卑過",訛。'後紀五又雲:'遇見潛夫,或作"過",非。'今按"采"即世本"舒","結"即世本"終"。國名紀"結"亦作"終",其作"洛"者誤。洛見鄭語,韋昭以為赤狄隗姓也。昌、呂,卑、畢,遇、過,皆字形相近,傳本各異。惟"狂大"不載世本,後紀五、國名紀一並作"狂犬",疑即太戎氏,見下。鐸按:姓氏急就篇亦作"呂、畢、過","昌、卑、遇"蓋訛。
(七)"姞"舊作"台"。說文雲:"姞,黃帝之後百姓,後稷妃家也。"宣三年左傳雲:"姞,吉人也,後稷之元妃也。"百傳作伯鯈。
(八)昭元年左傳雲:"蕃育其子孫。"繁、蕃古字通。禦覽八百廿二引春秋元命苞雲:"周先薑嫄履大人跡生後稷,""周先"用彼文。
(九)隱五年左傳疏引世本雲:"燕國,姞姓。"漢書地理誌東郡南燕注雲:"南燕國,姞姓,黃帝後。"王先生雲:'後漢書郅惲傳注引潛夫論以"周先姞氏封於燕"為句。'鐸按:章懷讀"周先"屬下,不可從。
(一0)"鯈"舊作"儵"。
(一一)"媚"下脫"之"字。
(一二)宣三年左傳。
(一三)詩都人士:"謂之尹、吉",鄭箋:'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後紀五、國名紀一"尹"並作"允",誤。
(一四)桓十一年左傳:"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杜注:"雍,氏;姞,姓。"鐸按:隱五年左傳疏引世本:"燕國,姞姓。"秦嘉謨世本輯補據之,謂此"燕"誤作"蔡"。又引"光"作"先",謂與侁、姺同。複據文六年左傳:"杜祁以君故,讓偪姞而上之",杜注:"偪姞,姞姓之女",訂"魯"為"偪"。蓋可從。
(一五)周語韋昭注引世本雲:"密須,姞姓。"鐸按:詩韓弈傳:"姞,蹶父姓也。"秦氏據訂"斷"為"蹶",宜亦可從。
(一六)漢書酷吏傳。
(一七)後漢書:"郅惲,字君章。"
(一八)鐸按:郅、姞同質部,音相近也。
少氏之世衰,而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複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一)。夫黎,顓頊氏裔子吳回也(二)。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三)。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繼重、黎之後不忘舊者,羲伯複治之。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別其分主,以曆三代,而封於程。其在周世,為宣王大司馬,詩美"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其後失守,適晉為司馬,遷自謂其後(四)。
(一)"少氏"至此,本楚語。
(二)按大戴禮帝係篇:"顓頊產老童,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史記楚世家雲:"帝嚳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徐廣注引世本亦雲:"老童生重黎及吳回。"是吳回與黎非一人。而高誘注淮南時則訓雲:"祝融,顓頊之孫,老童之子吳回也。一名黎,為高辛氏火正,號為祝融。"與此同。是古有此說也。鐸按:少昊氏之後曰重,顓頊氏之後曰重黎。對彼重則單稱黎,若自言當家,則稱重黎。楚世家索隱引劉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