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誌氏(3 / 3)

(一)襄廿四年左傳。

(二)昭廿九年左傳。鐸按:史記夏本紀集解引賈逵曰:"劉累之後,至商不絕,以代豕韋之後。"訓"更"為"代",本方言三。夏本紀"更"作"受",李富孫春秋左傳異文釋雲:"字形相似而亂。"

(三)襄廿四年左傳。

(四)"李"晉語作"理"。理、李古字通。鐸按:韋注:"理,士官也。""理"之為"李",猶"行理"之為"行李"矣。

(五)"閑"晉語作"奸"。鐸按:國語多以"閑"為"奸",周語中:"神無閑行",韋注:"閑行,奸神淫厲之類也。"是其例。證以此引,則今本晉語"奸"字為後人所改明矣。

(六)士蒍,即子輿。鐸按:韋注:"子輿,士蒍之字。"

(七)晉語作"佐文、襄為諸侯,諸侯無二心"。按昭廿六年左傳雲:"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鐸按:"無惡"與"無二心"雖同義,然恐"惡"字是"二心"二字誤合。晉語上文雲:'司馬侯見,曰:"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憂,而怒和大夫,非子(謂範宣子)之任也?"'韋注:"二心,欲叛晉。""無二心"與"有二心"相反,言弗叛也。"二心"字亦見成三年左傳。又按:"於"猶"為"也,"諸侯"二字似當重。襄廿七年左傳疏引晉語作"武子佐文、襄,諸侯無二心",下句"諸侯"不省,義較明矣。古文有承上賓語省下主語之例,然亦有省之而義不顯者,此傳上文:"皆取其邑,而歸諸侯,諸侯是以睦於晉。"定本如是,古本無下"諸侯"二字,亦此類也。

(八)晉語作"為成師,居太傅",韋昭引唐尚書雲:"為成公軍師。"按"師"當作"帥",帥、率古通用。襄廿七年左傳疏引晉語作"為元帥"。鐸按:"師"當為"帥",經義述聞卷二十一王念孫說同。王氏又雲:'"為成帥"者,為成公之中軍帥也。左傳正義引作"及為元帥","元"字蓋後人所改。'此"元帥"即"中軍帥"也。此傳上文:"作三軍,謀元帥",杜注:"中軍帥",疏雲:"晉以中軍為尊,而上軍次之。其二軍則上軍為尊。"是凡為晉中軍帥者,即元帥矣。惟士會在晉成公之世實未將中軍,景公三年尚將上軍,見宣十二年左傳。至七年,即魯宣十六年,晉侯始命之將中軍,且為太傅。然則晉語"為成帥",本當言"為景帥",以二君相接,故記之稍不審耳。

(九)舊重"法"字,衍。

(一0)"集"晉語作"緝"。鐸按:並"輯"之借。

(一一)按宣十六年左傳雲:"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太傅,於是晉國之盜逃奔於秦。"即晉語所雲"居太傅,國無奸民"也。此文兼采左、國,分為二事,誤矣。

(一二)"武子文"當作"武子子文子"。晉語韋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一三)"降"晉語作"豐"。王侍郎雲:'"降"疑"隆"。'鐸按:降,讀為"隆"。說文:"隆,豐大也。從生,降聲。"故二字通用。墨子尚賢中篇:"稷隆播種",書呂刑"隆"作"降"。禮記喪服小記注:"不以貳降",釋文:'降,一本作"隆"。'魏策四:"休祲降於天",曾、劉本並作"休烈隆於天。"荀子天論篇:"隆禮尊賢而王",韓詩外傳一"隆"作"降"。尚書大傳禹貢:"隆穀元玉",鄭注:'隆,讀如"厖降"之"降"。'史記司馬相如傳:"業隆於繈褓",漢書"隆"作"降"。其例不勝枚舉。

(一四)"隰叔"以下本晉語。

(一五)"季氏"當作"士季氏"。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士蒍之後,貞子士渥濁生莊子士弱,弱生士文伯瑕,瑕生景伯彌牟,別為士季氏。"亦見氏族略五、後紀十一。

(一六)"隨"舊作"趙"。

(一七)"彘"舊作"嬴"。國名紀四郇、櫟下有彘。後紀十一雲:"士魴受彘,故氏為彘。"今據改。按成十八年左傳,士魴稱彘季。襄十四年傳彘裘,杜注:"士魴子也。"

(一八)後紀十一雲:"士蒍生士縠,為縠氏。"按士縠見文二年左傳。

(一九)"擾氏"當作"擾龍氏"。元和姓纂雲:"劉累之後。"

(二0)"狸"舊作""。按周語,丹朱之後狸姓,在周為傅氏。

(二一)"楚"下舊有"氏"字,衍。

(二二)建,屈建。

(二三)文子,趙武也。

(二四)當重"康王"。鐸按:此讀"建歸以告"句,"康王曰"句,上"康王"二字探下省,而傳不省。

(二五)"股肱"傳作"光輔"。

(二六)"楚令尹"以下,本昭廿年左傳。鐸按:此襄廿七年晉、楚盟時範武對屈建語,而晏子述之,其辭微多於彼。

(二七)論語雲:"修己以安人。"漢書高帝紀讚雲:'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係,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按蔡墨事見昭廿九年左傳,範宣子事見襄廿四年傳,歸晉事見文十三年傳。

(二八)"鑄"舊作"社",據五德誌篇改。"社"或為"祝"之誤,注見前篇。鐸按:此當作"祝"。若本是"鑄"字,則無緣誤為"社"矣。汪改非。

帝舜姓虞,又為姚,居媯。武王克殷,而封媯滿於陳,是為胡公(一)。陳袁氏(二)、鹹氏(三)、舀氏、慶氏(四)、夏氏(五)、宗氏(六)、來氏、儀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媯姓也。

(一)史記陳世家。

(二)"袁"舊作"哀"。廣韻二十二元"袁"字注雲:"袁姓本自胡公之後,或作爰。"唐書宰相世係表雲:"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聖伯順,順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仲爾金父,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賜邑陽夏,以王父字為氏。"按僖四年左傳陳轅濤塗,釋文雲:'"轅"本多作"袁"。'鐸按:公、穀並作"袁"。隸釋袁良碑雲:"周之興,虞閼父典陶正,嗣滿為陳侯,至玄孫濤塗,立姓曰袁。"急就篇顏注:'爰氏之先,本與陳同姓,其後或為"轅"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史記齊世家作"袁",陳世家作"轅",並古字通用。

(三)"鹹"疑當作"針"。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陳僖公之孫針子,以所食邑為氏。"按針子見隱八年左傳。襄廿四年傳陳針宜咎,杜注:"針子八世孫。"疏雲:"世本文也。"鐸按:秦嘉謨輯補世本定為針氏。

(四)襄七年左傳陳有慶虎、慶寅。世族譜雲:"慶虎,桓公之五世孫。"鐸按:姓氏書辨證同。

(五)氏族略一雲:"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字為氏。"按夏征舒見宣十年左傳。昭廿三年傳疏引世本雲:"宣公生子夏,夏生禦叔,禦叔生征舒。"鐸按:姓纂六止、三十五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哀十四年左傳陳有宗豎,世族譜雲:"宣公六世孫。"

(七)宣九年左傳陳有儀行父。

(八)氏族略四雲:"陳有司徒公子招,其後為司徒氏。"按招見昭八年左傳,杜注:"哀公弟。"鐸按:亦見姓纂之七。

(九)氏族略四雲:"哀公之子公子勝之後。"按勝見昭八年左傳。世族譜雲:"司城氏公孫貞子,哀公孫。"按公孫貞子見哀十五年左傳,孟子所謂司城貞子也。

厲公孺子完奔齊,桓公說之,以為工正(一)。其子孫大得民心,遂奪君而自立,是謂威王,五世而亡(二)。齊人謂陳田矣(三)。漢高祖徙諸田關中(四),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直田仁(七),及杜陽田先、碭田先(八),皆陳後也。武帝賜千秋乘小車入殿,故世謂之車丞相(九)。及莽自謂本田安之後,以王家故更氏雲(一0)。莽之行詐(一一),實以田常之風。(一二)敬仲之支(一三),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與氏(一六)、獻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梧氏(二0)、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二三)、禽氏。(二四)(一)莊廿二年左傳。鐸按:亦詳史記齊世家、田完世家。

(二)按史記田完世家,陳氏自立,始於太公和,威王則和之孫也。漢書地理誌雲:"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元後傳又雲:"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

(三)句有脫誤。田完世家雲:"敬仲之如齊,以陳氏為田氏。"索隱雲:"陳、田二字聲相近。"鐸按:古讀"陳"如"田",說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五。此言齊人謂"陳"為"田",似無脫誤。

(四)史記高祖紀在九年。鐸按;貨殖傳雲:"關中富商大賈大抵盡諸田。"

(五)後漢書第五倫傳雲:"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元和姓纂引風俗通雲:"第八氏亦齊諸田之後。田廣弟英為第八門,因氏焉。"氏族略四雲:"廣孫田登為第二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又雲:"廣孫田癸為第三氏。"

(六)田千秋,見下。

(七)漢書田叔傳雲:"其先齊田氏也。"仁,叔少子。

(八)漢書儒林傳雲:"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又雲:"丁寬授同郡碭田王孫。"此"杜陽"乃"杜陵"之誤。漢時稱先生或單言"先",或單言"生"。史記晁錯傳雲:"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徐廣曰:'"先"即"先生"。'漢書錯傳作張恢生。又雲:"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先。"顏師古注:"鄧先猶言鄧先生也。"史記叔孫通傳:'諸弟子以製禮,皆賜為郎,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漢書梅福傳雲:"叔孫先非不忠也。"叔孫先與稱叔孫生同。此言田先,漢書言田生,其稱一也。鐸按:漢書叔孫通傳:"生何言之諛也?"史記"生"作"先生"。其例不勝枚舉。

(九)漢書車千秋傳雲:"本姓田氏,其先齊諸田,徙長陵。千秋年老,上優之,朝見得乘小車入宮殿中,故因號曰車丞相。"

(一0)漢書元後傳雲:"王建為秦所滅,項羽起,封建孫安為濟北王。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一一)論語:'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漢書敘傳答賓戲雲:"呂行詐以賈國。"鐸按:漢書王莽傳讚雲:"乃始恣睢,奮其威詐。"

(一二)鐸按:"以"猶"有"也。風俗通窮通篇:"貢士恩親,經傳無以也。""無以"即"無有"。古讀"有"如"以",說見顧炎武唐韻正。

(一三)"支"舊作"又"。上文雲:"邾顏子之支,別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廣韻二十四鹽"占"字注雲:"占姓,陳大夫子占之後。"後紀十二占氏以下並加"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陳桓子生子占書,書生子良堅,堅子以王父字為氏。"按子占,昭十九年左傳稱孫書,哀十一年傳稱陳書。

(一五)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陳烈子生子沮與,後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輿,陳桓子生子石難,為子輿氏。"按子輿以字為氏,"子石"當是"子輿"。

(一七)元和姓纂子獻氏引世本雲:"陳桓公孫子獻之後。"按"桓公"當作"桓子"。鐸按:秦氏輯補世本氏姓篇注雲:"姓纂稱陳桓子作桓公,僖子作僖公,皆出於世本,乃齊史之舊稱。"

(一八)"子"字誤,或當為"宋"。元和姓纂雲:"陳宣公生子楚,其後為子宋氏。"按"宣公"當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見下。鐸按:當作子宋氏,傳寫脫"宋"字耳。宣子稱公,說見上注。

(一九)元和姓纂雲:"陳僖子生簡子齒,為子鞅氏。"

(二0)元和姓纂作"子寤,陳僖子生宣子,其後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傳杜注:"宣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陳僖子生穆子安,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本雲:"陳僖子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按廩邱蓋所食邑,子尚字,意茲名。哀十四年左傳杜注雲:"廩邱子意茲",疏引世本作廩邱子鑿茲。鐸按:國名紀一注引世本雲:"廩邱,齊大夫廩邱子邑。"氏族略三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雲:"陳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傳杜注作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陳僖子生惠子得,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見哀十四年傳杜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開,紂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於宋(二),今之睢陽是也(三)。宋孔氏(四)、祝其氏(五)、韓獻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八)、華氏(九)、魚氏(一0)、而董氏(一一)、艾、歲氏、鳩夷氏(一二)、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懷氏、不第氏(一四)、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歸氏(一九)、三氏、王夫氏(二0)、宜氏、徵氏、鄭氏(二一)、目夷氏(二二)、鱗氏(二三)、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二四)、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二五)、邊氏(二六)、戎氏(二七)、買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0)、司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史記宋世家。本名啟,漢人避諱作"開"。

(二)注詳五德誌。

(三)漢書地理誌雲:"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

(四)元和姓纂雲:"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按孔父見桓元年左傳。孔氏詳下。

(五)元和姓纂引風俗通雲:"宋戴公子祝其為司寇,因氏焉。見世本。"

(六)"韓"當作"幹"。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宋司徒華定後為幹獻氏。"氏族略四、後紀十並作"幹"。按宋司徒華定見襄廿九年左傳。鐸按:張氏姓氏尋源十五翰亦雲:'潛夫論今本作"韓獻"者誤。'(七)後紀十以季老男為三字姓,又別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引世本雲:"宋華氏有華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傳疏引世本雲:"華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蓋即"季"之誤。

(八)唐書宰相世係表雲:"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來,來生南雍,以王父字為氏。"廣韻九麌"父"字注雲:'漢初有皇父鸞,自魯徙居茂陵,改"父"為"甫"。'按父、甫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見文十一年左傳。鐸按:巨辰、經氏,秦氏世本輯補據姓氏急就篇訂作白馬氏、經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書無見,疑即皇父氏之訛衍。

(九)桓元年左傳宋華父督,疏引世本雲:"華父督,宋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二年傳雲:"會於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杜注:"督未死而賜族,督之妄也。"按華父為督字,以字為氏。

(一0)僖九年左傳雲:"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於是宋治,故魚氏世為左師。"按目夷字子魚,襄公庶兄。鐸按:姓氏急就篇引風俗通雲:"宋公子魚,賢而有謀,以字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傳宋有耏班。"而"或當作"耏"。鐸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鳩",氏族略四、古今姓氏書辨證、後紀十一注並引作"鴟"。鐸按:淮南子泛論訓:"昔齊簡公釋其國家之柄,而專任其大臣,故使陳成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是齊有鴟夷氏,"鳩"字訛。又艾、歲氏,秦嘉謨世本輯補作艾氏、雍氏,謂此誤作歲氏。

(一三)後紀十有椒氏。"越"字疑衍。元和姓纂、氏族略並以越椒為楚姓。

(一四)"第"舊作"弟",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氏族略五引改。元和姓纂引潛夫論不更氏,後紀十注雲:"不更、不茅見潛夫論",又別有不夷氏,雲:"見世本。姓纂以為不夷、甫須之後。"按本書無不更、不茅、不夷。第、夷聲相近,"第"誤為"茅","夷"誤為"更"。史記魯世家:"煬公築茅闕門",徐廣曰:'"茅"一作"第",一作"夷"。'正與此同。

(一五)唐書宰相世係表雲:"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按司寇牛父見文十一年左傳。鐸按:姓纂十八尤、廣韻並同。

(一六)元和姓纂引世本雲:"宋戴公生東鄉克,孫樂喜為司城氏。"按襄九年左傳雲:"樂喜為司城",杜注:"樂喜,子罕也。"禮記檀弓疏引世本雲:"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姓纂有脫文。鐸按:秦嘉謨改"生"為"孫",而不知有脫文。程本"司"作"月",訛。

(一七)按""為"網"字之俗,見廣韻三十六養。鐸按:程本改"罔"。

(一八)氏族略四氏引風俗通雲:"宋左師之後。"按左師,宋繆公子,見隱三年公羊傳。""與"勃"同。鐸按:程本訛"教"。又"近"當作"所"。所氏見姓纂八語、氏族略四引風俗通。

(一九)元和姓纂右歸氏引此書。按"歸"蓋"師"之誤。姓纂有右師氏,引世本雲:"宋武公生公子中代為右師,因氏焉。"氏族略四武公、公子中作莊公、公子申。成十五年左傳疏引世本雲:"莊公生右師戊。"鐸按:疏引世本有脫文,當雲:"莊公生公子中,為右師氏。""中"即"仲"字,氏族略"中"作"申",莊公作武公,並誤。

(二0)"王"疑是"壬",春秋襄元年有楚公子壬夫,此其比也。鐸按:""當作"伉",姓纂引風俗通雲:"晉公子重耳封舅犯於三伉,支孫氏焉。"然此乃晉公族,不當列此。

(二一)昭廿一年左傳宋有鄭翩。鐸按:秦嘉謨據姓氏急就篇、氏族略四引風俗通改"宜"為"宣",雲:"宋宣公後,以諡為氏。"

(二二)廣韻六脂"夷"字注雲:"宋公子目夷之後。"詳上魚氏注。

(二三)文七年左傳:"鱗矔為司徒",疏引世本雲:"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成十五年傳:"鱗朱為少司寇",杜注:"鱗矔孫。"

(二四)宋文公子圍龜字子靈,見成十五年左傳。鐸按:見成五年傳,秦氏世本輯補亦衍"十"字。昭廿二年左傳宋有臧士平(石經"士"訛"氏")。文十六年傳宋有蕩虺,杜注:"意諸之弟。"秦雲:"疑以為氏。"沙氏,秦據姓氏書辨證十二齊改泥氏。黑氏,秦據成五年傳改靈氏。

(二五)哀十三年左傳宋有成矔。鐸按:據氏,秦據姓纂二十一麥改獲氏,雲:"宋大夫猛獲之後。"

(二六)昭廿二年左傳:"宋邊卬為大司徒",杜注:"卬,平公曾孫。"廣韻一先"邊"字注:'邊姓,陳留風俗傳雲:"祖於宋平公。"'氏?